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情監察
『壹』 安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安清
安清,字至善,即是僧人,也是有名的畫家,清朝江蘇常熟人。《虞山畫志》說他「工寫枯筆山水」。同時,還有另一位同名的人,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僧,信奉佛教。
『貳』 攝像頭移動跟蹤有損設備嗎
移動偵測允許在指定區域能識別圖像的變化,檢測運動物體的存在並避免由光線變化帶來的干擾。但是如何從實時的序列圖像中將變化區域從背景圖像中提取出來,還要考慮運動區域的有效分割對於目標分類、跟蹤等後期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以後的處理過程僅僅考慮圖像中對應於運動區域的像素。然而,由於背景圖像的動態變化,如天氣、光照、影子及混亂干擾等的影響,使得運動檢測成為一項相當困難的工作。
早期的運動檢測如MPEG1是對編碼後產生的I幀進行比較分析,通過視頻幀的比較來檢測圖像變化是一種可行的途徑。原理如下:MPEG1視頻流由三類編碼幀組成,它們分別是:關鍵幀(I幀),預測幀(P幀)和內插雙向幀(B幀)。I幀按JPEG標准編碼,獨立於其他編碼幀,它是MPEG1視頻流中唯一可存取的幀,每12幀出現一次。截取連續的I幀,經過解碼運算,以幀為單位連續存放在內存的緩沖區中,再利用函數在緩沖區中將連續的兩幀轉化為點陣圖形式,存放在另外的內存空間以作比較之用,至於比較的方法有多種。此方法是對編碼後的數據進行處理,而MPEG1/MPEG4編碼都是有損壓縮,對比原有的圖像肯定存在誤報和不準確的現象。
應用
移動偵測錄像可以降低公共機構和企業場所的人工監控成本,並且避免人員長期值守疲勞導致的監察失誤,可以極大地提高監控效率和監控精度。主要被用於以下場合
1、遠程無線嬰幼兒監護
2、家庭、企業、銀行、碼頭、倉庫防盜
3、設備智能啟動、自動觸發門禁
4、交通、鐵路等違規拍攝和記錄
5、教學取樣、實驗室數據無人值守採集
6、保育、醫療、養老等護理機構和場所的監控報警
『叄』 朱元璋活了幾歲
朱元璋活了71歲。1368~1398年在位,前後不足三十一年。1398年病卒,終年71歲。
朱元璋,即明太祖,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是明朝開國皇帝。
1344年,朱元璋入皇覺寺。
1353年,參加紅巾軍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改為應天府。
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
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
他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鍾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肆』 貼春聯的寓意。急需!
春聯有兩層含義:辟邪和祈福。
在春節貼春聯的習俗在大約一千年前的後蜀時代專就已經產生了。屬據《玉燭經》、《燕京年譜》等古籍記載,古時候的「桃符」就是今天的「春聯」。
在以前的神話中,神屠和玉雷是讓所有鬼魂感到害怕的神。於是人們用桃木雕刻出他們的外表。為了避免邪惡和傷害,他們把它放在自己的門前。後來,為了方便,他們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紅木板上,以為鬼魂會害怕看到自己的名字。這種桃子板後來被稱為「桃符」。
宋代,人們在紅木板上寫的東西越來越多,發展成為春聯。這樣,既不能失去桃花心木對邪術的控制意義,又能表達我對新年的祝願和裝飾外觀。時至今日,春聯已經發展成為寫著吉祥吉祥的紅紙,可以在春節當天貼在門的兩邊,表達人們對來年的美好祝願。
『伍』 初一上學期的七科(生物,地理,政治,歷史,數學,英語,語文)重點復習資料或難點問題,要加答案。謝謝了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七年級生物上冊復習提綱(人教版)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認識生物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徵
一、 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能排泄廢物
4、有應激性 5、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6、生長發育 7、能繁殖 8、遺傳變異
二、 觀察法 P2
第二節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一、 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二、 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節 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二、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二、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中考卷子的題目理解掌握)
三、 探究的過程: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制定計劃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6、表達和交流
四、 對照實驗 P15
五、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根據同種或異種的關系,生物因素可分為兩種:1、種內關系:種內互助(螞蟻搬食)、種內斗爭(兩豹爭奪羚羊、爭奪棲息地)
2、種間關系:寄生(蛔蟲)、競爭(獅子和豹爭奪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鳥)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二、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第四節 生態系統
一、 生態系統的組成:
1、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2、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二、 食物鏈和食物網:
1、 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
2、 物質&能量沿著食物鏈&食物網流動
3、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吳病。
三、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一、 生態系統的類型p29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二、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p30
注意DDT的例子 (平時練習卷子的題目)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一、1.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准通光孔。光線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稱粗調):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准焦螺旋(又稱細調)。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准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三、 顯微鏡的使用 P37-38 的圖要掌握
1、 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
2、 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3、 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 切片、塗片、裝片的區別 P42
二、 實驗過程P43-44
三、 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1、 細胞壁:支持、保護
2、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3、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
4、 細胞核:貯存&傳遞遺傳信息
5、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6、 液泡:細胞液
7、 線粒體:呼吸的場所
第三節 觀察動物細胞
一、 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P47
二、 動物細胞的結構
1、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2、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3、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第一節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一、 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以白糖融解的實驗為例說明。
分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顆粒,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而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二、 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三、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四、 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並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第二節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一、 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 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1、 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2、 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三、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1、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2、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3、 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4、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四、 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第三節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一、 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生長和細胞的分裂
二、 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陸』 袁世凱發家史
袁世凱,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故又稱袁項城。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並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為淮軍重要將領,為其家族成員如袁世凱等人進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脈基礎。
祖父袁澍三乃地方名紳,曾任陳留訓導,父袁保中官至候補同知。叔父袁保慶曾在甲三軍中帶兵,官至二品江南鹽道道台。袁世凱自幼過繼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金陵等地讀書。保慶死後,復隨甲三子、戶部侍郎袁保恆至燕京就讀。1876年和1879年 ,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棄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出身淮軍,為慶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高宗李熙之父雲峴君李昰應利用軍隊嘩變,成功奪權;朝鮮「事大黨」與雲峴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征朝鮮半島。清軍將雲峴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年紀輕輕的袁世凱,則以「通商大臣」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式陸軍並控制稅務。
1884年朝鮮半島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試圖推翻為「事大黨」及閔妃所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1885年,袁世凱被封為清朝駐朝鮮大臣,維系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海陸皆敗,袁世凱隨軍撤退天津。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學士李鴻章乃於1895年舉薦袁氏負責督練新軍。
袁世凱自1895年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天津小站操練新軍起家,人稱小站練兵。漸為清廷所倚重。這股新軍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系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
1898年戊戌政變前,光緒帝重用的維新派人物曾寄望於袁的新軍,譚嗣同即曾面勸袁世凱兵變,出兵慈禧太後所居之頤和園,控制燕京政局。但忠於慈禧太後的榮祿曾有恩於袁世凱,1896年4月,監察御史胡景桂以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嗜殺擅權」、「剋扣軍餉,誅戮無辜」等多條罪狀彈劾袁世凱,榮祿當時視察新軍,為新軍軍容所動,力保袁世凱,袁世凱才得以留任。於是袁世凱將譚嗣同的想法告訴給榮祿,結果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失去朝廷政權並遭軟禁。然而袁世凱當時的決定,對於戊戌維新的成敗,是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至今仍有爭議。因為以袁世凱當時掌握的新軍戰力,亦不足以對抗聽命於榮祿駐扎於北京附近的眾多部隊。另外,對於袁世凱告密一事的真實情況亦有諸多疑點,《北京日報》刊文稱,戊戌變法時袁世凱傾向「維新」 並未主動告密。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後,美國公使不點名的推薦袁世凱代替毓賢。這個意見也符合西太後和榮祿罷毓任袁的想法。12月6日,任命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
1900年八國聯軍戰禍爆發,山東省在袁世凱治下則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
1901年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成為疆臣之首,北洋之主。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除科舉、督辦新軍、建立學校、獎設工商等,曾上奏呈請建立山東大學堂,並參與到北洋大學的建設中,而第一支中國新式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1903年袁世凱任朝廷中央練兵處會辦,編練新軍。
1907年丁未黨爭中軍機大臣瞿鴻禨被罷免,林紹年請辭,因而袁世凱與張之洞替補調入中央,任軍機大臣,成為中樞重臣。但同時也讓袁世凱疏遠軍事,有明升暗降之嫌。1908年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後相繼去世,溥儀繼位,醇親王載灃攝政。攝政王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一事,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後立即解除袁所有差事;袁知時勢不祥,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彰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抵燕京,16日組織新內閣。其成員是: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嚴修、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薩鎮冰、司法大臣沈家本、農工商大臣張謇、郵傳部大臣楊士琦、理藩大臣達壽。並以胡惟德、烏珍、陳錦濤、楊度、田文烈、梁啟超、譚學衡、熙彥、梁如浩、榮勛分任各部副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北洋軍成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武裝的力量,於是再用袁世凱,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
1913年10月6日,國會選出袁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1993人於12月12日稱帝。
『柒』 對皇帝行跪拜禮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這個是在西漢劉邦時期的,我摘取一段柏楊先生《中國人史綱》中的話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他的那些大臣將軍都是當初一塊當流氓的黑社會朋友,在
皇宮里,就像過去在劉邦家裡一樣,大吃大喝,喝醉了放聲高歌,還拔出刀劍砍柱
子助興。不但一團糟亂,而且潛伏著可能被野心家利用的危險。劉邦知道應該改正,
但他不知道如何改正。儒家學派的機會來了,這正是他們的專長。博士之一的叔孫
通就請求由他制定朝見皇帝的儀式——簡稱「朝儀」。劉邦對儒家學派的復雜繁瑣,
深有戒心,所以他吩咐說;「你可以嘗試,但要簡單,在我能辦得到的范圍內去做。」
叔孫通特地到儒家學派發源地故魯國首府曲阜,請了三十餘位專家,連同自己的門
徒一百餘人,共同擬訂規章,並加以演習。一個月後,再集合大臣將軍們演習。到
了本世紀(前二)第一年(前二○○),長樂宮落成,群臣朝賀,正式啟用「朝儀」。
大臣將軍們在宮廷官員引導之下,順序入殿(宮,指整個建築;殿,指宮中某一部
分建築),分為兩班,在兩廂坐下(那時候的坐,是坐在跪著的自己的雙腿上,一
直到紀元後九世紀以後,中國才流行椅子凳子)。禁衛軍官則在大臣將軍們身後站
定,然後聽見一連串官員,從遠到近的傳報:「皇帝駕到。」劉邦坐著特製的用人
拉的「輦車」,像舞台上的鏡頭一樣,適時的緩緩出現。宮廷官員引導大臣將軍們
按照官職大小的順序,一一念出他們早已背誦滾瓜爛熟的祝賀言詞。這時,宮殿上
沉靜肅穆,人人震恐。接著,宴會開始,大臣將軍們都向前伏著身子,仰頭上望,
任何人都不許可挺直脊樑,端端正正的向前平視——必須爬到地下,再仰頸抬眉上
看。這是一個使人起雞皮疙瘩,自我囗喪的猥瑣姿勢,但儒家卻正用它來表示君王
的尊貴和臣下的卑賤。宴會進行中,再順序的向當了皇帝的老流氓劉邦敬酒祝壽,
連續九次。最後,宮廷官員大聲宣布:「宴會禮成。」監察官(御史)出現,把動
作不合規定的大臣將軍,一一趕出殿外,指控犯了「失儀」之罪,提出彈劾,要求
處罰。這種情形往往只罰錢了事,但皇帝老爺也可藉此良機,予以免職或砍頭。於
是一場宴會下來,沒有一個人敢再喧嘩吵鬧。劉邦大喜說:「天老爺,我到今天才
知道當皇帝的威風。」立即擢升叔孫通當九卿之一的「奉常」(祭把部長),賞黃
金五百斤,門徒們也都一一陞官。久處在窮困而又絕望環境中的那些門徒,禁不住
大聲歌頌他們的老師:「叔孫通真是聖人。」
從此,皇帝不但跟人民,便是跟最尊貴的大臣,也都被這種儒家最得意的傑作
「朝儀」,隔開一段距離。戰國時代那種君臣間面面坐立,膝蓋碰著膝蓋長談的時
代,不再在中國出現,帝王政體遂走進一條永不能回頭的死巷。西方專制君主和東
方專制君主的不同,在此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