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管服務 » 監督輔政

監督輔政

發布時間: 2021-01-19 12:47:47

『壹』 漢武帝為什麼非常信任霍光,死後還讓霍光輔政

『貳』 簡述中國古代中樞輔政制度的發展變化原因和規律

《中國政治制度史》 韋慶遠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最大的特點就是皇權的至高無上,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然而,單憑皇帝個人的精力和能力是絕難盡決天下大小之事的,必須有一套輔政機構以體現其意圖,執行其統治,輔佐其處理政務,這是指位"列百官之長"的"相"職輔政制度,亦稱為"宰相制度"。
從商周開始有相國,三公等高級官員,相權逐步鞏固。輔政的體制,歷史上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開府施政的宰相輔政制,另一種是參議輔政機構制。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由開府施政宰相制向參議輔政機構制過渡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地方都督、刺史擁兵自重,這些軍政閥閱經常制約甚至脅持皇權。他們為達到篡政的目的,必然是首先控制相權。這個時期出現過許多權相,他們的官稱不限於三省,只要握有實權,以二相、八公、都督的名義也能開府施政,為"開府施政宰相"。
宋朝文官制度確立的同時,也逐步完善了參議輔政機構制。
到了明朝時期,相權徹底被解除。筆者註:中國封建制度在中央層面其實是皇權與相權相互制約,互為因果。君權越大則相權越抑。同時中樞機構也還有另外一股勢力,宦官。總體說來,宦官在一些朝代,如東漢末年,唐朝末年,明朝中後期也出現了與相權爭奪的事例。可以說中樞輔政制度的發展是封建專制的必然,但是由於君權的絕對凌架,必然使得它走向沒落。
以上資料來源杭州圖書館,希望能有助於你的問題解決。

『叄』 行政監督學請高手解答

9. 試述中國古代監督思想。中國古代監督思想中最重要的內容體現在以下方面:1)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思想。古代政治家認為,統治者廉潔自律,善於聽取臣民的進諫,整個國家、社會就會政治清明,生活安定。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和鞏固政權,一般也會加強對自身的監督。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思想最早萌芽於周朝。春秋戰國時期,一些政治家、思想家依然很重視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秦漢以來,由於專制主義統治不斷加強,民眾的監督日益衰亡,但在思想方面,重視監督輔政的觀念卻代代相傳。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思想在我國古代監督思想中影響極為深遠。但是,這種思想也有較為明顯的局限性。這種思想帶有較深的「人治」烙印,把監督的重點放在君主身上,把整個社會的清明安定寄託於一個有道明君,但卻沒有考慮到如何讓君主必須接受監督。所以古代這種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思想實際上不可能從根本上杜絕腐敗。2)嚴格監督官吏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官吏不可能真正做到廉潔,但是為了維護政權及統治地位,統治階級不得不重視對官吏的監督。各朝各代的統治階級和政治思想家都提出了嚴格監督官吏的思想,並在日常政務中對官吏進行監督考察。中國古代加強對官吏監督的思想很豐富,但這種思想是在維護專制主義權力運行機制下的思考,其監督也是自上而下的、單向的,因而也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官吏的腐敗。3)監督權權重而獨立的思想。監察權權重而獨立的思想是我國古代重視監督、強化監督職能的重要體現,主要是指通過提高監察機關及其官員的地位、加強其權力、維護其獨立性等方式,達到強化監督的目的。首先,古代監察官員位卑權重、祿薄賞厚。位卑權重,既容易使監察官員被皇帝控制於手掌之中,又不易干涉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事務,也與朝廷及地方的官吏少利害牽連,迫使監督權緊緊依附皇權。祿薄賞厚,使得監察官員不會萌發貪戀職位之心而腐敗。其次,監督權相對保持獨立。監督權獨立是指我國古代監察機關和監察官員保持獨立性,不隸屬於被監察的對象,最大限度地避免受到人為牽制。監察權權重而獨立的思想是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的重要基礎,對我國古代監察機關的職權設置、領導體制等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4)監督專才思想。古代監察的對象涉及行政、司法、經濟、軍事、文化等很多領域,對監察官員素質的要求較高。因此對監察官員的選拔、任用、考核與獎懲等都非常嚴格,以確保監察官員在政治素養、道德品行和專業能力方面的要求與條件,從而保證由專業人才實施監督,以實現監督職能的高效運轉。監督專才思想體現了我國古代對於專業人才的重視,並從側面體現出重視監督權制約的先進理念。

『肆』 請問一下漢代的武官官職有哪些,地方官有哪些,輔佐地方官的有哪些官職

太史令 職掌文史、星歷的官員

大農丞 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

中郎將 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

典屬國 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 皇後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後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 皇帝的侍從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 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 禁衛軍將官

未央衛尉 未央宮禁衛軍長官

長樂衛尉 長樂宮禁衛軍長官

前、後、左、右將軍 職位僅次於上卿

輕車將軍 漢時雜號將軍之一

驃騎將軍 官位僅低於大將軍

長史 大將軍的秘書

建章監 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

騎都尉 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 相當於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後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 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

蘭台令史 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 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我來說,漢代的官職,記載最詳細的是漢書-百官公卿表,他裡面把漢代的官職分成秦官,古官以及漢時新置官分類,並詳細標明所司和所佩印綬
下面按照百官公卿表作一介紹
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置一丞相。有兩長史,鞦韆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舉不法。
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宣帝地節三年置大司馬,不冠將軍,亦無印綬官屬。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建平二年復去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有長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台,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置長史如中丞,官職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復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侍御史有綉衣直指,出討姦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

太傅,古官,高後元年初置,金印紫綬。後省,八年復置。後省,哀帝元壽二年復置。位在三公上
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
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六令丞,又均官、都水兩長丞,又諸廟寢園食宮令長丞,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諸陵縣皆屬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廟祀,初置太卜。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宣帝黃龍元年稍增員十二人。元,帝永光元年分諸陵邑屬三輔。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勛。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諫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車、戶、騎三將,秩皆比千石。謁者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僕射,秩比千石。期門掌執兵送從,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無員,多至千人,有僕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賁郎,置中郎將,秩比二千石。羽林掌送從,次期門,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秩比二千石。僕射,秦官,自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軍屯吏、騶、宰、永巷宮人皆有,取其領事之號。
衛尉,秦官,掌宮門衛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為衛尉。屬官有公車司馬、衛士、旅賁三令丞。衛士三丞。又諸屯衛候、司馬二十二官皆屬焉。長樂、建章、甘泉衛尉皆掌其宮,職略同,不常置.又車府、路軨、騎馬、駿馬四令丞.又龍馬、閑駒、橐泉、騊駼、承華長丞,又牧橐、昆蹄令丞,皆屬焉。中太僕掌皇太後輿馬,不常置也。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馬為挏馬.初置路軨.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監,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為廷尉。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壽二年復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

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為大行令,初置別火。王莽改大鴻臚曰典樂。初,置郡國邸屬少府,中屬中尉,後屬大鴻臚。

宗正,秦官,掌親屬,有丞。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屬官有都司空令丞.內官長丞。又諸公主家令、門尉皆屬焉。王莽並其官於秩宗。初,內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宗正。
治粟內史,秦官,掌谷貨,有兩丞。景帝後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又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六十五官長丞皆屬焉。騪粟都尉,武帝軍官,不常置。王莽改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為納言。初,斡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大司農.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又上林中十池監,又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者、宦者八官令丞。諸僕射、署長、中黃門皆屬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為考工,左弋為佽飛,居室為保宮,甘泉居室為昆台,永巷為掖廷。佽飛掌弋射,有九丞兩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樂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鉤盾五丞兩尉。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書謁者令為中謁者令,初置尚書,員五人,有四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綏和二年,哀帝省樂府。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有兩丞、候、司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都船、武庫有三丞,中壘兩尉。又式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輔都尉、尉丞兵卒皆屬焉。初,寺互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中尉。自太常至執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先馬、舍人。
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屬官有石庫、東園主章、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長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東園主章為木工。成帝陽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後中校五丞。
詹事,秦官,掌皇後、太子家,有丞。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衛率、廚廄長丞,又中長秋、私府、永巷、倉、廄、祠祀、食官令長丞。諸宦官皆屬焉。成帝鴻嘉三年省詹事官,並屬大長秋。長信詹事掌皇太後宮,景帝中六年更名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長樂少府。
將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長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復增屬國,置都尉、丞、候、千人。屬官,九譯令。成帝河平元年省並大鴻臚。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屬官有上林、均輸、御羞、禁圃、輯濯、鍾官、技巧、六廄、辯銅九官令丞。又衡官、水司空、都水、農倉,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長丞皆屬焉。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輸四丞,御羞兩丞,都水三丞。禁圃兩尉,甘泉上林四丞。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廄官。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鑄錢皆屬少府。
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內史。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屬官有長安市、廚兩令丞,又都水、鐵官兩長丞。左內史更名左馮翊,屬官有廩犧令丞尉。又左都水、鐵官、雲壘、長安四市四長丞皆屬焉。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治內史右地。屬官有掌畜令丞。又右都水、鐵官、廄、雍廚四長丞皆屬焉。與左馮翊、京兆尹是為三輔,皆有兩丞。列侯更屬大鴻臚。元鼎四年更置三輔都尉、都尉丞各一人。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風,皆秩二千石,丞六百石。
護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屬大司馬,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哀帝元壽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
司隸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節,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大姦猾。後罷其兵。察三輔、三河、弘農。元帝初元四年去節。成帝元延四年省。綏和二年,哀帝復置,但為司隸,冠進賢冠,屬大司空,比司直。
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十二城門候。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虎賁校尉掌輕車。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馬。自司隸至虎賁校尉,秩皆二千石。西域都護加官,宣帝地節二年初置,以騎都尉、諫大夫使護西域三十六國,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候、千人各二人。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奉車都尉掌御乘輿車,駙馬都尉掌駙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諸曹受尚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並乘輿車。給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中黃門有給事黃門,位從將大夫。皆秦制。
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綠綬,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史為京光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勛,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僕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刺史,元壽二年復為牧。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關都尉,秦官。農都尉、屬國都尉,皆武帝初置。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
除此之外,漢朝還將原來商鞅的18級爵到後來秦朝的20級爵發展繼承,其中徹侯之名為了避諱漢武帝,改為通侯,其中四級不更以上不服徭役。這20級爵分別是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自秦以來建立的官僚制國家,官員品類之多,自中央到地方都是層層管轄直到皇帝一人

『伍』 清朝十二帝分別是

清太祖高皇帝(初謚武皇帝):努爾哈赤,年號天命,明嘉靖三十八年生,卒於天命十一年,終年68歲,葬於沈陽東陵之「福陵」。

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年號天聰,天聰十年改女真為滿族,改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明萬曆二十年出生,卒於崇德八年,享年52歲,葬於沈陽昭陵。

清世祖章皇帝:福臨,皇太極的第九子,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崇德三年出生,卒於順治十八年,享年24歲,葬於孝陵。

清聖祖仁皇帝:玄燁,順治的第三子,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生於順治十一年,卒於康熙六十一年,享年68歲,葬於景陵。

清世宗憲皇帝:胤禛,康熙的第四子,生於康熙十七年,卒於雍正十三年,享年58歲,葬於泰陵。

清高宗純皇帝:弘歷,雍正的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卒於嘉慶四年,在位60年,終年89歲,葬於裕陵。

清仁宗睿皇帝:顒琰,乾隆的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終年61歲,葬於昌陵。

清宣宗成皇帝:旻寧,生於乾隆四十七年,卒於道光三十年,在位30年,終年69歲,葬於慕陵。

清文宗顯皇帝:奕詝,道光的第四子,生於道光十一年,咸豐十一年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在位11年,享年31歲 ,葬於定陵。

清穆宗毅皇帝:載淳,咸豐帝獨子,生於咸豐六年,同治十三年卒,享年19歲,葬於惠陵。

清德宗景皇帝:載湉,醇賢親王奕譞之子,同治十八年六月二十八 日生於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光緒三十四年崩,享年38歲 ,葬於清西陵之崇陵。

清末帝:溥儀,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二年生於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在位三年,終年61歲,無皇陵。

『陸』 康熙的豐功偉績有什麼

豐功偉績說康熙》1 《偉哉,康熙!》 海上潮 著 聯系:[email protected] 序 (上) 我最近在研究清朝歷史,大清帝國,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恢宏史詩,只是晚清時期,以慈禧為首的末代皇族,沒有承啟前人的雄渾樂章,一幫敗家子,毀掉了大清的江山基業! 縱覽大清十二帝,其中不乏雄才大略的康、雍、乾三帝,開創了大清盛世。十二皇帝,千秋功罪,史家自有評說。以在下看來,康熙皇帝,乃是最為了不得的一代帝王。真可謂「秦皇漢武,稍遜風騷。唐宗宋祖,略輸文采。清代康熙,雄才為略,無人可比」。在我開來,歷代帝王,屈指數來,其文采武略,無出其右。清史記載,康熙皇帝十分重視科學家。康熙年間,西洋的自然科學傳入中國不久,一般讀書人都看不起。康熙卻篤愛之極,以至到了廢寢忘食,痴迷如狂的地步。康熙於數學、天文、歷法、物理、生物、外語、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無一不懂。 同時,他十分重視科學,尊崇科學人才。 當他看到科學家梅文鼎著的《歷學疑問》時,欣喜地說:「我留心歷算多年,此事我能決其是非,將書留在這里,讓我閱覽後再發吧。」他仔細閱讀,親加批註,給予高度評價:「甚細心,且議論也公平,此人用力很深。」公元1705年,康熙在南巡途中,在船上親自召見梅文鼎,一連晤談三次。事後康熙對別人說,他自己雖然留心歷象、算學方面的學問,但「此學如今通曉的極少,像梅文鼎這樣精通的人真是罕見。」因此,他親書「績學參微」四個大字贈給梅文鼎,表彰他的成就。連康熙親自主持編纂的《律呂正義》成書後,也立即寄給梅,請他審閱和指正。康熙還把一些才華出眾的中青年人才放在自己身邊,親加教導。他把通曉天文歷法的進士陳厚耀召到南書房,「命至旁座」,親自教授「西洋定位法」、「虛擬法」,又將陳厚耀召至淵鑒齋,「問難反覆」。另一位著名科學家明安圖,是蒙古正白旗人,在歷象方面很有成就,官至欽天監監正。康熙帝發現他的才智與眾不同,十分寵愛,外出巡幸時命他隨行。一路上,康熙對明安圖耳提面命,像老師和弟子一樣,「受數學於聖祖仁皇帝,精奧異人」。康熙把梅文鼎、梅珏成召至宮中,令他參加歷法和算學編纂工作,又教他「借根法」。梅珏成自稱「供奉內廷,蒙聖祖仁皇帝授以借根之法 。敬愛而讀之,其法神妙。」 康熙經常讓大臣推薦民間有奇技博學者,「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直召蒙養齋」。由於康熙重視科技人才,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得到了發展。在中國科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幾項,也是這時完成的。其中《數理精蘊》一書,對當時引進的西方數學知識作了很有條理的編排,繪圖立表,又同古代數學進行了比較性的研究,是一部「貫徹中西之異同,而辯訂古今之長短」的著作,被稱為「實為從古未有之書,雖專門名家,未能窺高深於萬一」,代表了當時數學發展的水平。 《豐功偉績說康熙》2 我國古代在重視賢才方面,有個嚴重的缺陷,就是比較重視經史、政治、軍事方面的人才,重視濟國安民的王佐之才,而對科技人才卻不甚重用,也極少見到經傳。像康熙這樣重視科技賢才的屈指可數。康熙年間的科技事業有了突出的發展,這和康熙垂青器重專業技術人才是分不開的。在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國家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國家的科技實力上。因此,重視和培養科技人才,鼓勵科研成果創新和應用,乃是強國知道,中國歷史上,重視科研的皇帝不多,康熙可謂是陽光獨具的一代帝王。 康熙8歲登極,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又稱康熙帝。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在清朝前六代皇帝中承上啟下,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當時的大清,朝雖立而國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創業同等重要。上繼父祖鴻業,下開後世太平,實現民眾康寧、國家熙盛,是康熙帝面臨的時代課題。 事實證明,康熙承擔起了這樣艱巨的歷史使命。少年康熙,就已經表現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決斷力。這一點,可以從他智擒權臣鰲拜一事中看出來。 《豐功偉績說康熙》3 同父親順治一樣,康熙登極時也是兒童皇帝,太皇太後也要給他配備輔政大臣。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類似於順治初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擅權獨斷的局面,決定: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長輩攝政,而在異姓功臣中選拔大臣輔政;增加輔政大臣為4人,以便相互制約。皇族宗親勛貴對輔政大臣實行監督,再由太皇太後對軍國大政總裁。所以,康熙帝登位後,內有祖母太皇太後孝庄懿訓,外有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鰲拜(鑲黃旗)四大臣輔政。在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曾為太祖一等侍衛,四朝元老,功勛卓著,位居四輔臣之首,但他年老多病。蘇克薩哈爵位在遏必隆和鰲拜之下。四大臣輔政之初,尚能不結黨羽,和衷共濟,實踐他們在順治皇帝靈位前的誓言。但是後來逐漸形成鰲拜結黨營私、欺凌幼主的局面。康熙在少年時代,就表現出了非凡的治世才華,在同鰲拜的宮廷斗爭中,它顯示了卓越的大智慧。 事情的導火線是土地問題。起先,順治初年實行圈地時,攝政王多爾袞利用權勢,將原定圈給鑲黃旗的永平府一帶的好地讓給正白旗,而另撥河間府一帶次地給鑲黃旗。這件事當時曾引起一場風波。但事過20多年,旗民各安生業,舊怨也已淡忘。鰲拜卻舊事重提,讓正白旗與鑲黃旗互換土地,目的是討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鑲黃旗,而打擊蘇克薩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對,正白旗人訴告到戶部。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認為鰲拜是「圈地禍國」,直隸總督朱昌祚以此舉會造成數十萬失業者而抗疏稱其為「亂政」,保定巡撫王登聯以圈撥擾民而疏請停止。然而,鰲拜兵權在握,矯詔將這三位大臣誅殺。鰲拜借機又「一連七日強奏」,矯旨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及其子孫全部處死,並籍沒家產。鰲拜肆無忌憚,專橫跋扈,一些重大的朝政,在家中議定後便施行,不把少年天子玄燁放在眼裡。鰲拜目無君主,舉朝震驚。康熙帝雖內心對鰲拜極為不滿,在表面上卻同其周旋。 康熙六年(1667年),玄燁14歲。輔臣索尼援引先帝福臨14歲親政的祖制,疏請康熙帝親政。康熙帝徵得祖母同意後,允索尼所奏,不久開始親政。親政時索尼已死,鰲拜成了首席輔政大臣。鰲拜與遏必隆同旗結黨,鑲黃旗獨掌朝政,既無意收斂,更飛揚跋扈。康熙帝同太皇太後秘商後,決定拔除鰲拜。但鰲拜為三朝勛臣,握有重兵,遍置黨羽,不便輕動。 康熙帝便同索尼的第三子、侍衛索額圖,在宮中召集滿洲少年,組成宮廷衛隊,天天演習「布庫」(摔跤)。鰲拜以為少年戲耍,沒有在意。一天,鰲拜奉召入內觀看「布庫」演習。康熙帝不露聲色,命滿洲「布庫」少年將鰲拜擒捕,並公布其三十大罪。但康熙帝對鰲拜做出寬大處理,免於處死,終身監禁;對遏必隆僅革太師,後還公爵。這樣處理,不僅一舉清除鰲拜及其同黨,而且穩住了鑲黃旗。當時,康熙帝年僅14歲,而部署周密,沉著機智,處理得當,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懷謀略、臨機果決的政治家風范。 《豐功偉績說康熙》4 此後,康熙大帝革除舊制,施行新政,勤於國事,好學不倦,御敵入侵,山河一統,治河重農,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一生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削平三藩,鞏固統一。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將: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父仲明、子精忠),鎮福建。三藩占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從順治朝開始,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雲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竭全國之財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到了康熙初年,財政困難局面仍舊未見好轉。國家錢糧,大半耗於三藩。三藩在自己的獨立王國里,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佔土地,掠賣人口。平西王吳三桂還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康熙帝除鰲拜後,三藩成為他最大的心病。他要削平三藩,強化皇權。 當時,朝廷上主張不可撤藩的占絕大多數,支持撤藩的只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等少數官員。20歲的康熙帝力排眾議,他認為:「三桂等蓄謀已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於是,下令撤藩! 康熙大閱盔甲,一石激起千層浪。「東南西北,在在鼎沸」,京城裡有楊起隆舉事,察哈爾有阿爾尼叛亂。而且,先後發生京師大地震、太和殿火災,康熙帝愛後赫舍里氏也崩逝。朝里與朝外,外叛與內變,雷火與地震,天災與人禍,連連擊到年輕的康熙皇帝身上。一時間人心惶惶,京師不少官員甚至把家眷送歸江南鄉里。 「臨大 事,有靜氣」。危急關頭,青年天子玄燁,持心堅定,氣靜不慌。原來主張不可撤藩的大學士索額圖、戶部侍郎魏象樞等,提出要處斬建議撤藩的大臣。康熙帝義正詞嚴:「撤藩出自朕意,他們何罪之有?」這就堅定了主張平叛的大臣的決心。他下詔削奪吳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狀。不久又將留居京師的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孫世霖等逮捕處死。消息傳到吳軍,吳三桂正在吃飯,聞訊大驚。後西藏五世達賴喇嘛為吳三桂說情,請求朝廷「裂土罷兵」,遭到康熙帝的堅決駁斥。他為了安定驚恐的軍心,慌亂的民心,每天游景山,觀騎射,以示胸有成竹。有人進行諷諫,康熙置若罔聞。事後他說:「當時我要是表現出一絲驚恐來,就會人心動搖,說不定會出現意外的情況!」他的堅定決心和平靜心態,對於穩定大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經過八年平叛戰爭,終於取得削平三藩的勝利。群臣請上尊號,康熙帝嚴辭拒絕。他認為,八年戰火,生民塗炭,應該務實,切戒虛名。隨後,他開始著手統一台灣。 隨後,康熙躬慮深遠,在內政外交等方面,都展示出了他的睿智和氣魄,在大清朝的歷史上留下了牽骨灰丫哦的大手筆。 ——統一台灣,開府設縣。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侵佔台灣。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奉南明正朔(即承認南明的正統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鄭經死後,其子鄭克塽年幼、部屬內訌、台灣政局不穩的時機,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率軍統一了台灣。設台灣府,隸屬於福建。台灣府下設三縣——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派總兵官一員、率官兵八千,駐防颱灣。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抵禦外侵,締結和約。黑龍江地域在皇太極時已經歸屬清朝。清軍入關後,沙俄東進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地區,佔領雅克薩(今阿爾巴津)、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呼瑪爾(今呼瑪)等城。康熙統一台灣後,調派軍隊進行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從法律上劃定了以額爾古納河、格爾畢齊河和外興安嶺為界,整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都是中國的領土。這是中國歷史上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表明康熙帝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 ——親征朔漠,善治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解決了漠南蒙古問題,康熙則進一步解決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問題。從秦漢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難題,到康熙時才算得解。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蒙古成為清朝北部堅固的長城。 《豐功偉績說康熙》5 ——重農治河,興修水利。清軍入關後,最大的弊政莫過於圈佔土地,跑馬占田,任意圈奪。順治帝曾諭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康熙帝頒令,停止圈地,招徠墾荒,恢復生產。 為促進農業生產,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永定河,並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績。 ——移天縮地,興建園林。康熙先後興建暢春園、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乾隆又大興「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圓、萬壽山清漪園(後改名頤和園)和圓明園等,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推向高峰。 ——興文重教,編纂典籍。他重視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律歷淵源》、《全唐詩》、《清文鑒》、《皇輿全覽圖》等,總計60餘種,2萬余卷。 ——吸納西學,學習科技。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康熙時的大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遼闊、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國力最強盛的大帝國。那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康熙皇帝是中國自秦始皇以來少有的好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康熙為什麼會取得上述的巨大成功?他的為君之道是怎樣的?以下從五個方面來探索康熙事業成功的秘訣,也可以說是探索康熙為君之道的五把歷史鑰匙。 一是好學不倦。過人的功業,必有過人的思想;而過人的思想,因有過人的學習。「學習」二字,是解開康熙一生開創大業秘密的一把鑰匙。康熙8歲喪父,10歲又喪母,很是可憐。母親重病時,小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葯,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後,小玄燁又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一個年齡才9周歲的孩子,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形影相弔,應當說是人生幼年的最大不幸。他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人常是這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既使人痛苦,憂患也激人奮進。幼年的憂患,激勵了康熙奮發學習、自立自強的精神。康熙身上有著三種血統、三種文化和三種品格。他的父親是滿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親是漢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誨,又向蘇麻喇姑(蘇墨爾,孝庄隨嫁貼身侍女)學習蒙古語,向滿洲師傅學習騎射,跟漢族師傅接受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與奮進,受到了滿洲文化的影響;高遠與大度,得益於蒙古文化的熏陶;仁愛與韜略,來自漢族儒學的營養;後來,他的開放與求新,則是受了耶穌會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西方多國家的,悠久而又新進、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營養,具有當時最高的文化素質。這為他展現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奠定了基礎。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5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甚至廢寢忘食。又喜好書法,「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他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後來他要求皇子讀書,讀滿百遍,還要背誦,這是他早年讀書經驗的傳承。(待續)

『柒』 中國最傑出的皇帝以及他們的功績

一、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

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被擁立為秦王。八年後(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蘄年宮舉行加冕禮,親理國政。此後,嬴政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系列政策,選賢任能、歷兵秣馬、富國強兵、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歷經10年的統一戰爭,他先後消滅了韓、趙、燕、魏、楚、齊等諸侯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帝國。
秦始皇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兩千年封建帝制的創立者,第一次實現民族大一統,並且統一文字、度量衡,修築抵禦游牧民入侵的長城,對此後中國疆土、社會制度、文化、科學產生深遠影響。他的成就和作為是開創性的,宇內第一人,氣象恢弘,後來的皇帝不過是在不斷重復他作為的一部分。

二、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是漢朝的第七個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王娡,七歲時被立為太子,16歲登基。54年的統治歷程。

漢武帝第一次將外患徹底消除,將匈奴降服或趕至歐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疆域廣大、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的盛世出現。大漢對中國歷史產生的影響極為深遠,以至主體民族稱為漢族,語言稱為漢語,文字稱為漢字,服裝稱為漢服,華夏精華由此轉變為漢,並延續至今。

三、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

唐太宗是少有的明君,善於納諫,勤於朝政,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胸襟廣闊,大氣軒昂,與大唐盛世相匹配。唐太宗穩定邊疆,冊封四海,將大唐威儀與文明傳播到天下,令整個東方嘆服。日本、朝鮮、越南等東方國家開始虛心學習唐朝,唐文化在東方迅速得到發揚光大,贏得舉世尊重。

四、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間紀元九六○~九七六年。匡胤出生在一個軍人之家。

宋朝疆域並不太大,但發展水平絕對最高。宋太祖吸取歷超歷代教訓,制定了一套非常實際而有用,合情合理的治國方略。在這套方略中,鼓勵貿易、生產,重視文化、科技,宋朝一躍而成為封建社會最繁榮富庶,文化和科技發展水平最高的朝代。宋朝政策開明,始有民主風氣之先兆;發展水平亦有資本主義萌芽之趨勢,倘再歷百年,中國將先於西方幾百年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或許將改寫整個世界近現代歷史。所有的美夢,毀於蒙古的破壞。當今中國,正是需要象宋太祖這樣的政治家。

五、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生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死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母是孝慈高皇後。另一說法說他為妃子所生。還有的歷史學家經過考察引據經典說明成祖是蒙古人洪吉喇氏所生。洪吉喇氏是元順帝的第三福晉,是太師洪吉喇特托克托的女兒。元順帝敗,朱元璋入大都(今北京)見洪吉喇氏貌美,就留在身邊。然而她入明宮時就已經懷孕,所生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所以朱棣即元順帝的遺腹子。

朱棣是明朝非常有作為的皇帝。徹底擊敗蒙古,消除邊患;派鄭和出海,傳播明朝文明。明成祖對於科技和文化同樣重視,派人編纂永樂大典。在明朝統治下,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化均取得了顯著成就。天工開物、徐霞客游記、本草綱目等等都是明朝傑出成就。自明朝起,中國進入熱兵器時代,火葯、大炮開始運用於戰場。橫向比較而言,明朝國力無論質還是量,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至於元朝和清朝,這是兩個嚴重脫中國後腿的朝代,無論其皇帝個人怎樣驍勇善戰,飽讀詩書,勤於朝政,都沒有用,絲毫不能改變中國整體的沒落與衰敗,這是與整個中華民族目標相悖的,他們的個人能力對中國來說,毫無意義,甚至是負面的意義。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