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御史
Ⅰ 古代有哪些著名御史(監察官員)
權萬紀、胡宗憲、鮑宣、袁可立、陳慶鏞等。
1、權萬紀
權萬紀是唐太宗皇子吳王李恪的老師,敢於犯顏直諫,在他的督導下,吳王收斂許多,還博得了尊師的美名,權萬紀卻因吳王狩獵破壞了農田,被唐太宗以師之過削去了封戶。
後改為教導李世民第五子李祐,因萬紀多次犯顏勸諫,斥退昝君謨、梁猛彪等小人,引起李佑的不滿。貞觀十七年(643年)被李佑指使燕弘亮等率20騎射殺支解而死。
2、胡宗憲
胡宗憲(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貞,號梅林。祖籍安徽績溪,家族世代錦衣衛出身,在東南倭亂時期任直浙總督。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進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為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縣令,累遷浙江巡按監察御史,為官二十五年,忠心為國,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尚書和右都御史。死後追謚襄懋。
3、鮑宣
鮑宣(前30-3年),西漢大夫。字子都。渤海高城(今河北鹽山東南)人。哀帝時,為諫大夫,敢於上書直言,抨擊時政。他在上書中,曾指出:「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
後任司隸校尉。哀帝時為豫州牧,征為諫大夫,對哀帝寵信外戚子弟及幸臣董賢等,諫爭甚切,其言少文多實。後拜司隸,因摧辱丞相,下獄,博士弟子王威等千餘人上書營救,得減滅髡鉗。王莽秉政,因宣不附己,以事逮之入獄,自殺。
4、袁可立
袁可立(1562.4.25-1633.11.12),字禮卿,號節寰,河南睢州(今河南省睢縣)人。曾任蘇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兵部尚書等職。
明朝萬曆十七年進士,初任蘇州府推官。二十三年升山西道監察御史,五月初九日因直諫罰歲俸。二十四年正月初十被罷官回籍二十六年。泰昌元年八月十七日起尚寶司司丞。
天啟元年二月初四日升本司少卿,同年七月十六日晉太僕寺少卿。天啟二年三月初七日升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侍經筵,同年三月十四日,充廷試讀卷官,同年四月初十日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
天啟三年十月初六日晉兵部右侍郎,天啟四年三月初三日七上疏予告歸。天啟五年十一月十八日起兵部添設右侍郎。
天啟六年潤六月初九為右侍郎,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轉左侍郎,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廷推南京戶部尚書,十二月初一日加兵部尚書致仕。
天啟七年八月十二日,以三殿功加太子少保,累加太子太保,三上疏辭。「公自此絕意仕進」居家不出。南都以子樞贈光祿大夫。
袁可立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 『』四朝元老」之臣,誥 『』五世恩榮」之賞。為官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 曾策反努爾哈赤姻婿劉愛塔。清興「文字獄」,其傳記和著作遭禁毀。
乾隆四十二年,有關袁可立的《節寰袁公行狀》和宋岳飛的《岳鄂王精忠祠記》同時遭滿清封殺令。
5、陳慶鏞
陳慶鏞(1795~1858年)字乾翔、笙叔,號頌南,泉州西門外塔後村(今屬豐澤區北峰鎮人)。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進士,官至監察御史,是清末一位著名的抗英和一系列改革政治、軍事以匡國振民的主張的官員。
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奏《申明弄賞疏》,極力反對起用在鴉片戰爭中喪權辱國而被革職的大臣琦善、奕山、牛鑒、文蔚等人,諫草流傳、讀者咋舌,真聲震天下,與朱琦、蘇廷魁並稱為「天下三大鯁直御史」。
他又是一位精研漢學和金石學學問淵博的學者,著有《籀經堂文集》、《三家詩考》、《說文釋》《古籀考》等。卒贈光祿寺卿,欽賜祭葬,進祀賢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慶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鮑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胡宗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可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權萬紀
Ⅱ 監察御史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紀檢監察室的處長。
監察御史,古代官名,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隋文帝開皇二年始設,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唐御史台分為三院,監察御史屬察院,品秩不高而許可權廣。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廢御史台設都察院,通常彈劾與建言,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監察御史。
《新唐書·百官志三》:「監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監察御史是明朝正七品的言官,隸屬於都察院,正七品。
(2)監察御史擴展閱讀:
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初為正九品,洪武十七年升正七品,清代初為正七品,乾隆十七年提升為從五品。
都察院外派地方出巡鹽務的監察御史稱為巡鹽御史、出巡漕運的監察御史稱為巡漕御史、出巡農務的監察御史稱為巡農御史、出巡邊防的監察御史稱為巡關御史、出巡茶法的監察御史稱為巡茶御史。
出巡治安的監察御史稱為巡城御史、出巡長江的監察御史稱為巡江御史、出巡屯田的監察御史稱為巡田御史、出巡倉場的監察御史稱為巡倉御史。
Ⅲ 監察御史的簡介
然品級僅正八品下,無出入朝堂正門的資格,只能由側門進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開元初才取消限制。但因內外官吏均受其監察,許可權甚廣,頗為百官忌憚。員額,唐為十五人。宋減為六人,分察六部百司,品級為從七品。明改御史台為都察院,以都御史、副都御史為主官,所屬監察御史分道負責,各冠以地方名稱,各道人數不等,總數一百一十人,均為正七品官。清同明制,乾隆時提高為從五品官。
Ⅳ 監察御史是什麼稱謂
我國古代一種官職的名稱,負責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等事務。因為掌管的事物十分重要,監察御史的選授和督察是極為嚴格的,連書寫失誤也會被認為不稱職而治罪。
Ⅳ 御史、御史台、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監察御史這些官到底有什麼區別啊
一、創建年代不同
御史:御史的創建年代是在先秦時期。
御史台:御史台的創建年代是東漢時期。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的創建年代是秦朝時期。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的創建年代是秦朝時期。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的創建年代是隋文帝開皇二年。
二、地位不同
御史:御史在唐宋為從八品,明清為正七品。
御史台:御史台的地位低於六部。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在秦漢為千石、唐朝正五品、宋朝正四品。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秦漢為副丞相,唐宋低於六部尚書。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的品級低,為七品、八品、九品。
三、職能不同
御史:御史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
御史台:御史台的職能是負責監察事務。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負責監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的職能是監察和起草詔命文書。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的職能是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
Ⅵ 清朝監察御史是幾品官
正三品:【副部級】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紀委副書記】、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訪辦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北京市長】、奉天府府尹【直轄市長】、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紀委書記】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軍級軍隊領導】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巡查御史是一個類似特派員性質的官,沒有常設的,理論上巡查御史可以是可以從御史台的左都御使(從一品)到最低的都察院監察御史和給事中(清初正7品,雍正後正5品)出任。但被中央外派地方的進行一段時間視察的基本不是事御史台高層,所以巡查御史應該從三品到最低的給事中(正5 正7)中出現。因為正三品得右副都御史為巡撫、河道總督、漕運總督兼銜,不負責都察院事務。如果是雍正以後的官基本應該是正5品
Ⅶ 監察御史是什麼官職
:監察御史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檢察院檢察員。 監察御史,官名,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設,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
Ⅷ 明代監察御史的職責是什麼
明代負責刷卷的主體官員為都察院十三道監察御史,《明史·職官志》載:監察御史的職責為「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內兩京(即北京、南京)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在外巡按,……而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按臨所至,必先審錄罪囚,調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諸祭祀壇場,省其牆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勉勵學校,表揚善類,翦除豪蠹,以正風俗,振綱紀。……」,因此刷卷是監察御史的主要職責。
Ⅸ 監察御史是什麼官名
我國古代官名。582年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始設。唐御史台分為三院,監察御史屬察院,品秩不高而許可權廣。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廢御史台設都察院,通常彈劾與建言,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分道負責,因而分別冠以某某道地名。
Ⅹ 監察御史的職能是什麼
監察御史;古代官名。582年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始設。唐代御史台分為三院,監察御史屬察院,品秩不高而許可權廣。明清代廢御史台設都察院,通常彈劾與建言,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分道負責,因而分別冠以某某道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