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管服務 » 三農監督檢查

三農監督檢查

發布時間: 2021-01-24 15:23:35

A. 紀檢監察機關應重點對哪些決策部署牽頭組織開展監督檢查,確定的依據有哪些

2010年在加強對中央關於推動科學發展等重大決策部署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方面,著重抓好哪些工作?

答:加強對中央關於推動科學發展等重大決策部署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是紀檢監察機關的一項重要職責。去年底,中央召開了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工作任務。按照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五次全會報告提出要緊緊圍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中央關於宏觀調控、結構調整、自主創新、「三農」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規范和節約用地等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第一,加強對中央關於宏觀調控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今年要突出財政政策實施重點,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緊緊圍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交、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對2008年新增1000億元、2009年新增2800億元中央投資的在建項目進行監督檢查。同時,對今年新增投資項目的落實情況開展監督檢查。繼續搞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監督檢查。通過有效的監督檢查,做到監督關口前移、全程跟送,有效防範違紀違法問題和腐敗現象發生。

第二,開展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推進結構調整是當前經濟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點,特別是要把推動自主創新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創新發展。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緊緊圍繞中央關於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薪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加強監督檢查,確保中央政令暢通。

第三,開展對「三農」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要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增加涉農補貼規模,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強監督檢查,確保中央有關強農惠農等各項政策落實到位,進一步夯實「三農」發展基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交的重大舉措。中央提出要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今年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堅定不移加以推進。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充分履行監督檢查職責,保證中央有關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

第四,開展對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環境資源問題,直接影響到群眾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發展,關繫到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關繫到社會的和諧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把節能和減排作為約束性目標。貫徹落實全會部署的任務,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配合有關部門督促落實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的工作方案,積極推進關停和淘汰落後產能工作,著力解決一些地方和單位在落實節能減排上責任不明確、措施不配套、工作不得力的問題。要加強對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檢查,督促有關部門和單位進一步健全節能減排工作監督和獎懲機制,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要加強對節能減排工作的監督檢查和行政執法,組織開展節能減排專項督察行動,加大對重點區域和行業節能減排經常性監督檢查力度,嚴肅查處違反國家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問題。

第五,開展對規范和節約用地政策規定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我國是世界上人地矛盾最緊張的國家之一。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進一步強化用途管制,進一步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強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履行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法定責任主體責任情況、有關部門履行雪土資源管理職責情況的監督檢查。繼續開展國有土地使權出讓專項清理和檢查工作,全面推進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節約集約用地政策的貫徹落實點加強對土地出讓金徵收管理使用情況和土地規劃管理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

第六,總結借鑒「廉潔奧運」的成功經驗,加強對中央關於「廉潔辦世博」、「廉潔辦運」要求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2010年1月19日,總結推廣廉潔辦奧運經驗座談會在北京行。會議傳達了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宣傳「節儉辦奧運」、「廉潔辦奧運」的經驗並運用到重大活動和大型工程建設項目中去。賀國強同志在會上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總結運用廉潔奧運經驗,推動廉潔奧運成果長效億、制度化,促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深入開展。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節儉辦奧運」、「廉潔辦奧運」的經驗運用到重大活動和大型工程建設項目中去,特別是要加強對中央關於「廉潔辦世博」、「廉潔辦亞運」要求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這些重大活動的順利開展。

第七,加強對中央關於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戰略機遇期,也處予矛盾凸顯期。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群體性事件在一些地區呈現易發多發的態勢,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協助黨委、政府做好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工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是紀檢監察機關的重要責任。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政治敏銳性,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監督檢查,嚴格執行紀律,在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過程中做好與職責相關的工作,努力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五次全會報告還對創新監督檢查方式方法、健全對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執行情況定期檢查和專項督查制度以及紀律保障機制提出明確要求。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把發現問題和督促整改作為檢查工作的重要任務,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方法,提高檢查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專業化水平。要抓住腐敗行為易發多發的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環節,從嚴懲治在項目審批實施和資金分配使用中索賄受賄、貪污私分、截留剋扣、挪用擠占等行為,從嚴懲治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過程中失職濱職、弄虛作假的行為。要健全對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執行情況監督檢查的有關制度,以嚴明的紀律為保障,堅決糾正有令不衍、有禁不止行為。要加大執行政治紀律力度,嚴禁黨員幹部公開發表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中央決定精神相違背的言論,嚴肅批評和處理違反黨的政治紀律的行為,堅決維護黨的集中統一,確保中央政令暢通。

B. 近五年國家對三農問題出台了那些政策內容是什麼

1、加大減免農業稅改革力度。2004年,全縣農業稅平均稅率由7%降到4%,降低3個百分點。在降低農業稅稅率的同時,同比例降低農業稅附加。

2、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堅持向糧食主產區和種糧多、產量高的農民傾斜的原則,2004年,按照國家規定的籌措比例,從糧食風險基金中安排541.3萬元,對全縣種植小麥、玉米的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縣政府成立以縣長張業為組長的糧食直補工作領導小組,財政、發展和計劃、農業、物價、糧食、農業發展銀行等部門參加。5月底以前要全部兌現給種糧農民,6月15日公布補貼結果。

3、對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補貼。嚴格落實國家、省、市的補貼政策,確保補貼資金落實到購機戶手中。同時,縣安排一定財政資金對農民購機給予補貼。

4、增加良種補貼投入。縣財政用縣長備用金50萬元,建設20個糧食生產示範村,鼓勵土地向種糧能手集中。同時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項目資金。進一步加強種子市場管理,強化種子市場監督檢查,嚴格控制種子價格,積極開展送種上門服務,確保農民用上放心種子。

5、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認真落實支持化肥生產的稅收和價格優惠政策,繼續執行化肥生產企業電價優惠政策。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繼續由政府指導定價,核定中准出廠價,企業出廠價上浮不得超過中准出廠價的10%。物價局要加強對化肥出廠價和流通環節進銷差率、批零差率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流通環節的加價幅度,降低化肥最終零售價格,真正讓利於民。農業、工商、質檢部門要嚴厲查處擾亂市場的不法行為,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6、認真落實國家和省稅費減免及物價控制政策。在稅收、投融資、資源使用、人才政策方面,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給予支持。對合法經營的農村流動性小商小販,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免於工商登記和有關稅費。進一步完善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對能夠給農民帶來實惠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管哪種所有制形式,都要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給予一視同仁的支持。

C. 如何進一步完善「三農」政策執行機制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顯著增強,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重要的歷史機遇。同時,也必須看到,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社會結構加快轉型、利益格局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農民增收困難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仍在擴大的勢頭仍然沒有得到遏制,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依然突出。因此來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 「十二五」時期,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一、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濟社會制度,為農村長治久安奠定基礎 我國農村基本經濟社會制度,具體表現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其基礎是以「土地集體所有、農民長久使用」為特徵的土地產權制度。鞏固農村基本經濟社會制度,事關農民根本利益和農村長治久安,需要進一步統一認識,明確方向。 第一,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土地問題是當前「三農」政策的難點、焦點所在。在政策上,要把握好以下四個方向性問題: 一是土地定權,農民定心。明確界定土地權利是完善土地制度的一項最基礎性工作,要進一步明確「長久不變」的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能,明確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的內涵和實現形式,在確權的基礎上,為農民頒發具有更明確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和宅基地使用權證書,加快建立全國統一、權威的農地權利登記體系。可以先選擇幾個省進行試點,盡快在全國推開。 二是農地農有,農地農用。讓公司法人成為農業的經營主體,把農民變成農業工人,不是農業經營體制改革的方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確保農民家庭承包經營的主體地位,嚴格用途管制,防止工商企業長時間、大面積租賃和經營農戶承包地,防止在農業人口大批轉移之前大規模土地兼並現象在全國蔓延。 三是家中有地,進退有據。要充分認識土地對農民生活保障的特殊重要性,充分估計今後我國經濟增長可能出現波動的風險,當農民在城市裡的根沒有紮下去前,不能輕易拔掉農村承包土地這個根。這是保護農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農民進城落戶定居後,是否放棄承包地和宅基地,要強調「自覺自願」,不能把「雙放棄」(放棄承包地和宅基地)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先決條件,更不能強制性要求農民退地。 四是土地收益,城鄉共享。要完善征地補償機制,按土地市場價值對被征地農民進行補償。近年來,宅基地整理與村莊整治在不少地區推進很快,明顯的好處是節約了用地,為城鎮發展和工業建設爭取了用地指標。但工業和城市發展缺地,不能主要靠「拆村騰地」來解決,盤活城鎮存量建設用地也有很大潛力;城市建設缺錢,更不能靠開發經營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來籌措,必須最大限度地讓農民分享開發經營集體建設用地帶來的收益,真正能夠造福農民。暴力拆遷和征地已經成為輿論高度關注的熱點,要抓緊從健全法律法規、完善補償機制、強化問責、加強監管等方面整頓和規范征地拆遷行為。 第二,在保障農民家庭承包經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兩個轉變」,即家庭經營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毫不動搖地堅持家庭經營方式,提高家庭經營的集約化水平。 還要健全農業統一經營服務體系,進一步發揮好村級集體組織在統一經營和服務方面的作用,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多元化農業服務體系,加快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強化公益性服務,加快培育各種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搞好信息、技術、購銷、金融、農機等全方位服務。 二、確保國家糧食和農業產業安全,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 「十二五」及其後一個時期,我國糧食安全的基本特徵是:脆弱平衡、強制平衡、緊張平衡。所謂脆弱平衡,是保障糧食安全的資源條件貧乏,表現為耕地數量日趨減少、水資源短缺加劇等;所謂強制平衡,是種糧成本快速增長,農民種糧比較收益不高,計入水資源成本和全部人工成本,我國糧食生產實際成本高於世界平均成本,保障糧食安全,需要政府強力主導;所謂緊張平衡,是總供給保障所有人口糧食安全的能力不寬裕。根據以往經驗以及目前糧食生產、價格和庫存情況,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生產將進入新一輪結構調整,忽視糧食生產的傾向有可能重新抬頭,如果缺乏必要的措施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會出現較大幅度減產,國內有可能再度出現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必須把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作為我國農業政策的一條「底線」。「十二五」時期糧食自給率力爭保持在95%以上。2015年全國人口將達到13.77億人,人均糧食需求按400公斤計算,全國糧食總需求量為5.508億噸,以糧食自給率95%計算,需要國內生產5.2326億噸。我國糧食增產潛力可觀,通過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和技術進步,從總量上看,能夠基本滿足國內糧食需求。 要防止糧食生產出現新的滑坡,確保糧食安全,從政策部署講,一是建立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耕地佔補平衡的法定責任,建立基本農田保護補償機制,保持糧食種植面積的穩定。二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糧食抗災能力。三是更多發揮市場價格對糧食生產的調節作用。在糧食成本核算中逐步將水資源的成本完全計入,讓糧食生產成本顯性化。四是完善糧食補貼政策,保證農民種糧的基本收益。五是建設快速、便捷的糧食流通體系。六是加大糧食優良品種和增產關鍵性措施推廣力度,努力提高糧食單產。七是落實地方糧食安全責任,建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金,健全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 加入WTO以來,隨著我國農業與國際市場聯系的日趨加深,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進入對國外資源和市場依賴程度較高的階段,包括大豆在內的我國糧食自給率已經降至不足95%,食用油自給率降到不足50%,棉花自給率在60%左右。隨著農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國際價格傳導機制的作用明顯增強,國內市場價格受到沖擊的壓力日益加大。 同時,由於受到各種技術貿易壁壘等措施的影響,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難度加大。在現有耕地、勞動力、水資源等生產要素供給條件下,所有農產品都靠國內生產實現自給是不可能的,必須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著力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和質量,贏取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的主動權,努力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一是著力優化農產品進出口結構。完善優勢農產品出口的促進政策,提高優勢農產品出口的檔次、附加值和質量安全水平。積極擴大緊缺農產品進口,鼓勵與國際供應商簽訂長期貿易合同,建立穩定進口渠道。二是積極推進農業「走出去」,促進跨國農業投資。 三、確保農民持續增收,提高農民購買力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讓十幾億中國人過上富裕生活,一個重要條件在於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此,必須在「十二五」期間大力促進農民增收。中央提出,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相當於平均每年保持6%的增長速度。從過去的經驗看,實現上述目標有較大的可能性,面臨的機遇和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一是農產品需求旺盛,價格繼續存在上漲勢頭。二是農村勞動力需求旺盛,工資繼續呈現提高趨勢。三是國家財力顯著增強,有條件在反哺農業和加大惠農強農政策力度方面邁出更大步伐。但如果我們從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角度觀察,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如農民收入按6%增長,城鎮居民收入按年均9%增長,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958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達到44387元,城鄉差距擴大到4.63∶1,收入絕對差距由目前的1萬元以上擴大到3萬元以上。即使到2020年農民收入實現了翻一番目標,但如果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繼續快於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鄉收入差距還會繼續擴大,這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圍繞中央提出的促進農民增收的目標,「十二五」期間,要大力創造條件,實現農民收入更快地增長,努力遏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首先,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一是在保證糧食安全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優化農業結構,發展農產品精細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其與農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聯系機制,帶動農戶收入提高。二是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三是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加快建設農產品優勢產業帶。四是完善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健全農產品國內外市場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和預警。五是健全農產品現代市場流通體系,保障農產品貨暢其流。 重點改造升級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大對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規范和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培育各種新型的農產品營銷主體。六是加大對農業新技術示範、推廣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覆蓋全國的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其次,促進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充分就業。「十二五」時期,我國農村新增勞動力將呈減少趨勢,但整體上農村就業壓力依然很大。目前,農村30歲以下的勞動力近90%已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農村可供轉移的剩餘勞動力,除了每年初高中畢業沒有升學、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新生勞動力外,主要是以40歲以上的中年勞動力為主。這些已經進入中年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其知識、技能往往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因面臨子女教育、父母贍養等問題,他們背井離鄉的機會成本高,外出轉移就業難度大。 要改善農民進城務工條件,保護進城務工經商農民的合法權益;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鼓勵農民就地就近向非農產業轉移;加強政府對農民轉移就業的服務,加強對農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農民工工資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鼓勵農民自主創業。 再次,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一是加大財政對農村轉移支付力度,努力讓農民從政策和補貼中得到更多實惠。強化對農業補貼資金的監督檢查,防止截留、擠占挪用補貼資金,保證補貼資金能夠真正落實到農民手中。二是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經營和股份經營,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入股租賃等方式參與商業用地開發和經營,在國家、集體和農民之間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讓更多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 四、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總的來看,「十一五」期間,國家扶持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改善農村公共服務的政策體系和框架初步形成了,但標准還比較低。總的來看,目前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有限,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城鄉面貌反差很大。公共財政的陽光還沒有真正做到普照農村,很多應該由公共財政辦的事還沒有到位。為此,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十二五」期間要加快發展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在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上取得重要進展,努力實現農村居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這幾年,中央財政投在農村的資金增加很多、增長很快,但農村人口還佔到總人口的50%多,現在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以最寬的口徑統算下來,也就佔到整個財政支出約10%,這個比重是不高的。所以說,我們不能光看總量和增速,還要看比重。國務院領導同志講,國家財政在農村投多少錢都不算多,這個話有深刻的內涵。農村對公共服務的龐大需求,現在沒有得到滿足。因此,要逐步提高財政「三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把財政支農的蛋糕做大。 不僅要保障中央財政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增量部分主要用於農業和農村,而且要保障各級政府土地出讓收益增量部分優先用於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要強調增加財政「三農」資金投入,而且要重視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向農業農村。要盡快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明確界定財政總支出中「三農」支出的內涵,強化法律約束,建立財政資金「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抓緊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支農事權,完善轉移支付辦法,建立中央與地方財權和事權相匹配的財政支農體制。 五、積極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的一個根本標志就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並沉澱在城鎮,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就業和定居,並使之向市民轉變,是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大舉措。我國農民工轉移的穩定性得到顯著提升,流動的「家庭化」趨勢明顯。新生代農民工成為主體,他們對土地的情結弱化,思想觀念、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已日趨城市化,融入城市的意願強烈。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必須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億萬農民工的意願,實行主動接納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方針和政策,逐步消除農民進城定居的限制,允許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轉變為城鎮居民。 綜觀各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民工市民化的探索,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方式是:以農民工退出宅基地、承包地等集體成員權益為前提條件,讓他們獲得城市戶口,進而全面獲得城市福利和保障;另一種方式是:逐步增加和不斷完善農民工的公共服務,不斷降低城鎮戶籍的福利含量,逐步讓戶口與福利脫鉤。 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在政策操作上,重點解決好以下 「四個融入」: 一是要從農民工子女融入學校做起。農民工子女融入學校是農民融入城市的基礎。城市不僅要解決好以公辦學校為主接受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的問題,而且要積極探索「融合教育」,打開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開放的大門,張開城市熱情接納農民工子女的懷抱,讓農民工子女盡快融入城市學校。當前,農民工子女初中畢業後棄讀高中的現象比較普遍,解決好這個問題,不僅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努力體現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而且要加快義務教育與高中階段教育的對接,通過減免學費和提供補助,讓農民工子女暢通進入高中階段教育,增強就業能力。 二是讓農民工逐步融入企業,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要合理穩定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完善維權法規,健全維權機制。 三是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允許農民工參與社區自治,為農民工表達意願提供平台。 四是讓農民工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實質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戶口的轉換是形,服務的分享是實。市民化是一個長期過程,服務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於已經具備條件的公共服務項目,如義務教育、就業培訓、職業教育、計劃生育等,應率先實現同等對待。與城市戶籍緊密掛鉤的低保、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也要逐步覆蓋符合條件的農民工。

D. 三農,政策,指的是什麼

三農政策指的是: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扶植政策。

應對農業發展問內題,不僅要著眼於三農本身,而更容應注重從「三農」之外即各自對立面採取對策。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對於化解「三農」問題的意義在於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三個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農村城鎮化及社區化、均等化、農場化;農民新型非農化、職業化。

拓展資料:

三農政策是指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2004年,在宏觀調控中注重加強農業,實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

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農村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局面。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農村改革邁出重大步伐,農村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這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網路_三農政策

E. 如何做好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這是黨中央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推進「三化」同步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是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新的歷史階段,農負監管工作應以「三化」同步為指導,堅持農民滿意、農村和諧目標,著力保障農民權益,努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農民負擔監管工作已有良好的基礎
農村稅費改革後,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鞏固農村稅改革成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為目標,健全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為農民負擔監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以監管制度體系為實體的長效機制基本確立。2009年,我省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浙江省建立預防和控制農民負擔反彈體系的意見》,在全國率先建立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長效機制。嘉興、湖州等地結合實際還進一步創新了監管方式,建立向村級組織收費審核制和村級組織向農民收費申報制。為深化完善監管長效機製作出了積極探索。
以重,最治理活動為抓手的推進態勢日益加強。在組織涉農收費部門分頭開展專項治理的基礎上,針對重點地區、重點領域存在的農民負擔問題,持續開展省對縣、市對鄉鎮的綜合治理活動。從已經實施綜合治理的地區來看,這項工作能夠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通過有力的整改措施,取得明顯的治理成效。去年全省組織開展了面向村級組織收費專項清理活動,清理出違規收費清退1773-2萬元,撤銷違法違規收費文件8個,追究責任人10人。農民負擔監管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以動態監測檢查為基礎的監管網路全面建成。一是2007年起建立「21216」農民負擔監測預警網路,並積極發揮作用,使之成為檢查政策落實情況的「檢測儀」、發現農民負擔問題的「監視器」。得到了省領導的批示和肯定。二是持續構建明查暗訪案件網路。省市縣三級聯動,農負辦、糾風辦兩辦協作,深化完善農民負擔案件的查處機制。截至今年上半年,排查式暗訪共組織23組105人對杭州、溫州、湖州、紹興、金華、衢州、麗水市的54個縣沛、區)進行了暗訪,查處農民負擔案件362件,已清退違規收費415萬元,以誡勉談話、公開通報、書面檢查等形式追究處理責任人和單位43個。三是加強社會監督網路建設,建立信訪和投訴平台,全省各級共聘請1583名農民負擔監督員,切實提高了社會監督、一線監督力度。
以一事一議獎補為動力的籌資籌勞加快推廣。自農村稅費改革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建立以來,我們在完善制度、規范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為破解籌資籌勞開展難、成效小、推行面窄的問題,自2008年始各地積極探索了財政獎補試點,引導激發了農民開展一事一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去年我省被列入國家試點省份後,省級已下達四批獎補資金,共計1732個項目,各級財政資金投入9.7億元,帶動村級公益事業總投入16億元。通過一事一議開展村內公益事業建設的村不斷增加,不僅有力推進了新農村建設,而且進一步提升了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的內涵和外延。
抓好農民負擔監管工作的機遇和挑戰
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相互促進,為今後一段時期農民負擔監管工作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的加速,城鄉二元結構體制逐步破除,農村與城鎮差距日益縮小,公共財政向農業農村重點傾斜,農民個體負擔減輕,給農村社會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另一方面,相對工業化、城鎮化較快的發展進程,農業現代化滯後問題仍很突出,三者之間已經出現明顯的不協調。在對傳統農業發展提出嚴峻考驗的同時,也給農民負擔監管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農民個體負擔逐步向村級組織負擔轉移,農民負擔形式更加隱蔽和間接,農民負擔監管領域逐步向農業經營服務性收費、農村公共服務收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收費等領域延伸,減負工作任重道遠。
從外部環境看,農負監管工作環境逐步優化。近年來,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下,我省農民負擔大幅減輕,全省農村連續多年未發生因農民負擔而引發的惡性案件、影響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和造成重大影響的其他案件。一是農民個體負擔不斷減輕。農業稅、鄉統籌、村提留、農村勞動力「兩l-"全部取消,農民承擔的各類社會經濟負擔大幅減少。根據我省「21216」農民負擔動態監測情況顯示,2010年人均農民社會負擔252.9元,僅占監測農戶人均純收入的2.7%。二是農民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各級財政不斷加大對「三農」投入的力度,農民在農業生產及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得到國家補貼補助的項目不斷增多、數額不斷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三是農村干群關系逐步改善。隨著農村改革的逐步深化,減負工作的不斷加強,惠農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基層幹部作風明顯轉變,由原來的催糧催款,到為農民提供服務。遇事與農民商量,干群矛盾得到有效緩解,農村社會進一步穩定。四是創新社會管理的要求,倒逼我們更加重視農民負擔監管工作,更加註重各相關部門分工協作、聯動配合,形成良好的工作機制。
從內部演變看,農負監管工作難度日益加大。隨著減負工作的深入推進,農民負擔案件和線索更加隱蔽,給案件查處工作增加了難度,主要表現在:一是負擔的對象變了,過去面向農民個人的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很難暗訪到,逐漸轉變成面向村集體的收費。二是負擔的方式變了,違規收費由過去的直接「要錢」,逐步轉變為有權單位通過多種名目向村集體「要物」,如慶典禮品、購買節日慰問品、購置辦公用品或者裝備等。三是收費的主體變了,過去由行政部門直接收費,變為現在通過依附於各部門的「中介組織」或者「社會團體」等向村集體收費。四是負擔的領域變了,由原來相對集中於生產領域逐步向生活領域轉變。主要集中在農民建房、教育和殯葬領域。五是收費的性質變了,收費項目由行政事業性收費向經營服務性收費轉變,並採取「捆綁」收費或強制、變相強制等方式收取服務性費用。六是收費的手段變了,由法定繳費轉向「自願」捐贈、「贊助」等,由剛性的強制收費變為柔性的「協商」攤派。同時,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重點由監督管理向維權服務轉變,監管領域的拓展又給監管工作增添了新的歷史使命。
新形勢下做好農負監管工作的新思路
如果說,跨入新世紀的減輕農-民負擔工作是由重點「治重」、「治亂」轉入到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有效防止反彈的階段,那麼,在「三化」同步推進背景下的減負工作已經邁入拓展減負工作領域、切實保障農民權益的新階段。在新時期,要把減輕農民負擔、維護農民權益體現在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戰略上,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著力構建減負長效監管機制,創新減負工作手段,全方位擴展減負工作的監管領域。
(一)提高思想認識。樹立維權理念。農村稅費改革以後,農業稅、鄉統籌、村提留、農村勞動力「兩工」取消後,全社會對減輕農民負擔認識有所弱化。一是部分領導幹部忽視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為農民負擔已不復存在;二是農民個體負擔向村集體負擔轉移,農民對村集體負擔多少漠不關心;三是長年沒有發生過因農民負擔而引發的惡性案件、影響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和造成重大影響的案(事)件,減負工作人員自身在思想上也有所懈怠。針對上述情況,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責任落實。要保持減輕農民負擔工作態勢長久推進,重在落實責任。要加強領導,強化各級黨委政府對農負監管工作的重視,堅持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實行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的工作制度。要抓好載體,將減負工作年度考核結果納入部門責任制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考核范圍,並在各級農村工作會議上予以通報。二是明政策界限。《浙江省建立預防和控制農民負擔反彈體系的意見》已就新時期農民負擔監管范圍作了進一步的明確規定,我們必須把握好涉及農民負擔的收費監管原則,即:一是面向農民個體、村級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收費必須納入農民負擔監管范圍;二是依法由公共財政承擔的費用不得由農民承擔;三是沒有法律政策明確規定可以收費的一律不得收取;四是經營服務性收費必須堅持以自願和公平為前提。三是樹工作權威。要將減輕農民負擔工作作為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一個重要手段,樹立減負工作部門威信,抓好相關部門協作配合。進一步加強各涉農收費部門重點整治領域工作,建立健全聯絡員制度和專項治理部門責任制,強化部門聯動協作。
(二)健全長效機制,完善制度建設。強化制度落實。按照《浙江省建立預防和控制農民負擔反彈體系的意見》,從源頭防範、監測預警、監督檢查、重點監控、責任追究、目標考核、維權援助和組織領導等八方面全面建立防止農民負擔反彈機制。指導各地制定相應實施辦法,根據實情細化具體操作,切實將防控體系建設落到實處。
強化制度創新。今年2月,省農負辦、省糾風辦聯合出台了《關於切實加強農民負擔源頭監管的意見》。要根據我省實際,落實好向村級組織收費審核制、村級組織向農民收費申報制、村級組織公費訂閱報刊限額制等源頭監管制度,將事後管理逐步轉變為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後管理相結合。
規范制度執行。規范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確保各地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有效落實。抓好中央規定的減輕農民負擔「五項基本制度」落實,堅持負擔收費文件「審核制」。堅持加強對涉農收費項目政策文件的檢查清理,對不合法(規)、不合理收費問題,依法取消或進行調整規范。
(三)延伸工作領域。突出監管重點。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領域監管。農村公共服務是在農村地區為滿足農民的需要、促進農村和農業的發展,由政府及其他主體提供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和服務,主要包括農村教育服務、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農村社會保障、農業信息服務、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農業科技服務等。當前農村公共服務的最突出問題是供給不足。以義務教育為例,雖然我省財政用於農村義務教育的支出不斷增加,2010年省教育廳、物價局、財政廳還專門聯合發文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住宿費,教育保障已向學生生活需求方向延伸,但是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相對於城鎮的教育資源來講,農村地區的教育條件相對落後,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因此,一方面,農民更願意交納各種高昂的「贊助費」、「代辦費」、「擇校費」,將子女送入「好」學校;另一方面,「差」學校陷入惡性循環。資金短缺加上生源不足、教學人員缺乏積極性、教育理念落後,使得原本運轉就比較困難的學校雪上加霜。只能向鄰近村攤派捐款和贊助來發放教師福利並勉強維持運行。同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也正在逐步探索中。農民與村集體、國家財政三者在社會保障繳費中應該承擔多少比例,仍然取決於各自博弈的結果。所以,如果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發展成熟,其對農民來說就是福利;反之,如果一旦供需失衡,農民在公共服務上的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那麼農村公共服務給農民帶來的就是負擔。減負工作應將農民在公共服務上的投入納入監管范圍,防止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為名加重農民負擔。
加強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監管。隨著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財政獎補政策的實行,全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熱情普遍高漲。採取哪種形式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應該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從建設內容看,欠發達地區以道路修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農民飲用水工程等為主;經濟發達地區則主要是村內環境整治、體育化廣場及便民服務中心等工程。從投資構成看,經濟欠發達、勞動力轉移較少的地區以籌勞為主。如麗水市蓮都區創造「村級公益事業大家建」模式,由村民自主完成工程原料采購、主體項目建設等,並由政府發動水利、建設等行政部門的力量參與工程質量監督;經濟發展較好、勞動力轉移多的地區則以籌資或以資代勞方式為主,已經轉移到城鎮的農民將籌資款主動匯入村級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賬戶;二三產業發達的地區,主要依靠個體工商戶、歸國華僑等社會力量的資金捐贈:村集體經濟力量雄厚的地區,村集體對公益事業投入資金也頗為樂觀。在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監管中,要著重把握好兩個原則:一是自主。即基礎設施建設搞什麼、怎樣搞,要充分尊重本村村民的意願,廣泛徵求意見;二是自願,即捐贈主體要自願、捐物捐錢要自願、捐多捐少要自願、以資代勞要自願。同時,要處理好農民個體投入與村集體投入的關系、地方自籌與財政獎補的關系、籌資限額與自願捐助的關系、鼓勵村集體廣泛開展公益事業建設與嚴格規范一事一議開展范圍的關系、優先解決基礎設施配套與同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關系等。
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收費監管。目前我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日益健全。一是以政府為主體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以2009年省政府出台的《關於加強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浙政發[2009]80號)為標志,全省基本建成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的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二是以合作社為主體的合作化服務能力不斷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經營大戶為周邊農民提供物美價廉的機械化服務,且服務范圍、服務對象日趨廣泛:三是以市場化運作的農業企業逐步成長,這些企業由工商資本投資,由農業生產者和農機大戶、有專業特長的農民等組成,以購買服務為主要形式,廣泛開展糧食機械化生產、育苗育種、植保、儲藏保鮮、農產品營銷等服務。公共服務是公益性質,合作服務是自我服務,公共服務和合作服務尚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各種服務需求,尤其是規模經營大戶在生產中的高層次專業化服務需求,需要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依靠各類服務組織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作為農民負擔監管,一定要適應新形勢,既保障政府農業社會服務政策的落實到位,又配合物價等部門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經營服務性收費定價指導,還要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過程中經營服務性收費的監管。
加強對惠農補貼政策落實的監管。抓惠農補貼政策的落實,是維護農民利益的一個重要手段。要將惠農政策及資金落實納入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監管范圍。加強對農民補貼補助資金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一是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宣傳力度,努力創造促進強農惠農政策落實的良好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要督促政策實施部門對各項政策落實的全過程進行分析,深入排查疑點環節,健全監督機制。二是加大行政監管力度。聯合財政、糾風等相關部門的力量。加大惠農政策落實到位情況的監督檢查,防止政府補貼資金跑冒滴漏。要制訂並落實農業建設項目監管責任制,制定農業項目專項檢查工作方案,加大惠農政策落實的檢查力度。針對重點地區和重點資金開展強農惠農省級重點檢查工作,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並落實整改措施。三是完善農村基層監督機制。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尤其是財政補貼資金的落實,要牢牢抓住農村基層這個關鍵環節,不斷完善農村基層政策落實監督保障機制。要防止個別基層涉農部門工作人員和農村基層幹部利用部分農民群眾不了解政策弄虛作假、虛報冒領。要加強農村基層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和村集體財務公開,強化財務監管,遏制貪污挪用、剋扣惠農補貼行為的發生。要加大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的信息公開力度,推進項目公開和預算公開,接收公眾監督和媒體監督。四是建立監督檢查責任考核機制。要強化責任意識,建立績效考核機制,開展政策效果評估,為進一步落實惠農政策提供理論支撐。
(四)強化監管手段,營造減負氛圍。懲治和預防並舉。把明查暗訪作為挖掘農民負擔案(事)件的手段,根據查訪的線索進行舉一反三、面上整改。以明查暗訪到的農民負擔案件和線索為引領,抓違規收費的清退、抓違紀人員的處理、查違規行為的原因、補監管制度的漏缺,最終要強化農民負擔監管長效機制的建立,從源頭上預防加重農民負擔案件的發生。
監測和預警共抓。繼續抓好「21216」農民負擔動態監測體系建設,通過對監測農戶的記賬觀察,分析農戶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收支,為建立農民負擔預警機制提供第一手數據資料。加強數據監測和分析,定期形成村級組織運轉和農民負擔動態監測報告,明確工作重點,理清減負思路。
行政監管與社會監督並重。充分利用各類行政資源,強化村級財務,把好預警關口,加強農村審計,建立涉農收費價格公示制,將行政監管與社會監督相結合,健全農民負擔監督網路體系。
專項清理與綜合治理並進。繼續開展進一步深化向村級組織收費專項清理整頓活動,對專項清理整頓活動中排查到的案件進行清點,查明薄弱環節,研究工作對策。全面排查梳理綜合治理地區各領域涉農收費情況,加強對綜合治理縣(市、區)、鄉鎮的經驗總結,彰顯治理成效。
「三化」同步推進既是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又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手段。農民負擔監管工作要以「三化」同步推進為契機,利用機遇、迎接挑戰,切實將減輕農民負擔、維護農民權益這項惠民工程落到實處,開創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

F. 請您也幫我發一份中央有關「三農」的重大方針政策、涉農法律法規和時事政治等內容好嗎謝謝,

1、加大減免農業稅改革力度。2004年,全縣農業稅平均稅率由7%降到4%,降低3個百分點。在降低農業稅稅率的同時,同比例降低農業稅附加。

2、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堅持向糧食主產區和種糧多、產量高的農民傾斜的原則,2004年,按照國家規定的籌措比例,從糧食風險基金中安排541.3萬元,對全縣種植小麥、玉米的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縣政府成立以縣長張業為組長的糧食直補工作領導小組,財政、發展和計劃、農業、物價、糧食、農業發展銀行等部門參加。5月底以前要全部兌現給種糧農民,6月15日公布補貼結果。

3、對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補貼。嚴格落實國家、省、市的補貼政策,確保補貼資金落實到購機戶手中。同時,縣安排一定財政資金對農民購機給予補貼。

4、增加良種補貼投入。縣財政用縣長備用金50萬元,建設20個糧食生產示範村,鼓勵土地向種糧能手集中。同時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項目資金。進一步加強種子市場管理,強化種子市場監督檢查,嚴格控制種子價格,積極開展送種上門服務,確保農民用上放心種子。

5、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認真落實支持化肥生產的稅收和價格優惠政策,繼續執行化肥生產企業電價優惠政策。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繼續由政府指導定價,核定中准出廠價,企業出廠價上浮不得超過中准出廠價的10%。物價局要加強對化肥出廠價和流通環節進銷差率、批零差率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流通環節的加價幅度,降低化肥最終零售價格,真正讓利於民。農業、工商、質檢部門要嚴厲查處擾亂市場的不法行為,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6、認真落實國家和省稅費減免及物價控制政策。在稅收、投融資、資源使用、人才政策方面,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給予支持。對合法經營的農村流動性小商小販,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免於工商登記和有關稅費。進一步完善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對能夠給農民帶來實惠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管哪種所有制形式,都要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給予一視同仁的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法》《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

G. 三農政策、什麼是三農政策

所謂「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相關政策:
1、加大減免農業稅改革力度。2004年,全縣農業稅平均稅率由7%降到4%,降低3個百分點。在降低農業稅稅率的同時,同比例降低農業稅附加。

2、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堅持向糧食主產區和種糧多、產量高的農民傾斜的原則,2004年,按照國家規定的籌措比例,從糧食風險基金中安排541.3萬元,對全縣種植小麥、玉米的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縣政府成立以縣長張業為組長的糧食直補工作領導小組,財政、發展和計劃、農業、物價、糧食、農業發展銀行等部門參加。5月底以前要全部兌現給種糧農民,6月15日公布補貼結果。

3、對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補貼。嚴格落實國家、省、市的補貼政策,確保補貼資金落實到購機戶手中。同時,縣安排一定財政資金對農民購機給予補貼。

4、增加良種補貼投入。縣財政用縣長備用金50萬元,建設20個糧食生產示範村,鼓勵土地向種糧能手集中。同時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項目資金。進一步加強種子市場管理,強化種子市場監督檢查,嚴格控制種子價格,積極開展送種上門服務,確保農民用上放心種子。

5、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認真落實支持化肥生產的稅收和價格優惠政策,繼續執行化肥生產企業電價優惠政策。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繼續由政府指導定價,核定中准出廠價,企業出廠價上浮不得超過中准出廠價的10%。物價局要加強對化肥出廠價和流通環節進銷差率、批零差率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流通環節的加價幅度,降低化肥最終零售價格,真正讓利於民。農業、工商、質檢部門要嚴厲查處擾亂市場的不法行為,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6、認真落實國家和省稅費減免及物價控制政策。在稅收、投融資、資源使用、人才政策方面,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給予支持。對合法經營的農村流動性小商小販,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免於工商登記和有關稅費。進一步完善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對能夠給農民帶來實惠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管哪種所有制形式,都要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給予一視同仁的支持。

意義: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中國的革命其實質上是農民的革命。農民一直就佔中國人口的大部分,農民的生活狀況關系著中國的社會穩定。在現在生產建設時代,農業也是工業、服務業等的基礎和支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難點和重點都在「三農」。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不足、農民收入增長困難問題還很突出,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在現階段,只有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才能切實優化經濟結構和實現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因此,取消農業稅,絕不僅僅是為了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而是關繫到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H. 如何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農村是法治建設相對薄弱的領域,必須加快完善農業農村法律體系,同步推進城鄉法治建設,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三農」工作。同時要從農村實際出發,善於發揮鄉規民約的積極作用,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1、健全農村產權保護法律制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產權的保護。抓緊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明確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具體實現形式,界定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之間的權利關系,保障好農村婦女的土地承包權益。統籌推進與農村土地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和修改工作。抓緊研究起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加強農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2、健全農業市場規范運行法律制度。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法律制度,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公平交易,營造農產品流通法治化環境。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適時啟動相關立法工作。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規范農業投入品管理和生產經營行為。逐步完善覆蓋農村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方面的法律法規,適時修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3、健全「三農」支持保護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規范各級政府「三農」事權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支出責任。健全農業資源環境法律法規,依法推進耕地、水資源、森林草原、濕地灘塗等自然資源的開發保護,制定完善生態補償和土壤、水、大氣等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立法,明確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支農責任,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農業保險健康發展。加快扶貧開發立法。
4、依法保障農村改革發展。加強農村改革決策與立法的銜接。農村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立法要主動適應農村改革和發展需要。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立法條件成熟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需要明確法律規定具體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的,要及時作出法律解釋。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繼續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強化基層執法隊伍,合理配置執法力量,積極探索農林水利等領域內的綜合執法。健全涉農行政執法經費財政保障機制。統籌城鄉法律服務資源,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4、提高農村基層法治水平。深入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各級領導、涉農部門和農村基層幹部法治觀念,引導農民增強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引導和支持農民群眾通過合法途徑維權,理性表達合理訴求。依法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依靠農民和基層的智慧,通過村民議事會、監事會等,引導發揮村民民主協商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出發,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切實防止出現放鬆農業的傾向,勇於直面挑戰,敢於攻堅克難,努力保持農業農村持續向好的局面。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研究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面臨的風險挑戰,科學謀劃、統籌設計「十三五」時期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各項「三農」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堅持不懈改進工作作風,努力提高「三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I. 2017新三農政策內容是什麼意思

2017年,由農民日報社主辦的「宣傳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暨2017三農發展大會」在京召開。會議確立了當年的三農政策的主要內容有:

一、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衡量改革成不成功,不僅要看供給體系優不優、效率高不高,更要看農民「錢袋子」是否鼓起來,要著眼農民、關注農民,得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

二、主攻方向是提高農業供給質量。要以市場為導向,緊跟消費需求變化,不僅要讓人們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健康、吃出個性。不僅滿足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還要滿足對農業觀光休閑等服務性需求,滿足對青山綠水的生態化綠色化需求。

三、根本途徑是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要用改革的辦法,推動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註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結構性矛盾,不能再讓農產品產出來賣不出去。

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

1、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大宗農產品的要瞄準「優質專用」,其他農產品要瞄準「特色優勢」。

2、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字。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既還歷史舊賬,也為子孫後代留下9生產和發展空間。

3、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著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三產深度融合,實現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

(9)三農監督檢查擴展閱讀:

1996年,溫鐵軍將"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概括為"三農"問題。2003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三農"問題納入報告,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在中國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和"農民老齡化"等現象日益突出,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新三農"問題。"新三農"問題的衍生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內在動力和制度根源。破解"新三農"問題必須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之間人口和資源的自由流動及公共服務的均衡分配。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2004年,在宏觀調控中注重加強農業,實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農村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局面。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農村改革邁出重大步伐,農村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