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之要
㈠ 監督的基本原則
我國安全生來產監督管理的基自本原則
(1)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
(2)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
(3)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
(4)堅持行為監察與技術監察相結合的原則。
(5)堅持監察與服務相結合的原則。
(6)堅持教育與懲罰相結合的原則。
㈡ 監督審核需要准備哪些材料
需要准備的材料如下:
1.提供公司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文件;
2. 提供受控文件清單、記錄清單、外來文件清單(國家行業法律法規、標准、顧客技術文件、圖紙);
3. 提供上一年公司質量管理體系審核報告;
4. 提供上一年公司質量管理體系監督審核不符合報告;
5. 各項資質提供一套復印件。包括營業執照副本、組織機構代碼證副本、3C證書、質量管理體系
證書等資質證書。要求今年已完成年檢工作;
6. 提供今年銷售合同台帳、銷售合同和銷售合同的評審記錄;
7. 提供今年顧客溝通記錄、顧客滿意度調查表和顧客滿意度調查報告;
8. 提供今年供應商的合格供方名錄、供應商的復評記錄;
9. 提供今年各種原材料的采購計劃或采購申請;
10. 提供今年內各種原材料的檢驗記錄、供應商(供方)提供的出廠檢驗報告或第三方的檢驗報告;
11. 提供生產設備清單、今年生產設備維修保養計劃、生產設備的維修保養記錄;
12. 提供檢測設備清單(計量器具)和檢測設備有效的檢定校準證書;
13. 提供今年公司主要產品的工序操作工的自檢記錄;
14. 提供今年內公司主要產品的首檢、巡檢、成品檢驗的記錄;
15. 提供今年內公司主要產品的不合格品記錄 ;
16. 提供今年內審記錄;
17. 提供今年管理評審記錄。
18. 年度培訓計劃和培訓記錄。
19. 糾正措施預防措施記錄。
20. 特種作業人員證書(有效期內)。
21. 特種設備資質單位檢驗報告。
22. 公司及部門質量目標完成情況統計。
㈢ 行使監督權要注意什麼(政治)
公民行使監督權要勇於同惡勢力進行斗爭 ,勇於使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版監督權 ,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權 。不能幹擾公務活動。 公民的監督權是指公民有監督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權利。它包括批評權、建議權、檢舉權、申訴權和控告權等。公民依法行使監督權,有利於克服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改進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有利於維護國家利益和公民的 合法權益
㈣ 行政監督的必要性是什麼
行政監督必要性理論分析 論述行政監督,就要回答為什麼要對政府進行監督?既然腐敗是公共權力的非公共運用,監督就是對公共權力運用的監督。權力本身並不會腐敗,而且權力離開了一定的機構和人員也不能運行,而人的價值觀念、思想態度、道德品質都會對權力的使用產生影響。政府掌握著公共權力,要想對它進行監督,必須有一定的制度和體製作保障。下面將從權力、人性、政府利益和社會主義民主等方面對行政監督的必要性做一理論分析。 (一)權力與行政監督。權力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影響力,即對人們的意志和行為能夠施加影響的能力。權力具有腐蝕性,這種腐蝕性根源於權力的下述特徵。 第一,權力的強制性。擁有權力的人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資源,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對那些資源的需求者發號施令。兩者形成命令——服從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強制性關系的表現。 第二,權力的工具性。權力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滿足人類某種利益和需求,這種利益和需求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既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不合理的。人們追求權力、掌握權力和使用權力,不是為了權力而權力,而是把權力當作滿足自己的需求,維護和增進自己的利益或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工具。也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權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三,權力的商品性。就是說權力具有商品的某些屬性,如價值、使用價值、能夠用來交換等。現代社會,大多人的權力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奮斗獲得的,人們在獲得權力的過程中都要付出一定的、甚至是巨大的代價,這就使得權力具有價值。權力的使用價值指權力對人的有用性,能給人帶來利益,既有價值又有使用價值,這就使得權力可以用來交換。 第四,公共權力的內在矛盾性。公共權力除了具有上述權力的一般特性外,還存在內在的矛盾性。因為公共權力來自於社會,社會民眾是公共權力真正的主人和所有者;然而,公共權力又超脫於社會,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代表社會掌握和使用它的機構和人員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使得實際掌握權力的機構和人員有可能為了集團或自身的利益去損害或剝奪社會的利益。 正因為權力具有強制性、工具性和商品性,在運用過程中能給掌權者帶來地位榮譽和各種利益,才使得人們競相追逐和爭奪。同時,權力本質上是一種支配他人的力量,權力意志植根於統治和控制他人的慾望之中。這決定了它具有無限擴張的傾向,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界限,就會侵犯其他權力。權力對掌權者具有本能的和自發的腐蝕作用,導致對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損害。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有一句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權力與腐敗的內在聯系。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權力濫用,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但是,權力只是腐敗產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權力是否導致腐敗,離不開對權力載體的人的分析。 (二)人性與行政監督。促使權力發生異化的因素不是別的,正是權力主體的私慾。如果公共權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沒有任何自利的動機或自利的傾向,行政監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事實上,人性並不總是善的。麥迪遜曾說:「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可以說,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在人性假設上,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即「人性本惡」或「經濟人」、「人性本善」或「道德人(社會人)」。人性中具有兩種潛在的傾向,即自利傾向和利他傾向,這種人我們稱之為「利益人」。「利益人」既關心自己的利益,也關心別人的利益。當自己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相一致時他會成為利己和利他的統一體;當別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不一致時,他會權衡利弊,根據現實條件做出理性的選擇。因此,在存在可能引起公共權力變異的情況下,在進行制度設計、考慮到人性假設時,應做到「道德人」和「經濟人」並重:把「道德人」的實現看作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的過程,同時立足於「經濟人」的假設。 (三)政府利益與行政監督。政府作為社會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體,是否有自身的利益即政府利益?是否總是追求公共利益?公共選擇學派認為政府也是「經濟人」,存在自利性,也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一旦形成其內部的官僚集團,便會有自身的利益,這可能導致政府失靈。我國也有很多學者承認政府利益的存在。「政府也是『經濟人』,有其自己的利益追求,只不過我國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性質要求政府利益和公共利益保持同一方向。」但作為國家體現者的政府和政府官員,則是具體的,並且他們在社會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因而必然會代表和追求多重利益。 政府利益的存在對公共利益的影響有多種情形。(1)如果政府利益的方向與公共利益的方向保持一致,則政府利益的追求和公共利益的追求就會相互促進;(2)如果政府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方向不完全一致,由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政府可能放棄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的最佳選擇,而做出對政府更有利的選擇,這會部分地減損公共利益,但仍不失為一種總體最優無法實現時的一種次優選擇,而且「適度合理的政府利益能夠轉化成為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動力,具有積極效應。」(3)如果政府利益突破必要的約束和界限,沿著與公共利益背道而馳的方向進行,這必然會從根本上損害公共利益,這主要表現為政府機構的自我擴張和膨脹、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擴張、大量的政府「設租」和「尋租」行為及官員腐敗等。 正因為政府利益的客觀存在,而且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有可能濫用公共權力,從而使得政府行為有可能偏離公共利益的方向,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對政府進行監督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社會主義民主與行政監督。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就應該動員人民對權力的行使進行監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都是有效的行政監督形式;各種群眾監督、輿論監督也對政府權力起到了很大的約束作用。 三、加強行政監督理論措施 預防和抑制公共權力腐敗是一項系統工程,可以從物質化、精神化和制度化三個視角進行思考。從物質化的視角來看,作為國家行政機關的公職人員,他們首先是人,需要生活甚至體面地生活。如果長期連基本工資都拿不全,連基本的生活水準都難以維持,怎麼能夠指望他們節制「經濟人」慾望而保持廉潔。有不少人十分欣賞像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西方一些國家「高薪養廉」的成功經驗。從我國現實條件出發,相對提高政府公職人員的福利待遇,實行適薪養廉,抬高腐敗行為的風險成本,這是反對權力腐敗的物質基礎。 從精神化的視角來看,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相對對立性,世界觀和人生觀、正義感和責任感、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不是虛無縹緲的,它們附著在公共權力人身上,融入政府官員的思想,培育著公職人員的免疫能力,這是反對權力腐敗的內在力量。人們難以想像一個沒有正義感或正義感不強、缺乏良知或道德感低下、沒有廉恥心或漠視榮譽的人,能夠守住公共權力行使的道德底線。從理論上講,上述物質化視角應屬行政激勵的范疇,精神化視角應屬行政倫理的范疇,這里暫不作深入討論。 從制度化的視角進行探討。關於制度,鄧小平有兩個著名論斷,一個是「教育很重要,但法制更靠得住」。另一個是「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做不成好事,制度好可以使壞人做不成壞事」。這兩個論斷深刻揭示了制度在防腐反腐中的有效性。通過制度防止和消除權力腐敗,已經成為各國政府的明智選擇。在制度層面上探討如何防止和抑制公共權力腐敗的問題,其實質可轉化表述為:如何通過制度化安排,對公共行政權力進行有效地制約和監督。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是人類政治社會恆久的努力,現行各種行政監督制度正是人類長期歷史實踐的沉澱所凝聚的制度力量。 近年來的各種組織、機構進行的調查都顯示腐敗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最嚴重的、最受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很多,人性的某些缺陷和權力的腐蝕性是腐敗的可能誘因,制度和體制的不健全使腐敗由可能變為現實,而監督的缺失和乏力則使腐敗呈愈演愈烈之勢。就我國目前的反腐敗形勢而言,最要緊的是加強監督。
㈤ 加強監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主監督是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之一,是人民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從民主監督,提高執政能力水平、促進廉政勤政、構建和諧社會三方面,談談民主監督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搞好民主監督提高執政能力水平。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關乎到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決策。《決定》賦予政協新的歷史使命,民主監督是實現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總體目標,全面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保證。一是能夠保證執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決策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決策者的思維方式,知識含量,把握全局的能力;而決策的正確與否要通過實踐來檢驗。正確的決策要產生良好的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必須有一個正確的實施過程,民主監督就是這個正確實踐的重要保證。實踐證明,政協通過調查視察,反映社情民意,對決策的實施提出意見、建議,使決策順利實施。二是有利於組織人事部門合理選拔、任用人才,將那些有德有才,有膽有識,對黨忠誠,對人民作出貢獻的優秀人才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黨中央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就是因為這些年來,有些平庸無能的領導者,在各個崗位上執政水平太低,執政能力太弱,與他們的崗位職責遠遠不相適應;民主監督是防止選錯人,用錯人的有效辦法,誰是能人人民最清楚,誰是庸才群眾最明白,因此,各級黨組織在提拔任用幹部時多走走群眾路線,多聽聽群眾意見,重大人事安排多請政協協商協商,就能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風,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從根本上提高執政水平。
搞好民主監督促進廉政勤政。我們每位國家公務員都要面對人民群眾,做人民的公僕,要克服官高權大的思想,要虛心接受黨內監督,社會輿論監督和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人民需要的好黨員,好領導。黨中央為解決幹部廉政勤政問題,先後制定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黨風廉政建設各種規定以及國家公務員管理規定,形成強大的內部監督網路,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也構成了良好的外部監督,廣大政協委員和各族各界人士,充分發揮人民信得過,慧眼識腐敗,上達中央提建議,下為百姓說實話的權利和義務的優勢,在各個崗位上當好「政協大員」,如宣威市政協有60多名委員被法律部門、窗口服務單位聘請為行風監督員、執紀巡視員、稅收督察員、新聞閱評員,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有效監督,促進了幹部廉政勤政建設。
搞好民主監督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穩定有序,國泰民安,文明向上的社會。《決定》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具有新時代的內涵,構建和諧社會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大事,只有全體人民人人都來構建,和諧社會才能形成。人民政協的主題是團結、民主,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條件,一是政協委員來自各族各界,可以暢通渠道,向黨政機關及時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二是能夠及時化解矛盾。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各種利益分配產生差異,有些人一時不理解,或有些部門處理不當,出現一些矛盾,廣大政協委員可以做很多化解矛盾的工作,另外政協人才薈萃,可以為黨委、政府分憂解難。三是制止違法違紀和犯罪行為,樹立文明意識,創建文明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為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朱法映)
㈥ 監督權力的必要性
行政監督必要性理論分析
論述行政監督,就要回答為什麼要對政府進行監督?既然腐敗是公共權力的非公共運用,監督就是對公共權力運用的監督。權力本身並不會腐敗,而且權力離開了一定的機構和人員也不能運行,而人的價值觀念、思想態度、道德品質都會對權力的使用產生影響。政府掌握著公共權力,要想對它進行監督,必須有一定的制度和體製作保障。下面將從權力、人性、政府利益和社會主義民主等方面對行政監督的必要性做一理論分析。
(一)權力與行政監督。權力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影響力,即對人們的意志和行為能夠施加影響的能力。權力具有腐蝕性,這種腐蝕性根源於權力的下述特徵。
第一,權力的強制性。擁有權力的人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資源,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對那些資源的需求者發號施令。兩者形成命令——服從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強制性關系的表現。
第二,權力的工具性。權力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滿足人類某種利益和需求,這種利益和需求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既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不合理的。人們追求權力、掌握權力和使用權力,不是為了權力而權力,而是把權力當作滿足自己的需求,維護和增進自己的利益或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工具。也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權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三,權力的商品性。就是說權力具有商品的某些屬性,如價值、使用價值、能夠用來交換等。現代社會,大多人的權力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奮斗獲得的,人們在獲得權力的過程中都要付出一定的、甚至是巨大的代價,這就使得權力具有價值。權力的使用價值指權力對人的有用性,能給人帶來利益,既有價值又有使用價值,這就使得權力可以用來交換。
第四,公共權力的內在矛盾性。公共權力除了具有上述權力的一般特性外,還存在內在的矛盾性。因為公共權力來自於社會,社會民眾是公共權力真正的主人和所有者;然而,公共權力又超脫於社會,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代表社會掌握和使用它的機構和人員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使得實際掌握權力的機構和人員有可能為了集團或自身的利益去損害或剝奪社會的利益。
正因為權力具有強制性、工具性和商品性,在運用過程中能給掌權者帶來地位榮譽和各種利益,才使得人們競相追逐和爭奪。同時,權力本質上是一種支配他人的力量,權力意志植根於統治和控制他人的慾望之中。這決定了它具有無限擴張的傾向,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界限,就會侵犯其他權力。權力對掌權者具有本能的和自發的腐蝕作用,導致對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損害。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有一句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權力與腐敗的內在聯系。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權力濫用,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但是,權力只是腐敗產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權力是否導致腐敗,離不開對權力載體的人的分析。
(二)人性與行政監督。促使權力發生異化的因素不是別的,正是權力主體的私慾。如果公共權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沒有任何自利的動機或自利的傾向,行政監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事實上,人性並不總是善的。麥迪遜曾說:「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可以說,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在人性假設上,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即「人性本惡」或「經濟人」、「人性本善」或「道德人(社會人)」。人性中具有兩種潛在的傾向,即自利傾向和利他傾向,這種人我們稱之為「利益人」。「利益人」既關心自己的利益,也關心別人的利益。當自己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相一致時他會成為利己和利他的統一體;當別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不一致時,他會權衡利弊,根據現實條件做出理性的選擇。因此,在存在可能引起公共權力變異的情況下,在進行制度設計、考慮到人性假設時,應做到「道德人」和「經濟人」並重:把「道德人」的實現看作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的過程,同時立足於「經濟人」的假設。
(三)政府利益與行政監督。政府作為社會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體,是否有自身的利益即政府利益?是否總是追求公共利益?公共選擇學派認為政府也是「經濟人」,存在自利性,也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一旦形成其內部的官僚集團,便會有自身的利益,這可能導致政府失靈。我國也有很多學者承認政府利益的存在。「政府也是『經濟人』,有其自己的利益追求,只不過我國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性質要求政府利益和公共利益保持同一方向。」但作為國家體現者的政府和政府官員,則是具體的,並且他們在社會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因而必然會代表和追求多重利益。
政府利益的存在對公共利益的影響有多種情形。
(1)如果政府利益的方向與公共利益的方向保持一致,則政府利益的追求和公共利益的追求就會相互促進;
(2)如果政府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方向不完全一致,由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政府可能放棄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的最佳選擇,而做出對政府更有利的選擇,這會部分地減損公共利益,但仍不失為一種總體最優無法實現時的一種次優選擇,而且「適度合理的政府利益能夠轉化成為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動力,具有積極效應。」
(3)如果政府利益突破必要的約束和界限,沿著與公共利益背道而馳的方向進行,這必然會從根本上損害公共利益,這主要表現為政府機構的自我擴張和膨脹、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擴張、大量的政府「設租」和「尋租」行為及官員腐敗等。
正因為政府利益的客觀存在,而且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有可能濫用公共權力,從而使得政府行為有可能偏離公共利益的方向,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對政府進行監督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社會主義民主與行政監督。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就應該動員人民對權力的行使進行監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都是有效的行政監督形式;各種群眾監督、輿論監督也對政府權力起到了很大的約束作用。
三、加強行政監督理論措施
預防和抑制公共權力腐敗是一項系統工程,可以從物質化、精神化和制度化三個視角進行思考。從物質化的視角來看,作為國家行政機關的公職人員,他們首先是人,需要生活甚至體面地生活。如果長期連基本工資都拿不全,連基本的生活水準都難以維持,怎麼能夠指望他們節制「經濟人」慾望而保持廉潔。有不少人十分欣賞像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西方一些國家「高薪養廉」的成功經驗。從我國現實條件出發,相對提高政府公職人員的福利待遇,實行適薪養廉,抬高腐敗行為的風險成本,這是反對權力腐敗的物質基礎。
從精神化的視角來看,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相對對立性,世界觀和人生觀、正義感和責任感、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不是虛無縹緲的,它們附著在公共權力人身上,融入政府官員的思想,培育著公職人員的免疫能力,這是反對權力腐敗的內在力量。人們難以想像一個沒有正義感或正義感不強、缺乏良知或道德感低下、沒有廉恥心或漠視榮譽的人,能夠守住公共權力行使的道德底線。從理論上講,上述物質化視角應屬行政激勵的范疇,精神化視角應屬行政倫理的范疇,這里暫不作深入討論。
從制度化的視角進行探討。關於制度,鄧小平有兩個著名論斷,一個是「教育很重要,但法制更靠得住」。另一個是「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做不成好事,制度好可以使壞人做不成壞事」。這兩個論斷深刻揭示了制度在防腐反腐中的有效性。通過制度防止和消除權力腐敗,已經成為各國政府的明智選擇。在制度層面上探討如何防止和抑制公共權力腐敗的問題,其實質可轉化表述為:如何通過制度化安排,對公共行政權力進行有效地制約和監督。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是人類政治社會恆久的努力,現行各種行政監督制度正是人類長期歷史實踐的沉澱所凝聚的制度力量。
近年來的各種組織、機構進行的調查都顯示腐敗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最嚴重的、最受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很多,人性的某些缺陷和權力的腐蝕性是腐敗的可能誘因,制度和體制的不健全使腐敗由可能變為現實,而監督的缺失和乏力則使腐敗呈愈演愈烈之勢。就我國目前的反腐敗形勢而言,最要緊的是加強監督。
㈦ 政治監督主要包括哪些
我國的政治監督大致可分為兩類:
1、屬於國家性質的體制內監督。
體制內監督是在國家機關系統內部或者國家機關各系統之間進行的,包括上級監督,主要是以黨委為領導中心的權力輻射體制;黨內監督,這是一種來自政黨內部的對政黨自身的監督;人大監督,即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屬於立法監督的范疇;
司法監督,即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行政監督,由於行政機關與群眾直接打交道,幾率高,直接嚴重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因此行政監督尤為重要。
2、屬於非國家性質的體制外監督機制,又稱為社會監督機制。
體制外監督來自個體公民或者非國家機關的社會組織,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監督,包括公民或者政協、新聞傳媒等對政治權力主體的監督活動。體制外監督的主體是個體公民或者非國家機關的社會組織,監督的客體則是擁有法定政治權力的執政黨或者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7)監督之要擴展閱讀:
政治監督要突出工作重點、注重監督實效,進一步增強監督的時效性:
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緊緊圍繞黨中央正在關心什麼、正在強調什麼開展監督,把常規監督和重點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到行動上而不是停留在一般原則要求上或口頭上、口號上。
紀檢監察幹部要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將政治監督做得更細更實,跟進監督、精準監督、全程監督。
㈧ 行政監督要遵循哪些基本准則
您好,
行政監督的原則
行政監督的原則是指行政監督應當遵循的基本准則和指導思想,它對行政監督的實施起著指導和規范的作用。我國行政監督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一)依法原則
也就是說,國家制定的各種法律、法令和規章制度,既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准則,也是實施監督所須遵循的原則。
(二)經常性原則
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而且變化大,隨機因素多,為使行政管理工作不出問題,即使出了問題也能及時發現、及時解決,避免發生重大損失,行政監督必須貫徹經常性的原則,常年不懈地進行監督,防止出現漏監失監的現象。
(三)廣泛性原則
包括監督主體的廣泛性監督對象、范圍的廣泛性兩個方面,監督主體的廣泛性包括政黨的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行政機關內部的監督、群眾監督、社會監督等等,監督對象和范圍的廣泛性應當包括對一切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行為,行政措施、行政法規的實施等進行監督。
(四)民主性原則
這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本質要求。我國憲法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同時,憲法也賦予全民享有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其中包括監督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民主權利,其中包括監督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民主權利,依靠人民群眾實行民主監督,既有利於克服官僚主義和改進不正之風,又有利於維護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如果對人民群眾的民主監督置之不理甚至刁難、打擊、報復,都為黨紀國法所不容。
(五)公開性原則
要把行政管理工作置於人民群眾的民主監督之下,必須不斷提高政務活動的公開程度,只要不涉及到國家安全和黨與政府的核心機密以及必要保密的,都應給予公開,這樣便於人民群眾參政議政,實行民主監督,也有利於防止某些行政人員在暗地裡搞陰謀詭計,以權謀私。
(六)公正性原則
行政管理工作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產生的問題又是錯綜復雜的,因此,行政監察工作必須實事求是,重證據,重調查研究,在適用法律和政紀上人人平等,切忌受感情和利害關系左右,做到客觀公正地處理問題。
這六個原則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貫穿在行政監督的全過程。
㈨ 公務員考試監督要強調什麼
公務員考試監督,主要是強調遵守考場紀律,誠信考試
㈩ 依法監督的必要性
我國的監察制度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秦朝建立監察機構以來,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現階段,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在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新時期,行政監察工作對促進依法行政愈益重要。
《 行政監察法 》規定,監察機關負責「檢查國家行政機關在遵守和執行法律、法規和人民政府的決定、命令中的問題」並及時加以糾正;「調查處理監察對象違法違紀的行為」,「對拒不執行法律法規以及人民政府的決定、命令的提出監察建議予以糾正」;對政府部門或下級人民政府違反法律法規的決定、命令,可以建議糾正或撤消」。行政監察機關通過這些監督檢查工作,促進和保證監察對象在各項工作中都嚴格依法辦事,從而作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切實貫徹依法治國的戰略方針。
首先,行政監察機關通過監督檢查和守法的宣傳教育使其知法,從而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行事,能增強其公僕意識、廉政勤政意識和法制觀念、紀律觀念,促使他們模範地貫徹執行黨的戰略、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命令,自覺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清正節儉、奉公守法、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高效率地為人民工作,從而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增強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保證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第二,監察機關通過履行職責,發揮監察職能,不斷清除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中的障礙,促進依法行政工作的開展。
當前,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的土壤和條件在一些領域依然存在。貪污賄賂、以權謀私、奢侈浪費等腐敗現象侵吞國家、集體財產中,損害人民的權益。中紀委第三次全會對黨風廉正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既要從嚴治標,懲治腐敗,又要著力治本,預防腐敗;既要堅決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又要認真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既要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又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紀檢監察工作就是要通過懲治腐敗,促進廉正建設,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從而激發人民群眾投入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積極性,有力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進一步展
第三,行政監察機關通過開展執法檢查,糾正執法中的偏差,解決政令不暢的種種問題有利於促進和保證有關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的正確實施,還可以避免或減少因貪污受賄、奢侈浪費、以權謀私等違紀行為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促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健康發展。
第四,查辦違紀案件、懲治腐敗是端正黨風、政風,促進依法行政的有效手段。行政監察機關通過查處違紀案件和進行執法監察,糾正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等不正之風,有利於推進政企分開,維護公平競爭和正常的市場秩序,為企業、廣大農民、個體工商業者減輕負擔,為他們的生產經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近幾年,紀檢監察機關查辦的大案要案不勝枚舉,象李紀周、成克傑、賴昌興、袁劍鋒等案,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給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敲響警鍾,給貪污腐敗現象以沉重打擊,讓老百姓真正地感受到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的工作成效,有力地促進了依法行政工作的開展。
就東阿縣來講,自2003年成立行政投訴中心以來,監察機關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大力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堅決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對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擾亂經濟發展的堅決予以查處,決不姑息遷就。有效地遏制了「三亂」,為東阿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第五,行政監察機關通過履行職責,發揮監督檢查的職能作用,克服官僚主義拖拉作風,促進政府機關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辦事效率,也有利於依法行政工作的開展。
當然,近幾年紀檢監察工作之所以不斷深入開展,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還與我們有一支政治堅強、能打硬仗、黨和人民信賴的紀檢監察幹部隊伍為組織保證是分不開的。我們的紀檢監察幹部不畏強權,不怕麻煩,力排干擾和阻力,堅定地開展工作。在這方面,梁雨潤同志就是一個好的典範。他心憂百姓疾苦,敢為百姓撐腰,想方設法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敢於同腐敗現象和邪惡勢力作堅決斗爭。維護了黨和政府的光輝形象。
如果沒有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檢查,國家的法律法規將不能正常貫徹執行,貪污腐敗橫行,黨和國家就會失去人民的信任,就有可能動搖黨的根基。象蔣介石獨裁下的南京國民政府,由於無法有正常的監察,導致吏治日趨腐敗,黨政軍官吏貪污受賄成風,人民群眾強烈不滿,從而葬送了蔣家王朝。
可見,行政監察工作對維護社會穩定以及國家的長治久安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工作所不能替代的。正因為其重要而決定了其必要,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最後,正因為紀檢監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就要求我們的紀檢監察幹部隊伍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能力建設、作風建設和法制建設,加強對中紀委三次全會以及《黨內監督條例》、《黨紀處分條例》的學習,努力提高政策理論水平、業務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更好地促進依法行政工作的開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