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劑的監管
『壹』 七白膏的方劑分析
配方:
香白芷,白蘞,白術各10份,白芨5份,細辛,白附子,白茯苓各3份。將版以上各葯物研成細權末後,用雞蛋清調成如彈子大小的小丸,陰干。每天晚上睡前用本品溫水化開塗面。塗面前先用溫水將臉洗干凈。本品具有祛除黑斑,潤膚防皺之功效。
方中白術為君,補脾益胃,滋養後天,使氣血生化有源,善治脾胃氣弱,肌膚失養導致的面色晦暗或黧黑斑,為古方增白之要葯。白茯苓助白術健脾益氣,為臣。白芨補肺益皮毛,合白蘞斂創生肌,配伍方中,可防治瘡瘍等皮膚疾病。另有,岩白菜、白芍。四者佐助君臣,共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是為使葯。
七白膏實體店價格30g 198 60g 320
『貳』 百草驅毒膏的葯方是哪些
問題分析: 你好!你用一星期百草化痔膏沒有效果,我建議不要繼續使用。 建議你改用版其他的痔瘡權葯,如馬應龍痔瘡膏和栓劑填塞肛內。每次在便後或睡前用,另外用葯前先用熱水加少許鹽,就是我們平常用的食用鹽,把肛門坐在熱水中10分鍾左右,再用葯效果會更好。
『叄』 銀花、知母、連翹、黃柏、石膏的代表方劑
你給自抄己開的葯物到都是 寒性葯物,可是為什麼 喉嚨痛,其實也挺好理解的 你看哈, 丹皮 知母,玄參 黃柏 都入腎經 為主 你本是 下寒 應當溫里, 上焦熱應當清熱,喉嚨痛應當清熱解毒是吧 , 打一個比方 :濕柴點火,上邊冒煙,越澆水 會越冒煙,只有等 濕柴完全濕透,火滅了 才不會再冒煙了吧 。。。。
『肆』 帝皇膏葯方有什麼來歷
帝皇膏清朝乾隆皇帝御用的補腎膏方,其名字「帝皇膏」乾隆皇帝御賜親題,這是中版國歷史上權下五千年唯一一個由皇帝賜名的葯方。此方有乾隆御醫侯侯玉昆老中醫抄錄並傳給候家後人,是在侯御醫第七代傳人侯景秋老中醫的改良下之下奉獻給廣大男性朋友的補腎膏方,屬於國寶級中醫遺產。
『伍』 黃連膏是什麼葯
1黃連膏
【葯物組成】黃連1兩,黃芩1兩,大黃2兩,黃蠟6兩,麻油2斤。
版【處方來源】《瘍科捷徑》權卷上。
【方劑主治】諸風癢瘡。
【用法用量】先用三黃入麻油煎枯,去滓再熬,臨好收入方上黃蠟,瓷杯收貯。用時先以手擦患處發熱,以膏搽之。
2黃連膏
【葯物組成】白礬1兩(燒灰),硫黃1兩(細研),黃連1兩半(去須),雌黃1兩(細研),蛇床子3分(末)。
【處方來源】《普濟方》卷二八○。
【方劑主治】諸疥干癢。
【制備方法】上研令勻,以煉豬脂和如餳。
【用法用量】每用先以鹽漿洗令凈,拭乾塗之。
『陸』 石膏和知母的相須代表方,方劑的組成結構,求全面解答
白虎湯: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石膏為君,甘寒清熱,陽明經熱症身熱,口渴,汗多,脈大,得石膏而解,知母為臣,清熱養陰,以助石膏之功,粳米為佐,護胃防傷,甘草為使,調和諸葯
『柒』 1957年北京衛生出版社的膏葯方集里治療腰椎間盤突
腰突是治不好的,只不過是緩解病痛,
『捌』 固本膏的全國中葯成葯方(天津方)
【來源】《全國來中葯源成葯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生杜仲2兩2錢,甘草2兩2錢,紫梢花2兩2錢,生茴香2兩2錢,熟地2兩2錢,生附子1兩1錢,懷牛膝2兩2錢,大茴香2兩2錢,冬蟲草9錢,菟絲子2兩2錢,生地2兩2錢,生故紙2兩2錢,海馬1錢,續斷2兩2錢,天麻2兩2錢,蛇床子2兩2錢,蓯蓉2兩2錢,羊腰子1對。
【製法】上葯用香油15斤,炸枯去滓,濾凈,煉至滴水成珠,再入漳丹90兩攪勻成膏;每15斤膏葯油兌:雄黃面、乳香面各4錢,母丁香面1兩,肉桂面2兩2錢,廣木香面5錢,生龍骨面6錢,沒葯面4錢,陽起石面2錢,生赤石脂面4錢,攪勻;所制膏葯,每大張凈油1兩,小張凈油半兩。
『玖』 請問中葯膏葯的組方原則是什麼內科方劑組方有君臣佐使,外用膏葯怎麼組方,能舉例詳細說明更好,謝謝了
大體似打籃球一樣,分打中、前鋒、後衛。但由於中醫是祖國多個派統稱,還沒具體組方規定。君臣佐使只是人們比較認知的
『拾』 方劑的劑型有哪些
即使辨證、立法、選方、用葯都沒有問題,要想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往往還必須確定合適的劑型。中葯的劑型有很多種,常用者如下:
(一)湯劑
把葯物用水或黃酒或水酒各半浸透後,煎煮一定時間,去渣取汁即為湯劑。湯劑以內服者為多,其特點是葯物和劑量可以根據病情的變化而加減變化,靈活運用。另外,湯劑口服後吸收比較快,能迅速發揮療效,所謂「湯者盪也」,就是說湯劑具有直達病所、盪滌病邪的作用。湯劑仍然是目前中醫臨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劑型。
(二)散劑
散劑是將葯物研碎,成為均勻混合的乾燥粉末,有內服與外用兩種。散劑末細量少者,可直接沖服,如七厘散;亦有研成粗末,在用時加水煮沸取汁服用,如香蘇散。外用散劑一般作為外用於局部或摻散瘡面等,如雙料喉風散、如意金黃散、生肌散等。散劑製作簡便,節省葯材,便於服用和攜帶,不易變質。但與湯劑比較,其加減變化的靈活性受到一定限制。
(三)丸劑
丸劑是將葯物研成細末,以蜜、水或米糊、麵糊、酒、醋、葯汁等作為賦型劑製成的圓形固體劑型。丸劑吸收相對比較緩慢,但葯力持久,比較適合於治療慢性病,所謂「丸者緩也」即是此義,如歸脾丸、人參養榮丸等。有些丸劑也用於急救,因方中含有芳香葯物,不宜加熱煎煮,所以製成丸劑,如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等。另外,針對有些峻猛葯品,為了使其緩緩發揮葯效而製成丸劑,如舟車丸、抵當丸等。臨床常用的丸劑有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等幾種。
1.蜜丸是將葯物加工成細粉,用煉制過的蜂蜜做賦型製成圓形,一般根據其作用,每丸製成3g、6g或9g。蜜丸的性質柔潤,作用和緩,並有補益和矯味作用,多用於各種慢性疾病,如六味地黃丸、理中丸等。
2.水丸用冷開水或酒、醋或其中部分葯物煎汁等起黏合作用,使用專門的機械將葯物細粉製成小丸。水丸較蜜丸、糊丸易於崩解,吸收快,丸粒小,易於吞服,為一種比較常用的丸劑。臨床上很多成葯製成水丸服用,如香砂養胃丸、保和丸等。
3.糊丸系將葯物細粉用米糊、麵糊等製成丸劑。糊丸黏性大,崩解時間比水丸、蜜丸緩慢,服後在體內徐徐吸收,既可延長葯效,又能減少葯物對胃腸的刺激,如犀黃丸。
4.濃縮丸將方中某些葯物煎汁濃縮成膏,再與其他葯物細粉混合乾燥、粉碎,以水或酒或方中部分葯物煎出液製成丸劑。濃縮丸的優點是有效成分含量高,體積小,易於服用。
目前臨床常用的如六味地黃濃縮丸、牛黃解毒濃縮丸等。
(四)膏劑
膏劑是將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濃縮而成的劑型,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膏劑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種;外用膏劑又分軟膏劑和硬膏劑兩種。
1.流浸膏是用適當溶媒浸出葯材中的有效成分後,將浸出液中的一部分溶媒用低溫蒸發掉,並調整濃度及含醇量至規定的標准而成的液體浸出劑型。除特別規定者外,流浸膏1ml的有效成分相當於1g葯材。流浸膏與酊劑中均含醇,但流浸膏的有效成分含量較酊劑高。常用的如甘草流浸膏、益母草流浸膏等。
2.浸膏是含有葯材中可溶性有效成分的半固體或固體浸出劑型。用適當溶媒將葯材中的有效成分浸出後,低溫將溶媒全部蒸發除去,並調整規定標准,每1g浸膏相當於2~5g葯材。浸膏不含溶媒,可分為兩種:一種軟浸膏為半固體,多供製片或制丸用;一種干浸膏為乾燥粉末,可直接沖服或裝入膠囊服用,如龍膽草浸膏。
3.煎膏又稱膏滋,即將葯材反復煎煮至一定程度後,去渣取汁,再濃縮,加入適當蜂蜜、冰糖或砂糖煎熬成膏。煎膏體積小,便於服用,又含有大量蜂蜜或糖,味甜而營養豐富,有滋補作用,適合久病體虛者服用,如參芪膏、枇杷膏等。
4.軟膏又稱葯膏,系用適當的基質與葯物均勻混合,製成一種容易塗於皮膚、黏膜的半固體外用制劑。軟膏基質在常溫下是半固體的,具有一定的黏稠性,但塗於皮膚或黏膜能漸漸軟化或溶化,有效成分可被緩慢吸收,持久發揮療效。軟膏作用是局部的,適用於外科瘡瘍腫癤等疾病,如三黃軟膏、穿心蓮軟膏等。
5.硬膏又稱膏葯,系用油類將葯物煎熬至一定程度,去渣後再加黃丹、白蠟等加工成膏。膏葯,古代稱為「薄貼」。常溫時呈固體狀態,36~37℃時則溶化,可以貼於局部,發揮治療作用,同時亦起機械性保護作用。常用者如跌打止痛膏、狗皮膏等。
(五)丹劑
丹劑分為內服和外用兩種,沒有固定劑型。有的將葯物研成細末即成,有的再加糊或黏性葯汁製成各種形狀,有的丹劑也是丸劑的一種,因多用精煉葯品或貴重葯品製成,所以不稱丸而稱丹,如黑錫丹、至寶丹等。至於外用丹劑,如紅升丹、白降丹等,是由礦物葯經加工煉制而成,僅供外科使用。
(六)酒劑
俗稱「葯酒」,是以酒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黃酒浸制葯物,或加溫同煮,去渣取液以供內服或外用。常用的如十全大補酒、風濕葯酒等。酒劑不宜於陰虛火旺的病人。
(七)茶劑
茶劑是由葯物粗粉與黏合劑混合製成的固體制劑。使用時置於有蓋的適宜容器中,以沸水泡汁代茶服用,故稱茶劑。茶劑外形並無一定,常製成小方塊形或長方塊形,亦有製成餅狀或製成散劑定量裝置紙袋中。因為茶劑製法簡單,服用方便,群眾比較樂於接受,常用的如午時茶等。
(八)葯露
多用新鮮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葯物,放在水中加熱蒸餾,所收集的蒸餾液即為葯露。葯露氣味清淡,便於口服。一般作為飲料,夏天尤為常用,如金銀花露、青蒿露等。
(九)沖服劑
沖服劑是在糖漿劑和湯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劑型。一般是將中葯提煉成稠膏,加入適量糖粉及其他輔料(澱粉、山葯粉、糊精等)充分拌勻,揉搓成團狀,通過10至12目篩,製成顆粒,然後將顆粒經4~600℃溫度乾燥,乾燥後過8至14目篩,使所制顆粒均勻一致。沖服劑較丸劑作用迅速,較湯劑、糖漿劑體積小而重量輕,易於運輸攜帶,且服用簡便。常用的沖劑有銀黃沖劑、感冒清熱沖劑等。
(十)針劑
針劑即注射劑,是將中葯經過提取、精製、配製等步驟而製成的滅菌溶液,供皮下、肌肉、靜脈注射等使用的一種制劑。具有劑量准確、作用迅速、給葯方便、葯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響、能直接進入人體組織等優點,如柴胡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等。
除上述劑型外,還有片劑、海綿劑、油劑、氣霧劑、栓劑、霜劑、膠囊劑等多種劑型,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