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貼吧城管
『壹』 最近山西省永濟市的網吧全關了,是怎麼回事
因為永濟有學生上網時,有人問他要錢,他不給,結果被刀砍死了,中央把山西省網吧全部停網停電,第一批網吧到元旦才能開,估計開的就是:綠色,神話,超人等守法經營,且離學校元的網吧,其他的就沒著開了。
『貳』 永濟市城北中學貼吧
???樓主是要說什麼呢?很榮幸 我的初中母校就是城北中學!
來,贊一下! 挺懷念的
『叄』 永濟貼吧
看這帖就知道你還稚嫩,跟陌生人許諾「永遠的朋友」,你就不擔心他是個大奸人嗎?
『肆』 為什麼我的貼老發不上永濟貼吧啊
首先你可以加入該吧的會員,發貼會方便點。你點右上角的「我喜歡」即可以加入了專。
其次發貼時注意內容不要違屬反協議,不要有不符合規定的字詞及內容等。
然後你就可以發貼了。發貼的地方兩個:一個貼吧最下面,一個是貼吧上方。
『伍』 你好!我是今年本科才簽得永濟電機想知道廠裡面的待遇和發展前途,真正情況有貼吧里說的那麼厲害嗎
很一般的國企,如果不是本地人還是去大城市比較好,時間久了這種感覺你會更加嚴重
『陸』 百度貼吧審核好了
申請吧主是隨意填寫的
只要你在所在的貼吧里活躍度高
發言數多 在線時間長 就可以通過
填寫地址的時候 最好是在最後那一欄里填寫你所在的地區後邊加上鎮或者縣
例如:山西省---運城市---永濟縣
『柒』 永濟貼吧怎樣注冊
右上方點"我喜歡"可加入會員
『捌』 山西永濟貼吧
一個字---黑
『玖』 方中涵是誰常在貼吧里看到這個名字...
方從哲(?-1628),字中涵,號汝愚(見其師敖文禎之《薛荔山房藏稿》,鳴謝東山再召周玉繩!)。其先德清(今屬浙江省湖州市)人。明末首輔大臣。隸籍錦衣衛,家京師,父輩即是書生。出生年份說法很多,比較有說服力的一說是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生日是農歷八月十二。
早年經歷
出仕前的早年經歷已不可考。從哲於萬曆十一年中進士,名列二甲。在翰林院任編修時文筆突出,多篇文章被首輔王錫爵收入文選,以為模範。講學東宮,曾多次上書神宗,維護太子(後之光宗)的地位(後來那些說從哲是鄭貴妃黨的謠言可以休也)。轉從四品朝列大夫,為國子監的司業、祭酒,又上書神宗,請求不要再開礦收稅(東林與浙黨都希望如此)。不久因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田義讓做監生的侄子走後門當官,被從哲拒絕,就放話要整從哲(「若不愛官耶」),於是從哲辭職在家閑居。註:從以上經歷看,以《天雨花》為代表的作品中對於從哲的攻擊,一條也不能成立。
在家十多年,從哲交遊很廣,聲望日隆。東林老前輩葉向高很看重他,先後舉薦他續修玉牒、出任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但從哲未就。
萬曆四十一年按例舉行會試。但此時朝政日非,缺官嚴重,竟然找不到能充當主考的人。於是葉向高又舉薦在家的方從哲出任禮部右侍郎,權副主考官。葉四次上書,神宗仍不決。但關鍵時刻,他又突然下中旨,委任從哲為吏部左侍郎,輔佐葉向高主考會試。
結果因為中旨與吏部的會推結果不合,引起言官們反對。從哲於是告退,但是神宗堅決這樣任命。
從哲居家十五年,一出山就引起風波,預告了他之後艱難的首輔之旅。
出任首輔
當時內閣葉向高也是一人獨相,他上書75次要求增補閣臣,都如泥牛入海。
然而方從哲出山後,神宗似乎找到了理想人選,於是下令立即增補。同年九月,下令從哲與前禮部左侍郎吳道南同加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閣為相。吳道南暫時未入京,因此由方、葉二人輔政。方從哲雖然多年在野,但他因為秉公直諫,敢於對抗宦官,且與朝廷當時的黨爭牽連較小,在當時聲望很高。然而由於黨爭、缺員和閣權的不確定性,當時的朝政已今非昔比,不像前任們那麼容易處理了。大明實際上已經危機四伏。次年,葉向高由於老病,請求歸家。當時輿論多歸於東林人物沈鯉。方從哲於是也投桃報李,追隨大流,請求讓沈入閣為 首相。然而神宗不納。於是方從哲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成為了大明首輔,接過葉向高的班,一人獨相。其間吳道南於萬曆四十三年終於到京赴任,入參機務,然而旋即在四十五年因為前一年他主持會試時發生的科場舞弊案而自請辭職而去。因此,方從哲在整個萬曆後期基本上是一人獨相,勉強維持國家的運轉。
忠諫無果方從哲上任後,也頗想奮發有為。他多次上書言事,希望匡正朝廷。然而由於神宗無為,他的相權又大不如夏言-張居正時代的首輔們,他的努力終於歸於失敗。不過他始終為萬曆帝所信任,未嘗因為能言極諫而被斥。
當時建州尚未崛起,大明面臨以下三大問題:
一、地方飢荒。
由於小冰河時期開始,地方多處災荒。加之土地兼並嚴重,大明又開始出現下層騷動。
二、百官缺員。
萬曆期間,百官缺員。而眾多進士等候補官員則屢候不補,形成巨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葉向高去國後,曾疏曰:「今六部止有五人,都察院遂至空署。」且「候補科道久者二三年,近亦數月,旅食長安,茫無職事,銷向用之心傷,平政之明所宜即行。」候補官員期待真除,卻求之不得,故向高嘆曰:「官既困於無憑,地方又困於無官,政體之虧莫此為甚。」
三、榷稅之政。
當時國家不開礦、不槯稅,似乎已經無力維持財政運轉(萬曆25年到萬曆34年間,每年上繳礦稅收獲就平均有白銀50萬兩、黃金13000兩)。而且這種工商業稅收自然有其正當性(以前對商人幾乎無正稅)。但是這種絕對主義統治者對於資本主義萌芽利益的分享要求,嚴重妨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始積累(雖然當時無人認識到這一點),自然引發大商人階層(就中國實際情況而言,同時也往往兼是大地主)和代表他們利益的許多官僚的激烈反彈。加上監稅太監又擾民甚厲。此事已變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東林的重要資助者有通州商人(李三才的背後)和蘇南工場主,於是借「天人感應」之說強烈反對榷稅和礦稅。而浙黨雖然也有反對的動機,但出於自身是執政黨,需要穩定國家財政的考量,實際上是採取一種希望改革與妥協的態度。
方從哲當時對這三個問題都有所應對。
以第一個問題為例子,他擬訂了三個解決辦法。
(1)發帑:
為解決地方因災荒所造成的財政問題,從哲建議神宗速發帑以賑災。從哲亦知神宗愛財,故言「發帑出自特恩……其分數多寡,應候聖裁。」然而,神宗始終不允發帑。
(2)開倉:
由於水旱災以及蝗蟲肆虐,影響糧食生產,故方從哲奏言:至於應征各項錢糧,當蠲者蠲,當緩者緩,當折者折,及發臨德倉糧。分給被災州縣,聽其便宜糶買,俱行戶部酌議外,惟是急發通倉米數萬石,以分賑鄰近處所,則朝奉旨而飢民可夕受其惠,此救焚拯溺之第一。希望妥善運用倉糧,就近配發賑災,以解受災地方燃眉之急。
這一點往往因為地方官員的貪墨而收效不佳。
(3)免稅停徵:
對於災民的沉重負擔,方從哲建議以「免稅停徵」來解決。從哲曰:令撫按諸臣,亟行賑濟,其罷免六府包稅,如撫按所請,停徵改折,當年錢糧,如本省諸臣所奏,亦乞勑下戶部,速為議覆。庶明旨一宣,人心胥悅,群情定,而賊黨自攜。期望能夠「停徵改折」,以茲賑濟災民,以一時之權宜,來安撫地方的動盪不安,進而弭平地方嚴重的盜情,然而神宗未置可否。然而在萬曆四十三年的山東大飢荒(參見亓詩教)中,開倉與免稅還是大量救濟了災民,也讓方內閣的威望達到高潮。
(4)補地方官吏:
地方災荒,首先必須面對的是地方大僚,而神宗末年缺官嚴重,故地方賑災無人,將釀大禍。故從哲勸言:因思湖廣、河南、及江西、福建四省巡撫,一時俱缺,彈壓無人,萬一飢民嘯呼,倭虜響應,中原腹心之地,大有可虞。希望早補大僚,以絕亂象,而神宗對此亦不予理會。地方的災荒與動亂,已使中央與地方廷臣焦頭濫額,而神宗仍泰然自若,方從哲亦無可奈何。直到萬曆末期,情況才好轉。其他如補官、罷監、立儲等事,也大多如此。神宗面對批評,大率「虛心接受,堅決不改」。從哲只能多次乞休、裝病,但由於萬曆皇帝的堅持以及家居京師,無法逃遁,所以最終只能妥協。方從哲在危難的局勢中,憑借本不充分的才乾和經驗,勉強維持著這個帝國的運轉。
遼東邊事方從哲大拜以來,遼東缺餉,一如各鎮。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去任後,邊防逐步敗壞。建州女真在萬曆三十年開始,逐漸興起,騷擾地方。成梁再次鎮遼後,於萬曆三十四年放棄早年自己修建的寬奠(今遼寧省寬甸)等堡,並開馬市等,一度緩和了邊事,但卻為將來埋下了更大的後患。方從哲上任後,繼續前任政策,信用李家將,聽任遼軍私兵化,以為守邊之策。然而萬曆四十三年,九十三歲的李成梁去世。此時遼軍已經變成將領的封建私兵,「成梁諸戰功率藉健兒。其後健兒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輩皆富貴,擁專城,暮氣難振。」軍餉不足,加上將領吃空餉,軍戶們紛紛破產逃亡。遼軍已經不堪一戰。
一年後即萬曆四十四年,「奴兒哈赤(即努爾哈赤,下同)號後金國汗,建元天命。」奴兒哈赤的稱帝,使明朝意識到遼東防衛的重要性,因此廷臣紛紛提出建言,並屢奏遼東急缺軍餉。
方從哲亦疏請曰:「今缺餉至於數月,諸軍飢不得食,寒不得衣。……宜速發內帑數十萬,先盡該鎮,次及九邊,用以抒燃眉之憂。」並幾次杜門以示態度堅決。
由於邊鎮的缺餉,群臣要求神宗發內帑的呼聲越高,直至萬曆四十四年十月,神宗方對此作出回應,允諾發出太後積儲銀三十萬兩,其餘軍餉則交由戶部會同兵部議借。
然而遼東局勢瞬息萬變,至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奴兒哈赤以「七大恨」告天,遂正式與明朝決裂。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十五日凌晨,奴兒哈赤突襲撫順,四月二十一日,奴兒哈赤佯退所部之軍隊,引誘明軍深入後夾攻之。結果造成副總兵頗廷相(?~1618)、游擊梁汝貴(?~1618)相繼戰死。七月二十二日,奴兒哈赤圍攻清河,雖有游擊鄒儲賢力戰,最後清河仍失陷。三個月之間,遼東邊牆第一線的重要堡壘接連丟失,遼東的局勢對明朝而言,將更為嚴峻。此時,正為神宗「虛心接受,堅決不改」態度而頭痛的方從哲,亦倍感邊事日重,故曾經奏言:「軍國重事,斷非病夫綿力所能承擔,茲者邊報紛紜,日繁聖聽,如臣寡昧,何能運一籌、決一策,以紓九重霄旰之憂。」希望能夠去位讓賢,並以補閣臣、補大僚、補言官、發帑金四事以請,然而奏疏均為神宗留中。
不過面對為難局勢,神宗還是有所振作。畢竟此時形勢已無法讓他無為而治下去。萬曆四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由兵部召開的九卿科道會議後,楊鎬成為遼東經略,其餘大員也陸續詔用。包括「詔總督侍郎汪可受先出關,代李維翰駐遼陽,保定撫臣駐易州,御史陳王庭代楊一桂巡按遼東,以廢將李如柏總遼鎮兵,及征廢將杜松屯山海關,劉綎、柴國柱等赴京聽用。」
不過主要佐理楊鎬弭平奴兒哈赤的將領,分別為李如柏、杜松、馬林、劉綎等四員。兵力方面,雖然已接連損兵折將,但「主客兵丁,各四萬有奇」,不久川陝強兵相繼援遼,總兵力達到10多萬(一說13萬)。建州叛軍方面,總兵力10萬有餘,戰兵大約4萬人。明軍似乎佔有一定優勢。雖然如此,但明軍將領離心,上下解體;軍餉欠發,兵多虛報;器械不修,情報外瀉,可謂隱患重重。
舉例而言:當時楊鎬的計劃,交眾人先商議然後定,以至於邸報上竟白紙黑字寫出「XX將率大兵XX萬,從XX出師,往XX地方」,雖然在己方實力上或有所誇大,但是總體計劃暴露無疑。以至於當時並不參與機密的徐光啟(正遭訐,稱病去職,屯耕於天津)也能看到,還寫信給朋友稱敵人必然將四路大軍各個擊破,「當之者必杜將軍也」(4)。其他可知!叛軍不用像有的書上記載那樣由楊鎬或李如柏小妾告知,就可以輕松得到情報,制定相應方略。結果自不待言,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九萬大軍兵出邊牆,圍攻赫圖阿拉。之後雙方爆發薩爾滸戰役 ,明軍被各個擊破,88550餘名出陣官兵損失46000餘人。隨征的朝鮮軍全軍覆滅。
至此,全國震動,方從哲的上書稱「自有遼東警報以來,大小臣工無不駭愕,而民間尤甚。加以山海關,又有虜報,人心愈益恐怖,訛言四起,各思奔竄。官吏士民以及商賈,向寓京師者率多,攜家避難而去,且邇來四方飢民就食來京者,不知幾千萬」。350萬兩白銀的軍費,也隨著戰斗的失敗打了水漂。
其後,經過方從哲等人會推,楚黨人士,東林在言路的死敵之一,曾任遼東巡按的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局勢逐步穩定。
方從哲在此次會戰過程中,本來稱病在家。他對於這次作戰的影響,主要有二:
1、請發軍餉。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方從哲奏請「速下章奏、發帑金。」至於應軍餉的具體數量,萬曆四十六年五月,廷臣會議遼事時,「先議糧餉一百萬兩,太倉、太僕、工部合得五十萬兩,此外五十萬兩,不能不仰望於內帑。」為此,首輔方從哲曾奏請神宗:發內帑銀五十萬,共成百萬,以充援兵之費。此但為一時防禦計,未嘗議及大舉也。」故當時籌措軍餉,以達銀百萬兩為目標,尚勉強能充援兵之費。然而當時國庫缺餉,黃克纘在〈與閣下方相公〉,信中曾雲:「南都積貯無幾,而戶、兵二部借至三十五萬,幾於倒藏而出矣,南戶部此時僅銀二十三萬余兩,借出二十萬,則旦夕之間,無銀給軍。」而當時神宗暫發帑金十萬應急,從哲認為神宗所發帑金十萬之舉,雖人心感激,然杯水車薪,希望再撥內庫盈餘,以應軍需。然神宗隨即傳諭內閣以內庫不足,予以拒絕。其後方從哲雖屢疏奏請發帑,甚至親赴宮門求見神宗,仍然不得見。
2、催促進兵。
當時一線將領多認為准備不夠充分。但是朝議時唯恐用兵過久,影響國家財政,希冀速戰速決。而趙興邦等人,又不知用兵之法,因此發紅旗促戰,且方從哲寫信催促楊鎬,於是雙方大戰提前展開。這一點歷來為人詬病,加上此後從哲力保兵科給事中趙興邦,引發東林眾人攻擊。但是考慮到當時財政的困難(見上文1、請發軍餉),這一點也是無可奈何的行為。然而無論如何,遼東的失敗方從哲作為當局宰相,不可能不負責,因此他一度引咎,但再次未獲批准。此舉遭到了更大規模的攻擊。方從哲的聲望,開始大大下降。
後院起火
萬曆四十六年,就是撫順失守的那一年,也就是黨爭大亂斗高潮前一年,方從哲意外後院起火。他的長子,大明尚寶局丞(蔭官)方世鴻被牽涉入一宗殺人命案。方世鴻是方從哲長子,他因父得一閑官,不學無術,淪為一京城浪子。在狎妓時牽涉入妓女墜馬身亡事件。因此被巡城御史彈劾而撤職。當時人們傳言妓女是被他打死的,因而議論紛紛。方從哲「以子世鴻,被西城御史薛貞,以地方人命事參論。」欲引咎辭職。神宗諭之曰:卿子以詿誤被參,既經相驗的系馬驚跌傷,供證甚明,非因毆斃。著法司從公理問,方今國事殷繁,閣務重大,倚毗方切,豈得以子情,引咎求去。夫朕眷倚至意,卿宜仰體朕衷,速出入閣輔理,以成君臣泰交之義,不必再有托陳。故從哲繼續留任。但此事使得他的形象受損,威信大大下降。
此事與遼事作為一個標志,象徵著在萬曆四十三年救濟山東大飢荒時達到鼎盛的方內閣威望,與本年開始走下坡路。
黨爭風波
方從哲本來是一個下野老夫子,似乎不應該牽扯進黨爭。但明末黨爭酷烈,他也不能倖免。當時沈一貫在位時期組織的「浙黨」集團仍然存在,並在攻倒李三才的斗爭中獲得勝利。從而使得東林方面的形勢惡化起來,令葉向高不安其位,才會急於辭職。但是交換條件卻是推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在野老夫子方從哲出來主事。但是盡管方從哲勉強想保持中立,但形勢的變化讓他很快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陷入黨爭的旋渦。當時言官行徑跋扈,對於方從哲的批評十分嚴厲,尤其票擬一事,不論是捍衛票擬權的態度,或是票擬的內容,均遭言官予以論劾。在這種情況下,方雖然力求公允,但是也不得不依靠自己的「黨人」來維持基本的統治權。實際上深陷黨爭的泥潭,無法自拔。方從哲雖然起初屬於無黨派人士,但他曾任國子監司業、祭酒,門生眾多,因此自然極容易運用師生間的人脈關系,來建立起政治網路。實際上,在他出山以前,其門人,擔任給事中的亓詩教就已經組織了齊黨。由於亓資歷較淺,為了能夠達成擴張勢力,就力推從哲出山。葉向高《蘧編》曾記曰:「趙公(趙世卿)既(因為「楚宗案」中死保浙黨沈一貫而)去,齊人多咎余(葉向高)。而亓君文,中涵方公(方從哲)之門生,姚給事中永濟私語余,亓君意無他,但欲啟其座師耳,座師用,則自解矣。余向極力推轂方公,不得請。其後方公起家吏侍,副余主考至大拜,而亓猶攻余不止,蓋必欲方公居首揆耳。當亓、吳疏上,余引咎求去。」這時是萬曆四十年,亓詩教希望重啟里居山林已久的方從哲,藉由他們之間座主與門生的關系,在政治上可互為奧援。而詩教在從哲任閣臣後,依然批評葉向高如故,主要是想讓座師方從哲,取代葉向高,進而擔任首輔一職。歷來人們都說從哲是浙黨,其實盡不然,他久居京師,除了門生外,主要組織順天人為自己的人脈網路。而沈一貫的「浙黨」比如趙煥等,則盟友而已。萬曆四十三年,神宗用趙煥為吏部尚書,採納趙煥的意見,各部各任命侍郎4人,又考選補充給事中17人,御史50人,言路稱盛。但東林仍然肘制一切,主要原因除了與浙黨的舊恨以外還有「庚戍之榜(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待遇差別的問題。蓋同年進士皆大才之人,而周永春、韓浚因是齊人,入「齊黨」而大用。其他數人亦「急於富貴」(夏允彝語),因而不滿,轉投東林為骨幹(如錢謙益)。因此,到萬曆四十五年,三黨結盟達到高潮,於是決定徹底清洗東林。自從萬曆二十一年「癸巳京察」開始,東林就開始利用京察清洗異己。當時吏部考功司的郎中東林元老趙南星竟然公開宣稱:「內察之典,六年一舉,君子疾邪,小人報怨,皆於此時。以言者之意,就當俎者之意,如詩之斷章,各取所求。」東林如此做派,當然要自食其果。
「丁巳察典,部院大臣之秉成者,鄭繼之、李志也。」鄭繼之是當時的吏部尚書,而李志則是刑部尚書兼署都察院事。此外主察者尚有考功司郎中趙士諤、吏科署科事左給事中徐紹吉、掌河南道印御史韓浚。吏部尚書鄭繼之,文秉的《定陵注略》中曾雲:「鄭繼之楚人也,時楚方與浙、齊合,故掖縣(趙煥)去,而特擁戴鄭繼其位,鄭之烈焰較掖縣更為甚矣。」而另一位掌主察者,河南道掌印御史韓浚,則被歸為「齊黨」。由於兩位主察之大吏,均有鮮明的黨派背景,因此京察還未開始,門戶互持的態勢,就已十分明顯了。結果當然是不問可知,自兵部尚書王象乾以下眾多官員受到調查,太常寺少卿丁啟浚、禮部署部事右侍郎孫慎行等東林要人都被處分或逼走。東林黨幾乎被從朝中一掃而空。然而由於劾及浙黨的一些干將,齊黨、浙黨之間也是漸行漸遠。齊黨的行為,過於露骨,引發許多中立人士的反感,使得自己逐步被孤立,為東林用汪文言策反攻創造了條件。在這一系列殘酷黨爭中,方從哲居首輔,仍然欲調和雙方。如會推閣員的風波中,三黨內訌,左光斗等東林與楚黨結盟反攻齊黨,兩方的互訐,均歸責於方從哲。當此關鍵時刻,從哲仍然奏辨:「願諸臣各捐成心,共扶公道,乞將前後奏章,勑下部院,虛心詳勘,分別是非。」雖然一直居中秉公,端平行事但從哲因與亓詩教的密切關聯,立場逐漸已受到了大家的公開質疑。不過考慮到方從哲的性格和當時他權威的低下,他也未必能夠阻止黨爭的發展。
葉珍在《明紀編余》曾言:「庸相方從哲獨居政府,(神宗)若喜其無能也而安之。然輔臣不能持政,而台省持之。於是亓詩教、趙興邦、官應震、吳亮嗣輩,稱為當關虎豹,凡中外之得選為台省,皆寢不發。舊台省更得以籠致後進,必入其黨矣。」葉珍的話雖然偏頗,但也道出方從哲執政之時,首輔權輕的情形,也因此使朝政由言官所操持,而從哲要勉強維持朝廷,也不能不與這些言官互為奧援,遷就他們排斥異己的行為。
三案黨爭
京察前後的種種事態表明,齊黨自居執政黨的做法,引發了執政聯盟——三黨內部的其他兩黨的不滿。由於共同的敵人——東林看上去已經肅清(他們全然不考量方從哲的處境和努力),於是他們就內訌起來。齊黨和浙黨為了會推名單吵個不停,楚黨則在老祖宗張居正的評價問題上和其他兩黨鬧翻天。執政聯盟的內訌給了東林「君子」們翻盤的機會。利用無賴監生汪文言傑出的政治活動能力,新一代東林黨人已經悄悄開始准備翻盤了。他們的具體實踐就是三案風波。三案就是三個看上去與「國本」有關,實際上是被東林黨人為誇大或根本就是認為製造出來的政治事件。這種政治斗爭手法,和京察一樣,早已被東林黨人發明。它起於前後兩次妖書案。當時東林和浙黨都玩弄這種伎倆,製造政治風波,把往對方為文人官僚集團一致反對的鄭貴妃/福王集團身上扯。互相指責對方是受到福王集團指使,企圖動搖國本。以此來搶佔道德制高點,打擊對方。雖然東林在「妖書案」中被浙黨出身的首輔沈一貫成功反客為主,予以痛擊。但是他們吸取了經驗教訓,准備卷土重來。
簡要評論
方從哲本來是各黨妥協所推舉出來的一個人物,本身並沒有充分的能力來解決當時面臨的種種問題。他所做的只能是協調各方,並勉強維持局面。然而時運不佳,當此天災(小冰河時期)人禍(奴爾哈赤崛起遼東)黨爭之時,方從哲終於不能有所作為,僅僅是勉強保全自己,最後落得「明亡首罪從哲」的評價,實在是無奈。
從哲本人有協調之才,辦事能夠集思廣益,為人老成大度,政治品德也不差,實在是一個循吏。如果在一個太平盛世,或許能做一個好宰相。但不幸遭逢此末世,他終於因為自己懦弱寡斷,不能匡正時局,使得大明走向沒落。
明朝滅亡,他作為任內種種危機逐漸爆發的首輔,當然有責任。但他畢竟已經盡了自己的力量,他的悲哀,大概就是被黨爭推上了自己不能勝任的寶座,而自己又無法離開吧。
當他終於能卸任的時候,想必他也鬆了一口氣,雖然即使如此這一次的退休生活也不會再和那十五年優游林下的日子一樣輕鬆了。
『拾』 河山電視劇里25集永濟陣地說按照戰地戰壕挖,深度一丈能對嗎三米多深應該是寬度一丈吧!
你說的差不多都應該對,應該是這個數我覺得也應該是這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