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陽監察委
1. 咸陽市勞動保障監查大隊電話
咸陽市藍劍保安公司,給員工不交、養老保險金,惡意扣發工資,一年內強迫賣二套工裝1000元,望領導們查一查。謝謝了!
2. 2016涇陽縣討薪熱線
工資按月發放,隔月發放違法,本月工資下月發合法。拖欠工資,不發工資、剋扣工回資勞動者可答以打12333電話投訴,該電話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電話。也可以到勞動局監察大隊投訴。
由於公司未能按時發放勞動報酬,勞動者可以提出辭職,並要求經濟補償。勞動者可以向當地勞動監察行政部門進行舉報,由勞動監察大隊責令用人單位支付工資,勞動監察大隊協調不成的,勞動者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對勞動仲裁裁決拒不執行的,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或者國家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的;
(二)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費的;
(四)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未依照本法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
3. 舉報黑惡勢力、涇陽縣公安局掃黑辦繼續為虎作倀、你說我該咋辦
你可以向紀檢委,上級主管機關,中央巡查組舉報,可以向媒體反映
4. 涇陽縣副縣長張向陽哪裡人
姓 名:張向陽
職 務:涇陽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工作分工:協助縣長負責回縣政府日常工作。答負責發展改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訪、重點項目建設、西咸新區協調對接等方面的工作。分管縣政府辦、發改局、人社局、公安局、監察局、信訪局、統計局、物價局、司法局、國稅局、地稅局、西咸新區協調服務辦、法制辦、縣志辦、殘聯、養老保險經辦中心。聯系人大、政法委、武裝部、考核辦、老乾局、國家統計局涇陽調查隊、駐涇部隊。
個人簡歷:涇陽縣人
5. 涇陽縣政法委書記王洲調任免信息
這個你可以到政府機關查詢
這個不能在網路公布的
如果你找不到
那就沒辦法了
6. 涇陽縣現任管文化教育的女副縣長
涇陽縣副縣長--蔣彬鳳
工作分工
負責教育、衛生和計劃生育、市場質量監管、文物旅回遊、文體廣電、新聞答宣傳等方面工作。分管教育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文物旅遊局、文體廣電局、體訓中心、鄭國渠水利風景區管委會、新型合作醫療辦公室工作。聯系統戰部、各民主黨派、婦聯、愛衛辦、文明辦、文聯、紅十字會、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廣電網路公司。
個人簡歷
1968年10月生,陝西彬縣人。曾任民進咸陽市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民進咸陽市委員會秘書長,長武縣人民政府副縣長、2013年12月任現職。
7. 陝西涇陽縣結婚風俗
涇陽縣結婚習俗
發媒 結婚前,先由男方「發媒」(請媒人),向女方索討開單。男方按開單備置衣物、首飾、綢緞布料,擇吉日送去,此後,男方按雙方子女生辰闔婚,選擇迎娶吉日。
吉日選定後,及時用紅帖通知女方,供女方裁決。女方若不放心,可另請陰陽先生復闔。紅帖比一般信封稍大,中間寫「喜兩姓文章」,兩邊寫「良緣結成兩姓好,選擇配就百年歡」,內裝「聽用全書」,其內容為「乾(男方)命××為良,坤(女方)命××吉祥;擇定×月×日,合巹佳配為雙;先期×時開臉,坐向東北吉昌;平時上下車轎,車口宜向南方;妨忌馬前三煞,龍鼠猴相躲藏;路逢井石樹宇,宜蓋紅花紙張;六位門神攔門,五穀草豆撒揚;進門先拜天地,首拜南方為良;房中坐局西北,待到×時梳妝;謹防產婦孕寡,遠避乃為吉祥;此日三星高照,他年貴子臨房。末尾還要寫「天地氤氳,威恆慶會,金玉滿堂,長命富貴」。
鋪房 完婚吉日擇定後,女方開始籌備「鋪房」,為女兒置辦嫁妝。
鋪房之日一大早,鄉鄰親朋趕來祝賀,饋贈(又稱「看飯」或「洗頭」)臉盆、衣架、衣服、床單、被面、布料、梳妝台、鏡子、枕頭、門簾等,彌補嫁妝不足。待嫁女子「開臉」、「盤頭」後,下午上祖墳化紙拜祭。
請知客 完婚日前,主人請本族各戶及左鄰右舍屆時幫忙,稱為「請知客」。在所請知客中,主人挑選知書達禮、見多識廣者任「知客頭」,總攬過事大權,負責安排,進行具體分工。
接著由主家、同族長輩和知客頭一起研究安排迎女、請樂人、婚慶儀式、新房布置、接媳婦等事宜。一切安排妥善,主家設宴招待知客。
烘房 舉行婚禮的先一天晚上,新郎的同萃人,如姐夫、表兄、表弟、朋友等,聚於洞房,劃拳喝酒,戲鬧一番,給新房中增添喜慶氣氛。
迎娶 舊時分親迎和不親迎兩類。親迎時男方備轎兩乘,男乘青,女乘紅;不親迎時只備一乘花轎迎娶新娘。無論是否親迎,均由樂人一路吹打開路。清末民國時,改用轎車(畜力)。建國後,請樂人吹打風習消亡。50—60年代,改用席棚馬車或牛車;70年代,改用自行車。80年代後,改用吉普車、麵包車等各類汽車。
迎娶新娘,新郎多由同輩陪同,但南塬一帶,陪同者為新郎長輩。去時,要攜帶鳳冠、霞帔、化妝用品等。轎(車)離開男方家門,進女方村口、到女方家門口,均要燃放爆竹。
轎(車)到門前,新娘在伴娘照料下,凈面擦粉,更衣換鞋,蒙上蓋頭,向祖先跪別,向父母兄嫂行禮辭行。
由伴娘(多是嫂子)攙扶,新娘走出家門,踏乾草、過火堆後上轎。轎內須坐一小孩「擋轎門」,一般為新娘小弟或侄兒。進花轎時頭朝轎外,背朝轎口。進轎後則面朝轎尾,放下轎簾。鞭炮聲中起轎,新娘開始哭嫁。「哭嫁歌」內容各不相同,主要以新娘心境而定。新娘哭嫁,表示捨不得父母、兄嫂、弟妹,若上轎不哭,會被村人恥笑。
迎娶路上,若遇十字路口、大樹、大石頭、水井、廟宇,均要貼上喜貼,以示避邪。若與另一花轎隊伍相遇,則被認為晦氣,雙方都必須停下,由新郎或迎女郎出面,作揖道喜,互換物件,以示大路通天,各走一邊,互不幹擾,各自平安。若遇出喪,則被認為大吉大利。花轎中途不許落地,轎夫只能換人而不許歇腳。
轎至村口,鳴炮緩行,以示知家人,迎親平安歸來。至家門前,主家鳴炮迎接,迎親者進屋喝茶抽煙。擋轎門的小孩,立於轎門前等候新郎贈紅包。贈送紅包後,轎門打開,送女客攙扶新娘出轎,娶女客隨後,一手提斗,內盛麩子、豌豆、穀草及紅綠黃各色碎紙片,一手向新娘頭上身上拋撒,邊撒邊唱:「一撒麩子,二撒料,三撒媳婦下了轎」,「一撒金,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隨後,伴娘攙扶新娘,新郎緊隨,慢慢步向花堂。儐相便宣讀婚禮儀式開始。新郎面對祖先牌位磕頭作揖、拈香祭酒,新娘起立,在儐相指導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後夫妻互拜,禮畢入洞房。
新郎、新娘由娶女客帶領,步向洞房。洞房新炕上放有花生、紅棗、核桃等物。入洞房後,看熱鬧的人一擁而上,搶抓炕上的紅棗、核桃、花生,娶女客便唱道:「七個核桃八個棗,生下娃娃滿地跑」,「吃了核桃棗,兩口子不準鬧,白天鬧,黑了好」。
隨後進入新娘「吃冷饃生蔥」、「梳頭洗臉」、「揭碗」等耍鬧程序。
入洞房畢,知客頭便大聲宣布開席。一般娘家客先坐,接著才是主家親朋,最後招待鄉鄰知客。
婚宴名目繁多,好壞以其家庭狀況而異。建國前,菜為「四碗四盤子」、「四桶一柱」、「八碗四盤子」。50—60年代,為「十三花」。80年代後,大多為「四到底」,講究全雞全魚。
席間,新郎在看酒知客帶領下,以親疏遠近、輩分高低,逐桌為賓客敬酒。
席罷,賓客回家,新郎在門口拱手相送,但新娘不出房門。
鬧洞房 左鄰右舍,不論尊卑長幼,連續三晚,每晚直至深夜。耍鬧的手段多種多樣,目的是讓新娘新郎熟悉,促進夫妻感情。不論手段多麼粗俗,新郎、新娘都不能生氣使性子,否則就是失禮。鬧的人越多,說明主家的人緣越好。
回門 完婚後的第二天,新郎攜新娘去丈人家,稱「回門」。回門時要帶酒、肉、蓮菜、糕點等禮品。舊時,來到女方家中,要向主堂行禮,向長輩、岳父母磕頭。中午,岳父母設宴待新女婿,新女婿還要給新娘的弟妹贈禮。當天下午返回時,岳父母還要給女兒、女婿贈衣物。
建國後,舊的婚姻形式和禮儀逐步廢棄。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實行男女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結婚經人介紹或自由戀愛,雙方經過一段時間了解後,如情投意合,到了法定婚齡,持村民委員會或單位介紹信到所在鄉(鎮)政府領取結婚證書。擇日結婚,發喜糖、喜煙,宴請親友。
近年來,提倡晚婚晚育,婚事新辦,出現集體結婚、旅遊結婚、夫妻同栽紀念樹等新風尚。但結婚講排場、彩禮升級的現象也同時存在。
8. 涇陽縣的涇雲路和北環路的十字紅綠等有監控攝像頭嗎
闖紅燈的監控來是公開的源,你說的十字路口有沒有,可以看看路口有沒有類似下圖的監控設施。因為拍攝的客觀需要,安裝在路口停止線後面幾米處的上空。監控頭方向大致對著停止線,需要監控的每個車道都對應的有一個監控頭。
9. 涇陽這個地方是怎麼來的
夏、商(約前21世紀~前11世紀),涇陽縣屬雍州。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屬畿內。東周(前770~前256),前770~前750年,為犬戎占據;前750~前646年屬東周地;前646~前256年屬秦國,其中前424~前415年為秦國國都。戰國(前475~前221),晚期秦置涇陽縣。今縣域西北部為雲陽縣轄地,東南部為弋陽縣轄地。秦(前221~前206),前221年,秦並六國,行郡縣制,京都咸陽所在地關中不稱郡,沿用周朝掌管京師的官名,今縣域涇陽、雲陽、弋陽縣屬內史轄。前207年,項羽三分關中為雍(都廢丘,在今興平)、塞(都櫟陽,在今西安市閻良區)、翟(都高奴,在今延安),史稱「三秦」。涇陽縣地屬塞。西漢(前206~8),高祖二年(前205)滅塞,設立河上郡,九年(前198),復設內史,今縣域涇陽、雲陽、弋陽縣分屬河上郡、內史轄。惠帝四年(前191)改涇陽為池陽縣,景帝二年(前155)內史分為左、右內史,四年(前153)改弋陽為陽陵縣,池陽、雲陽、陽陵縣屬左內史轄。元封五年(前106),加強中央集權,劃分全國為14個行政監察區域,在京畿范圍的稱為司隸校尉部。太初元年(前104),左、右內史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史稱「三輔」,池陽、雲陽、陽陵縣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轄。新莽(9~23)撤銷司隸校尉部,天鳳元年(14)分三輔為六尉郡,二年(15)改陽陵為渭陽縣,池陽、渭陽、雲陽縣屬烈尉郡。東漢(25—220),沿襲西漢地方行政制度,渭陽復名陽陵縣。今縣域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池陽、雲陽縣和京兆尹陽陵縣。三國(220~265),曹魏劃分全國為12個州,池陽縣(今縣域東南部陽陵縣轄地及西北部雲陽縣轄地並入池陽縣)屬曹魏雍州馮翊郡。晉及十六國(266~420),266年,今縣域屬西晉雍州扶風國池陽縣;316年起,屬前趙雍州扶風郡池陽縣;後趙因之;352年,析池陽復置涇陽縣(轄區為今縣域東南部和咸陽市渭城區東部),屬前秦司隸校尉部咸陽郡池陽、涇陽縣,後秦因之;419年起,屬西夏南台。南北朝(420~589),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並涇陽入石安縣,屬雍州咸陽郡(治所在今縣城)池陽、石安縣;太和十一年(487),分池陽縣北部置雲陽縣,今縣域北部屬雍州北地郡雲陽縣轄,東南部屬石安縣轄,余境屬池陽縣轄;景明二年(501)分石安縣復設涇陽縣,轄區為今縣域東部,西部屬池陽縣轄,北部屬雲陽縣轄。西魏因之。北周建德三年(574),並池陽縣入涇陽縣,今縣域北部屬宜州雲陽郡(治所在今口鎮長街村)雲陽縣轄,南部屬雍州咸陽郡涇陽縣轄。隋(581~618),開皇三年(583),實行州、縣二級地方行政制度,撤銷咸陽郡及石安縣,轄地並入涇陽,直屬雍州。同年,撤銷雲陽郡,今縣域北部屬宜州雲陽縣轄。九年(589)涇陽縣改名咸陽縣,十一年(591)咸陽縣遷治咸陽故城西10.5公里,今縣域南部復設涇陽縣。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將咸陽縣廢入涇陽,屬京兆郡涇陽、雲陽縣。唐(618~907),初依隋開皇舊制,罷郡為州,改京兆郡為雍州。武德元年(618),屬雍州涇陽、雲陽縣。貞觀元年(627),整治地方行政區劃,劃全國為十道,實行道、州、縣三級行政制度,今縣域南部屬關內道雍州涇陽縣轄;北部因雲陽縣易名而改為池陽縣轄,八年(634)復為雲陽縣轄。天授二年(691)設鼎州(治所在今口鎮長街村),雲陽及今縣城南部屬鼎州轄。久視元年(700)鼎州廢,復屬雍州轄。開元元年(713),京都和皇帝幸臨的州改設府(相當於州),雍州因之改為京兆府,屬關內道京兆府涇陽、雲陽縣。二十一年(733),增設京畿道,屬京畿道京兆府涇陽、雲陽縣。五代(907~960),道一級建置逐步廢除。後梁,今縣域屬大安府涇陽、雲陽縣;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屬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北宋、金(960~1234),初襲唐制,分全國為13道,屬關西道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路下設府、州、軍,府、州、軍之下設縣,府、軍非常制,故行政建置仍為路、州、縣三級,今縣域屬陝西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熙寧五年(1072),置永興軍路,屬永興軍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金皇統二年(1142)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屬京兆府路京兆府涇陽、雲陽縣。元(1206~1368),對行政區劃進行較大調整和改革,除首都周圍的縣由中書省統轄之外,將全國劃分為11個行中書省,形成省、路、州(府)、縣四級制。至元元年(1264),並雲陽入涇陽縣,二年(1265)並涇陽入高陵縣,三年(1266)分出復置涇陽縣。皇慶元年(1312)直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明、清(1368~1911),初分全國為12個行中書省,洪武九年(1376),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直屬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清實行省、府、縣三級制,屬陝西省西安府。中華民國(1912~1949),民國3年(1914),省縣之間設道,屬陝西省關中道;17年(1928)取消道制,地方行政區劃為省縣兩級制,直屬陝西省;20年(1931),為強化反動統治,鎮壓革命力量,國民黨設置行政督察區;28年(1939),屬陝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17日,涇陽縣解放,屬陝西省三原分區;1950年5月起屬陝西省咸陽專區;1953年1月起屬陝西省渭南專區;1956年10月起直屬陝西省;1958年12月與淳化、三原、高陵一起並入三原大縣;1961年9月恢復涇陽縣建制,屬陝西省咸陽專區;1969年10月屬咸陽地區;1983年10月屬咸陽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