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唐代時是監察區
首先你得明白,行政區就是行使政務的區域(指的是管理、服務百姓),監察專區是監察官員履職的屬區域。簡言之,行政長官是替皇帝管理地方事務的,而監察長官是替皇帝監督地方長官的。
在唐代,監察區大於行政區。唐代在州縣之上設道,作為監察區。由於監察區大於行政區,可以擺脫地方行政長官的干涉,對所轄行政區進行有效的監察,控制地方官吏,鞏固中央同地方政權的聯系。
B. 唐代設十道作為監察區是始於什麼時期
唐代以「道」為監察區,唐太宗時全國劃分十道,玄宗時增為十五道。每道派監察御史一人,後來也稱巡按使、觀察使、按察使等。
C. 唐初,將全國劃分為十道,每道各轄若干州,此時的道只是監察區;安史之亂以後,道成為了事實上的地方行政
C。記住清之前所有的行政制度改變,都是為了加強皇權。
D. 從郡縣制行省制度,中國歷代的地方行政區劃都有什麼變化
國家之所以是國家而不是部落,是因為國家是按照地域來劃分管理,而不是按照血緣來劃分地方管理。中國最早在大禹化九州開始了地域劃分,但是在夏商周三代,中國的地方行政區劃還沒有完全脫離血緣關系。周朝時期,分封制也基本也王族為主。直到秦朝開始,才有了完全意義上的地方行政區劃管理。本文所述的就主要從秦朝開始,重點在於統一時代。
在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開始在新兼並的土地設立郡和縣,郡縣由君主直接控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秦滅六國後,全面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為郡守(漢代稱為太守),縣的長官叫做縣令或者縣長。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政務歸丞相管轄。縣之下,設立鄉、里等基層單位。
公元前221年,秦朝滅六國後,在京畿(內史)以外的地方設立36個郡。公元前219年,秦朝兼並百越,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閩中四個郡。公元前215年,秦朝擊敗匈奴收復河套地區(河南地),設立了九原等郡;秦朝的郡擴展到了48個。
北宋行政區劃
行省時代
元朝建立後,在路之上設置行省,成為最高的地方單位。全國劃分為嶺北行省、遼陽行省、陝西行省、河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廣行省、雲南行省、四川行省、甘肅行省10個行省。另外還有兩個羈縻行省,分別是征東行省(朝鮮),緬中行省(緬甸)。元朝末年,出現福建行省。中央附近地區歸中央的中書省直轄。元朝時期,台灣歸屬福建管轄。西藏屬於理藩院直轄。
E. 最初設置州、道為監察區的兩個王朝
漢武帝時設十三州部,行監察權(後來成為地方行政機構)。
唐太宗貞觀元年(版627),一方面下權令並省州縣,一方面又依據山川形勢,劃分全國為十道。開始並沒有在每道設置固定的官員和辦事機構,只是臨時差遣中央或地方官員兼任大使去進行巡察,名稱有巡察、按察、黜陟、巡撫、安撫、存撫等使。
F. 唐代設十道作為監察區是始於什麼時期
經過隋末農民起義及割據戰爭,唐初戶口銳減而州縣倍增,不便於中央政權專的監督和屬領導,至太宗貞觀元年(627),一方面下令並省州縣,一方面又依據山川形勢,劃分全國為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十道。開始並沒有在每道設置固定的官員和辦事機構,只是臨時差遣中央或地方官員兼任大使去進行巡察,名稱有巡察、按察、黜陟、巡撫、安撫、存撫等使,分道有時也不是十個。
由於十道監察區域過大,巡察不易,武周時開始有將其縮小的趨勢。到了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才正式分十道為十五道。即從關內道中析出京畿道,河南道中析出都畿道,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江南道分為東、西及黔中三道。其餘河北、河東、淮南、劍南、隴右、嶺南仍各為一道。置十五道采訪處置使,三年一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制。道的采訪處置使既有固定轄區和治所,又有專停所屬刺史職務,差人權攝的任免權,故"道"已漸向州的上一級行政機構轉化。不久,邊境諸道的采訪使又多為節度使兼任,加上兼任支度、營田使,使軍、民、財政三權集於一身,卒致釀成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之禍。
G. 唐代設十道作為監察區是始於什麼時期
觀察使,唐太宗時全國劃分十道,玄宗時增為十五道。每道派監察御史一人,後來也稱巡按使唐代以「道」為監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