區域化監管
1. 什麼是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區域金融風險是某個經濟區域內部金融產業所面對的金融風險。
根據金融風險的影響范圍以及基本表徵,金融風險體現為不同的層次,即宏觀金融風險、區域金融風險和微觀金融風險。由於金融過程的網路化和金融關系的廣泛的滲透性,金融風險具有極強的聯動性和自我增強的傳播特性,從而個別或部分機構的微觀金融風險可能會在某一區域突現並逐漸累積、傳播、擴散,形成區域金融風險。一旦區域金融風險突破可控邊界,並且形成跨越區域范圍的傳染途徑,就可能導致整體性的金融動盪,乃至形成金融危機,這就是宏觀金融風險。根據以上分析可見,區域金融風險是中觀層次的金融風險,是某個經濟區域內部金融產業所面對的金融風險。就某一區域金融風險而言,其形成的根由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微觀金融風險在某區域內部傳播、擴散,這是自源性的區域金融風險,是自下而上的金融風險;二是區域金融風險在經濟關聯密切的區域之間傳播、擴散,這是關聯性的區域金融風險,是橫向的金融風險;三是宏觀金融風險落實到具體區域,在區域金融產業系統中累積、擴散,這是上源性的區域金融風險,是自上而下的金融風險。三個層次的金融風險的存在均源於金融的本質屬性,貫穿於金融過程的始終,無法消除。但是金融風險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可測性,因此,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可控性,其程度則主要取決於金融市場范圍和容量的大小、監管制度的有效性、金融競爭的激烈程度等。
2. 什麼是系統性風險與區域性風險
1、系統性風險是指國家因多種外部或內部的不利因素經過長時間積累沒有被發現或重視,在某段時間共振導致無法控制使金融系統參與者恐慌性出逃(拋售),造成全市場投資風險加大。系統性風險對市場上所有參與者都有影響,無法通過分散投資來加以消除。
2、區域金融風險是某個經濟區域內部金融產業所面對的金融風險。根據金融風險的影響范圍以及基本表徵,金融風險體現為不同的層次,即宏觀金融風險、區域金融風險和微觀金融風險。
(2)區域化監管擴展閱讀:
系統性風險的特點是:
對整個股票市場或絕大多數股票普遍產生不利影響。系統性風險造成的後果帶有普遍性,其主要特徵是幾乎所有的股票均下跌,投資者往往要遭受很大的損失。正是由於這種風險不能通過分散投資相互抵消或者消除,因此又稱為不可分散風險。
區域性金融風險防範:
一要完善區域性風險監測、評估和處置機制,加強區域金融監管,促進監管協調,強化重點領域的風險防控,防範風險跨行業、跨市場傳遞。
二要不斷深化金融改革,穩步推進金融創新,改善金融機構業務結構和盈利模式,提高其風險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
三要嚴格保證信貸品質,對貸款風險繼續執行「總量控制、分類管理、區別對待、逐步化解」政策,進一步優化調整信貸結構,把握新增貸款投資方向,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
四要加強區域內金融機構的合作,通過信息共享、互相監管等方式,構建良好的區域經濟環境。此外,還要重點防範民間融資和非法集資等外部風險向金融體系傳染滲透。
3. 北京保稅區和監管倉的運作情況,有哪位高人朋友詳細說明一下,謝謝
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功能不同,詳見下記參考資料。
保稅物流之「七劍下天山「
了解中國的保稅物流,需要了解七個關鍵詞語:保稅倉、出口監管倉、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物流中心和保稅港。如同「七劍下天山」是快意恩仇的武林傳奇一樣,這七個詞語也是解讀中國保稅物流發展和變革歷程的關鍵。到目前為止,我國海關已經發展成了四個層次、七種模式的現代海關監管體系。即「以保稅港和區港聯動的保稅物流園區為龍頭、以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區為樞紐,以優化的保稅倉庫和出口監管倉庫為網點」的結構化體系。
出口監管倉一游龍劍:團隊進攻的「先鋒」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出口暫存的需要,出口監管倉隨即出現,按功能分為出口配送型出口監管倉和國內結轉型出口監管倉。
保稅倉—莫問劍:元老人物自從80年代,我國就存在保稅倉庫,它是指經海關批准設立的專門存放保稅貨物及其他未辦結海關手續貨物的倉庫。它分為公共型保稅倉庫,即向社會提供保稅倉儲服務,以及僅存儲本企業自用的保稅貨物的自用型保稅倉庫。
保稅區一青干劍:光線初綻,令人避無可避進入90年代,由於多種經濟成分、多種貿易方式的出現,以及對自由貿易的需求,國家引進了自由港、自由貿易區的概念,因而出現了保稅區。到目前為止,國務院已經審批了15個保稅區。保稅區的四大功能包括保稅加工、轉口貿易、保稅倉儲、商品展示,並「免證、免稅、保稅」。但隨著我國加入世貿所做承諾的逐步兌現,外貿經營權的放開、關稅的逐步下調,都使得保稅區在政策和功能上的優勢相對弱化。
出口加工區一競星劍:性情敦厚,善於防守雖然保稅區引入了國外自由貿易的理念,但是由於我國進出口的管制較國外復雜,保稅區的優勢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同時還出現了一些利用國家政策進行騙取退稅等行為。因此,2000年,國務院基於原來的保稅區的政策,成立出口加工區。使加工貿易能夠從保稅區脫離出來,並且能夠更好的利用保稅區的出口加工的政策,提高海關監管。
保稅物流中心一天瀑劍:忽攻忽守,意列隨成保稅物流園區的組成是依託鄰近的保稅區和港口,但這樣的地理條件要求較高,為了滿足其它沒有這種特殊資源的地區的發展需要,2004年保稅物流中心孕育而生,它消除了兩倉的功能單一、相互隔離等缺點,並對兩倉進行了整合、優化和提升,其功能相對於保稅物流園區而言,只缺少了檢測維修及商品展示的功能。保稅物流中心分為A型和B型。保稅物流中心的經營范圍包括保稅存儲進出口貨物及其他未辦結海關手續貨物;可對所存貨物開展流通性簡單加工和增值服務;進行全球采購和國際分撥、配送;轉口貿易和國際中轉;物流信息處理服務;經海關批準的其他國際物流業務。由此可見,保稅物流中心是對兩倉的整合、優化和提升。保稅物流中心分為A型和B型,兩者的功能是相通的,只是監管模式的不同。簡單而言,A型是對兩倉的整合和優化,而B型則是多個A型的集中布局,海關實施集中監管,B型的主體不能直接參加A型的經營和管理。保稅物流中心的發展方向是國際采購中心、國際分撥中心和國際配送中心。
保稅物流園區—日月劍:越打越耀眼由於保稅區的地理限制,導致了進出口貨物的二次報關問題,即貨物由兩個海關進行監管、需兩次報關、兩次查驗、兩次放行,和港口無聯動,降低了通關的效率,增加了企業的物流成本。2003年「區港聯動」的政策被提出,即利用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和港口的區位優勢,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一個通道,保稅物流園區就此出現。它是依託鄰近的保稅區和港口,強化保稅區的功能,體現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和港區的區位優勢。2003年國家審批了第一家保稅物流園區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除上海外,還包括青島、大連、張家港、寧波、廈門、深圳等8個保稅物流園區。保稅物流園區具有七大功能,儲存進出口貨物及其他未辦結海關手續的貨物;對所存貨物開展流通性簡單加工和增值服務;進出口貿易包括轉口貿易;國際采購、分銷和配送;國際中轉;檢測維修;商品展示。開展「區港聯動」的目的是將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功能優勢與港口的區位優勢進行整合,海關通過區域化、網路化、電子化通關管理,優化海關監管模式,打破保稅區與港區長期以來的分離機制和瓶頸制約。一方面拓展港口的配套服務功能,形成保稅區與港口的良性互動著力吸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和臨港增值服務等高附加值業務向我國轉移;另一方面賦予保稅物流園區齊全的物流功能,滿足跨國公司普遍採用零庫存、JIT、VMI、無縫隙對接等現代新型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營銷方式的需求,使加工製造業與物流業同步協調發展,為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供配套的保稅物流服務。現在保稅物流園區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一,它延長了加工鏈,促進了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其次,它改變了保稅區進口大於出口的現狀,園區出口采購功能明顯;第三,它對內陸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明顯,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第四,海關對園區監管模式創新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國際中轉業務形成了從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保稅物流園區——境外一條能進、能出的雙向保稅物流產業鏈和保稅物流循環圈,貨物無需離境即可在保稅狀態下完成從初級產品到最終產品的轉換,從而滿足了跨國企業發展的需求。
保稅港一舍神劍:蘊涵強烈生命力,無處不利2005年6月,為了使港口的發展更加適應世界貿易的需要,自由貿易港的概念的引入,保稅港區的政策出台,它是目前政策級別最高、開放形式最寬,並且形式上基本與自由貿易港接軌。但只有經過國家認定具備國際航運中心資質的沿海城市才可以申請。
摘自世貿博客
4. 政府說的區域化管理是幾個意思
區域化備案管理是近年來國家質檢總局對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項新要求版。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政權府主導,國檢引導,部門聯動,企業支撐,全社會行動」。管理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在一定行政區域內,由地方政府主導,檢驗檢疫部門引導推動,發動並整合工商、農業、公安、質監等行政管理和執法資源,使其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做好區域內農用化學投入品的綜合管理,推行出口農產品種養殖基地標准化,建立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監控、預警、評估控制體系,加強農產品安全突發問題應急控制以及區域內生產和管理人員全員參與的教育宣傳培訓,從而建立一個包含由政府部門嚴格履行安全監管職責的執法體系與依法種植和生產的安全生產體系有機結合的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立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從根本上規范區域內農業化學投入品的生產、經銷與使用管理,徹底解決出口農產品的農葯殘留問題;也將通過推動種養殖管理科學化、集約化、規模化,改造傳統農業、推動出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從根本上全面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綜合水平。
5. 如何防範系統性區域性行業性食品安全問題
系統性行業性抄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
首先要有國家部委或行業協會牽頭負責;
制定食品安全標准規范;
明確食品安全檢查檢驗部門;
關鍵是要按時檢查監測,並將結果公布於眾;
同時要對違反食品安全的企業或個人進行處罰;
並將食品安全問題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中。
6. 為什麼要對保險業實行監管
一、保險經營具有特殊性
保險的經營具有負債性、保障性和廣泛性三大特點。
1.負債性是指保險公司通過承保後收取保險費而建立起來的保險基金,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保險公司未來的責任准備金,是其對被保險人的負債,而不是保險公司的資產。
2.保障性是指保險的職能是補償和給付;通過補償和給付,保證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在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損失後,能及時得到恢復和彌補。
3.廣泛性是指保險公司的承保對象涉及千家萬戶,覆蓋社會經濟生產生活各個領域,並且通過再保險活動和海外投資活動使其經營超出國界,成為世界性的經濟活動。因此需要對保險業嚴格地監督和管理。
二、保險市場的發展需要
對保險業實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也是培育、發展、規范保險市場的需要。保險市場有一個產生、發育、走向成熟的過程,它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保險業的經營是以大數法則為其數理基礎的,保險這種商品的定價和設計過程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專業性,這就要求保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堅持承保條件的規范性和保險費的公平合理性。
三、族保險業的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需要
對保險業實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是發展本國民族保險業,保證其與國際保險業接軌的需要。世界貿易組織要求各國金融服務業擴大對外開放,合理實施國民待遇准則,保險業的區域化、國際化、一體化經營的發展趨勢不可避免。外資保險公司進入本國保險市場既為民族保險業的發展帶來機遇,同時也對民族保險業的發展提出了挑戰。與此同時,國內保險公司也必將更多更快地進入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保險業務,這要求其經營方式、核算標准等盡快與國際慣例接軌,因此為使民族保險業在國內和國際兩大保險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加強國家對保險業的監督管理職能顯得尤為必要。
7. 如何建立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
任何行業面對布滿各種不確定性的宏觀政治、經濟氣候和微觀經營環境,隨時都存在著一定的經營風險,銀行更以其非凡的經營對象、廣泛的社會聯系和強大深遠的影響力成為風險聚散的焦點。因此我們把銀行所面臨的損失和獲益的機會稱之為金融風險。金融風險是指金融市場主體從事貨幣、資金、信用交易過程中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金融風險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假如不加以防範和化解,就會釀成金融危機。不同的金融機構所面臨的風險形式是不相同的,對其分析方法、認定和控制也不相同。二、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的主要設想所謂金融風險預警主要是對金融運行過程中的可能性進行分析、預,為金融安全運行提供對策和建議。金融風險預警系統主要是指各種反映轄內金融風險警情、警兆、警源及變動趨勢的形式,指標體系和猜測方法等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它以經濟金融統計為依據,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是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和金融風險防範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金融風險預警系統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建立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科學的金融風險預警體系,必須要設置可行的預警指標,而這些指標既能夠體現適應性、穩定性、一致性的特點,又能明顯反映出預警對象的內容,並且能隨著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對指標值作出相應的調整,指標內容包括:金融性技術指標和社會性指標;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和不同的預警區間的預警指標。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指標的選擇一般是以巴塞爾協議和我國資產負債比例治理的要求設置。指標體系分為7大類,共15個指標。7大類是:經濟風險類、信用風險類、流動性風險類、資本風險類、經營風險類、金融犯罪風險類。15個預警指標分別是:1、真實GDP增長率下降。2、企業資產負債偏高。3、不良貸款率超過15%。4、流動性資產與各項流動性負債的比例小於25%。5、存貸款比例超過75%。6、一年期以上的中長期貸款與一年期以上存款比例超過120%。7、存款預備金率小於6%。8、資本充足率低於8%。9、總成本與總負債的比例超過7%。10、應收未收利息與利息收入總額的比例超過15%。11、拆入資金余額與各項存款余額之比超過4%。12、拆出資金余額之比超過8%。13、各項資金損失率超過10%。14、金融犯罪發案率上升。15、賬外經營額與金融資產的比例上升。除以上15個指標外,在實際工作中,還應將儲蓄網點的日存款下降率作為識別支付風險的重要指標。以上16個預警指標較為全面地反映了銀行經營狀況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經濟環境狀況,對衡量銀行經營風險和風險監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中心銀行非現場監管的重要內容。因此,基層中心銀行必須依照以上預警指標,科學設計有關險情預警表,建立內容詳實、完備的預警資料庫,在日常非現場監管的基礎上,加強對金融機構風險的猜測和監督,中心銀行通過對銀行風險分類、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估價後,對金融風險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數,對及時採取有力措施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將起到積極作用。、建立金融風險分析方法及識別機制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是衡量和監測金融風險的基礎,對金融預警指標的分析和識別是構建金融風險預警系統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對金融預警指標的分析一般藉助以下方法。1、金融風險的分析方法。風險分析是金融風險預警系統的重要內容,採取科學合理的分析方法是基層中心銀行有效預防、控制和對金融機構進行非現場監管的重要手段。在現實操作中,一般採取以下幾種分析方法。、財務表分析法。在商業銀行的經營治理中,最直接、最方便的風險識別工具就是本銀行的財務表,對銀行自身的財務表進行分析是風險治理者實行財務風險分析的重要內容,運用以下幾項表分析方法,通過評估商業銀行過去的經營績效,衡量目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並猜測未來發展趨勢,著重找出可能影響銀行未來經營的風險因素。 A、比較分析法。用本期表與前幾期本銀行表或同期其它可比銀行的財務表,就各個科目絕對數字、絕對數字的增減變動、百分比增減變動、比率增減變動等各方面作具體的比較。B、趨勢分析法。選擇某一年為基期,計算以後每一期中各科目對基期對應科目的趨勢百分比,主要目的是探索銀行過去、現在、未來業務開展、風險承擔、盈利能力的發展趨勢,非凡注重影響這些趨勢發展的各種不確定因素。C、共同比分析法。分析個別科目占總資產、總負債或者毛利的百分比,判定是否有異常現象,並尋找原因。D、比率分析法。計算財務表中某些科目的數值比率,如流動性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負債比率、資金流量比率、平均收款時間、利潤率等,識別影響銀行營運資金、資金運用效率,獲利能力的因素。E、特定分析。編制財務狀況變動表,考察資金流動的充足性,與通暢性,分析銀行經營成本,銀行業務量和銀行利潤的關系,尋找變動原因。、風險環境分析法。除財務表分析法之外,另外一種常用的風險識別方法就是從商業銀行經營治理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出發,識別有關的不確定因素。值得注重的是,無論採用財務表分析法還是採用風險環境分析法,風險治理者不僅要判定存在哪些風險因素,而且要根據各風險因素的相對重要性進行篩選,從而排除干擾,有重點地治理風險。關於風險因素的重要程度,要靠風險估價來具體分析確定和比較。2、金融風險的識別。在諸多風險因素中,有些一目瞭然,有些卻直到已造成損失以後才輕易被治理者熟悉,所以,風險識別需要治理者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經營業務的充分熟悉和了解,豐富的實踐經驗,完備快捷的信息處理和深刻敏銳的預見力。風險識別就是在商業銀行四周紛繁復雜的宏、微觀風險環境和內部經營環境中發現可能給商業銀行帶來意外損失或者額外收益的風險因素。風險識別是風險治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沒有識別出來的風險因素根本談不上有效的治理。可見,風險識別至關重要。對於地方性金融機構來說,支付風險、資產風險、治理風險、道德風險、政策性風險和法律風險等其它風險是各類風險識別的重要內容。支付風險識別。支付風險是金融風險狀況的綜合表現,是其它種類風險長期聚集的結果。資產風險的識別。資產風險基本權數是識別和認定銀行各類資產風險含量的基本標准,是衡量銀行經營風險的主要依據。為了科學地劃定資產風險程度,通常把銀行資產劃分為表內資產項目和表外資產及或有資產兩大類。
8. 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還能走多遠
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簡稱OTC市場)在全國各個省市遍地開花,這些迷你版的交易所代表著地方政府打造各自金融中心的決心,幾乎所有股權交易中心的建設都是從政治目的出發的,我們不能否認這些交易場所的積極作用,但更應該理性的去看待這個市場,它究竟能為企業帶來什麼?它還存在哪些缺陷?最終又會走向何方? 從國家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OTC市場的建設視為企業服務的,但前提是要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廣大的自然人投資者。A股市場建設這么多年,審核如此之嚴格,到頭坑的還是老百姓,很多地方的OTC市場是不屬於證監會監管的,對掛牌企業的要求也沒有新三板高,掛牌的企業形形色色,如果放開交易方式和投資者限制的話,投資者的權益更是難以得到保護,因此國家對場外市場建設中的交易方式是絕對不會允許像A股市場那樣自由買賣的,不論是新三板還是區域市場,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 這就會造成一個問題,交易雙方無法即時直接交易,勢必會打擊投資者對OTC市場的興趣,交易的不活躍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融資,因為交易不活躍,公司的股價不能夠公允表達,而由此造成銀行提供股權質押貸款,不是看企業的股價,而是直接看凈資產或者抵押物。而對企業來講,不去OTC掛牌同樣可以解決的問題,實在是沒有必要浪費這個精力與金錢去掛牌;同樣因為交易不活躍,缺少退出通道,PE投資區域市場的興致不高。 再說OTC的後遺症,拜訪過很多企業,幾乎清一色的存在財務稅收問題,這個也算是中國特色吧,可是你去掛牌了,你的財務數據要給大家看,完全整改的話,很可能要補交一大筆稅,而OTC市場無法帶給企業馬上看得到的收益,因此很少有企業願去整改,簡單調整一下就去掛牌了,個中目的不盡相同,但是對於那些有志於繼續在資本市場上走下去的企業來講,可能在無意之間埋下了地雷。 我們知道很多企業在上市過程中,很大一部分錢是花了用來打點媒體的,有些黑媒體就像蒼蠅一樣到處去嗅,看看有沒有企業的漏洞可鑽。很多企業唯恐防媒體還來不贏,去OTC一掛,這下好了,什麼把柄都給別人了,花錢打發別人是小,將來上不到市才是虧大了。所以我常給企業的老闆講,企業開始起步,如果存在問題,又不想整改,就不要去走場外市場,不要聽別人忽悠。定一個上市計劃,申報期內整改就行了。當然了,如果企業盈利能力很強,也不要在意那點稅,規模達不到上市要求,是高新企業又在高新區的,就去新三板,其他的就去區域市場,場外市場雖然存在不足,但對於企業還是有一定幫助的,因為我們討論的不是這個市場有多少優點,而是它有那些不足,所以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和新三板市場,在形式上(交易規則、材料製作等)相差無幾,但實質兩者之間還是存在很大的區別,不在於層次的高低,也不在於是否證監會監管,而是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不規范最終有可能會將自己斷送掉,然而在目前來看,很多的地方市場都處於兩難的境地,本來對企業的吸引力不大,要求一旦嚴格,會使得這個市場急速萎縮,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黯然收場。 交易所和券商入股區域市場U獠攀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