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監管改革
① 國有企業如何加強財務監管
1、試行會計委派制,實行內部控制人制度。擬成立「江北區國有資產監管中心」並試行會計委派,等相關制度已經區政府審議通過,委派會計由區國資辦統一管理,保證了委派會計的獨立性,強化了委派會計的監督職能。
2、改革資金管理模式,完善監管措施。針對國有公司參與政府項目開發並承擔投融資業務的現狀,加強我區政府投資項目管理,保障建設資金合理、合法使用,控制財務風險,建立決策科學、投向合理、運作規范、監管嚴格的政府投資管理體系。
3、規范財務運作,加強財務監督。安排部分資金流量大的國有公司實行統一審計,並根據國資監管要求,關注重點事項,跟蹤中介機構進行相關審計,協調處理財務調整和規范。
4、構建新的國有投融資平台,加強融資建設力度。完成對白沙北城投資公司、庄橋三江新城公司和農業局江河水利投資公司出資及組建,分別對大慶新村改造、寶慶寺地塊改造和姚江東排項目進行投資建設,進一步增強融資力度,保障工程順利完工;出資對正德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的組建及相關操作規范的擬訂,效緩解我區中小企業由金融危機引發的融資信用擔保難的問題。
5、加強歷史遺留國有產權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對包括原灣頭出資房產處理、工業A區房產變更、高速連接線配套設施產權移交,對友利房產增加出資,區資產經營公司廠房拍賣,原一農機職工住宅遺留事項調處,蓀湖公司與洪塘街道間財務清理和規范,原灣頭公司與相關方的財務清理和規范等等。
② 怎樣制定國有企業運營監管信息公開方案
一、做好國企國資運營監管信息公開工作
一是做好國資監管信息公開。通過國資委網站、公告、年鑒等及時公布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定期公布所出資企業生產經營總體情況、國有資產有關統計信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經營業績考核總體情況。重大政策出台,按程序充分聽取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和專家學者等的意見。二是做好國有產權交易和增資擴股結果公開。對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國有產權交易和增資擴股情況,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訂《企業國有產權資產監督管理辦法》,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對企業國有產權交易、增資擴股結果公告提出要求。同時,在對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測系統升級改造的基礎上,根據需要推進中央企業產權交易和增資擴股整體情況定期對外發布,推動國有產權交易信息與國家公共資源交易服務系統實現信息共享。三是指導中央企業做好信息公開。按照國企國資改革總體要求,研究制定推動中央企業信息公開的指導意見,指導推動中央企業依法依規做好中央企業改革重組、公司治理及管理架構、財務狀況、重要人事變動、企業負責人薪酬等信息發布工作。
二、做好部門預決算和扶貧信息等公開工作
一是做好部門預決算和「三公經費」公開。按照財政部要求,在國資委網站公布委機關2016年預算編制和2015年財務決算相關報表。做好「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支出、政府采購信息、國有資產佔有使用、預算績效等重要事項的說明工作。二是做好國資委和中央企業扶貧信息公開。通過國資委網站及新聞媒體,發布國資委和中央企業扶貧開發和援疆援藏援青工作中的特色做法、重大成效、成功經驗,適時發布掛職扶貧幹部的先進事跡。
三、加強政策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通過建立健全例行新聞發布制度和新聞發言人制度,圍繞國企國資改革重要會議、重大活動、重點工作、重大突發事件和社會公眾關注熱點,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對重要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出台,及時組織進行政策解讀。充分發揮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作用,加大對央企「正能量」的發聲頻次和力度,暢通與社會公眾的互動交流。
四、增強公開實效,提高政務公開能力
加強國資委網站建設,規范發布流程,充分發揮門戶網站信息公開第一平台作用;辦好國資委公告,贈閱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和有關方面,發揮標准文本服務作用;加強政務公開工作培訓,增強專業素養,強化公開理念,提高政務公開工作能力和水平。
③ 請問:財政部監管的國有企業與國資委監管的國有企業有什麼不同
財政部監管企業主要是中央部委,事業單位下屬企業以及金融機構企業,比如銀行,保險等等,國資委監管的是原國務院直屬的部級中央企業,比如石油石化,電力等
④ 管什麼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
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為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明確了方向, 規劃了主路徑。實現以管資本的目標,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推動政企分開、政府公共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要科學界定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管邊界,推進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 不幹預企業經營自主權;國有企業作為獨立市場主體,享有經營自主權,對直接出資企業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
一是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關鍵抓好 "一個轉變、兩個清單、三個歸位、四個重點"。
"一個轉變",就是准確把握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定位,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
"兩個清單",就是科學界定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管的邊界,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做到該管的科學管理、決不缺位,不該管的要依法放權、決不越位。
"三個歸位",就是將依法應由企業自主經營決策的事項歸位於企業,將延伸到子企業的管理事項原則上歸位於一級企業,將配合承擔的公共管理職能歸位於相關政府部門和單位。
"四個重點",就是重點管好國有資本布局、規范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大力推進依法監管,著力創新監管方式和手段,改變行政化管理方式,提高監管的科學性、有效性。
二是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作為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台。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依法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和其他直接監管的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這項工作要在試點的基礎上推進。
三是以管資本為主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以市場力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當前尤其要在做好增量、盤活存量、主動減量"三量調整"上做文章。
做好增量,就是要創新發展一批國有企業,優化國有資本重點投資方向和領域,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優先支持、加快培育,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要求的不再新投、增投國有資本。
盤活存量,就是要重組整合一批國有企業,通過加大國有企業重組力度,使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基礎設施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中。
主動減量,就是要清理退出一批國有企業,對"僵屍"企業、長期虧損企業和低效無效資產要加大處置力度,依法合規通過證券交易、產權交易等資本市場,以市場公允價格處置企業資產,實現國有資本形態轉換,變現的國有資本用於更需要的領域和行業。
四是以管資本為主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穩步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所屬企業的國有資本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系,加強國有資產基礎管理,建立覆蓋全 部國有企業、分級管理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⑤ 如何發揮國企監管中的審計功能
應加強國有企業審計功能,揭示、抵禦、查處企業運營中的問題,為政府及相關機構提出合理建議,改革和消除體制機制障礙,發揮其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 文‖朱永峰 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和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通過依法履行職責,對權力運行進行監督和制約,發揮預防、揭示和抵禦的「免疫系統」功能。在國有經濟改革發展管理運行中,對於強化並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有著高度的互動性和關聯性。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與變化對國家審計提出了新的命題和挑戰。包括審計對象、審計范圍、審計管理乃至結構、標准、技術等,都需要重新加以審視,研究制訂相應規范。可以說,國資國企審計是國家審計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國家良好治理的內在需求。本文擬就如何發揮國有企業審計功能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意見。 國有企業審計的功能定位 就目前而言,我國對國有資產的審計監管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對國資委在履行資產收益權、重大決策權和選擇經營者權的情況進行監督,即績效審計;二是對重點國有企業和領導人員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審計,即經濟責任審計;三是對國有企業經營的合規性進行審計;四是對接受委託對國有企業財務賬目進行查證的社會審計組織的質量進行監督。 通過加強國有企業審計、強化國有資產監管,有助於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一)貫徹執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為開展國家治理奠定基礎。 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具有調整經濟結構布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要職責。通過加強對國有企業貫徹執行國家戰略性結構調整、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大決策部署和宏觀政策措施情況的跟蹤審計,深入了解政策執行的效果和執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將有助於國家方針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真正落到實處,為實現國家良好治理奠定基礎。 (二)強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職責,為參與國家治理設計路徑。 國家審計代表國家監督國有企業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維護全民利益,是實現國家良好治理的客觀需要。受託責任關系是審計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而審計受託責任既包括受託經濟責任,也包括受託社會責任。加強國有企業審計正是國家審計參與國家治理並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釐清國有企業運營中的體制性障礙,為實現國家治理提供保障。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期、資源環境改變期、社會矛盾凸現期和各項改革攻堅期,國有企業領域內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各項改革攻堅仍然面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影響國有企業科學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性障礙依然存在。應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審計功能,揭示、抵禦、查處企業運營中的問題,為政府及相關機構提出合理建議,改革和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強化國資監管,為國家審計發揮其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奠定基礎、設計路徑、提供保障。 強化國有企業審計的路徑選擇 在國家治理理論的視角下,國家審計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促進國家宏觀政策的落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二是揭示和反映體制、機制、制度方面的問題,推動深化改革;三是揭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潛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四是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促進改善民生;五是查處違法違紀行為,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六是監督制約權力的運行,促進民主法治建設。 國有企業審計將「推進法治、維護民生、推動改革、促進發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審核國有企業是否遵循國家財經法規,對國有企業管理和使用公共資源的有效性進行評價;通過揭露國有企業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推進國有企業深化改革,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保證國家政令暢通,確保國家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 其路徑選擇旨在加強三大功能: (一)關注國家經濟安全,發揮國有企業審計的「預防性」功能。 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是國家治理的最高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是國家安全,而國家安全的基礎是國家經濟安全。國家經濟安全一般包括國內經濟安全和國際關系中的經濟安全,其本質是國家經濟能夠適應外部變化並保持穩定發展的能力。 國有企業審計要發揮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行的「預防性」功能,有責任感知風險,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國有企業審計應重點關注可能會影響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結構風險和技術創新風險,開展風險導向審計,防範相關風險;從關注單個企業的風險、管理、效益轉變為關注行業整體的風險、安全和發展,從對單個重大違法違規事件的查處到更多地揭示帶有傾向性、普遍性和危及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有效落實的問題轉變,通過對企業經營風險的預警,維護國有資產安全,促進國有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強化企業運營中的重大問題揭露,發揮國有企業審計的「揭示性」功能。 國有企業審計在關注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完整性的同時,應更加註重對重大方針政策和宏觀調控措施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揭露並制止政策執行活動中的不規范和偏離宏觀調控的行為,這不僅是政府審計監督國有企業公共受託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證委託人利益的一種制度安排。 首先,國有企業審計應該揭示政府制訂的相關政策落實情況、影響國企改革重大的體制性制度性障礙。對於改制的國有企業,要揭示改制政策落實情況、相關制度是否合理、改制存在的問題、改制前後績效變動情況、改制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等。其次, 國有企業審計要注重企業整個運營過程中的問題揭示。特別要揭示重大損失浪費、重大決策失誤、重大違法違規和經濟犯罪問題。再次,國有企業審計要揭示影響國家信息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問題。最後,由於國有企業承擔了大量的社會責任和公共政策責任,關繫到民生安全和政治生態,因此國有企業審計還要揭示企業社會責任和公共政策責任履行情況。 (三)注重企業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完善,發揮國有企業審計的「抵禦性」功能。 目前,我國在經濟轉軌時期對於體制改革採取的是漸進式改革模式,一些舊的不合理的制度體系仍然存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制度漏洞提供了腐敗的機會。同時,由於國有產權缺乏人格化的主體,「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再加上國有企業委託代理鏈條較長,國有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更為嚴重。因此,審計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在揭示問題的同時,更應當通過提出健全制度、完善機制和體制的建議,抑制企業「內部人」可能出現的機會主義行為,使其規范有序,並可預見,從而增進效率,促進企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國家治理的框架下,在微觀層面,國有企業審計通過對企業經濟實體的審計調查,揭示和反映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分析和查找體制性障礙問題,並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的審計意見,以此促進政策、法規、制度的完善;在中觀層面,國有企業審計應注意將管理審計與績效審計相結合,關注企業發展的目標和戰略,從管理方式、治理結構、投資狀況、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方面,系統、全面地檢查和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對有關行業政策的合理性提出建議,推動行業主管部門加快相關標准政策的制訂和完善;在宏觀層面,對承擔部分政府職能和國家產業政策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審計應該為政府提供相關政策建議,通過引入企業價值觀,關注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資源利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切實提高國有企業經濟績效和國有資本運行效率。 作者單位:上海市審計局國有資產鑒證審計處 歡迎發表評論分享到:
⑥ 國資辦對國有企業監管一般會有哪些方面,監管具體流程有哪些
《決定》提出,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
國資回委以新的方式加強國答有資本監管,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管理全口徑的資產向管理出資人投資資本的轉變,二是從管理企業經營管理者到管理投資企業董事會代表的轉變,三是從管理企業重大事項向部分委託董事會授權管理的轉變。
國資委將進一步推進「減政放權」,對規范的董事會授予部分出資人的權力,探索授予部分出資人在重大決策、高級管理人員任免、經營業績考核、薪酬管理、激勵約束等方面權力,目的是徹底解決董事會無效、權責不清、責任無法追溯等問題。
⑦ 國有獨資企業只有一個股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現在很多國企都改成股份公司了,還有國有獨資企業嗎
國有獨資是一種俗稱吧,也就是公司所有的出資是全民所有的,由國資委監管。在工商注冊或營業執照上公司的性質叫: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公司不設股東會只設董事會和監事會。
⑧ 如何理解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
一是管好資本布局。圍繞服務國家戰略,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總體要求,建立健全國有資本形態轉換、合理流動機制。合理確定國有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推動國有資本在國防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信息安全等關系國家安全領域的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在重大基礎設施、重要資源以及公共服務等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重要行業的控制力明顯增強,在重大裝備、信息通訊、生物醫葯、海洋工程、節能環保等行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等產業的帶動力更加突出。二是規范資本運作。建立健全國有企業財務預算審議、運營狀況監測分析和財務決算審核基礎管理制度,加強對國有企業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產權流轉和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管理等事項的管理,加強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台建設,探索投資融資、股權運作、資本整合、價值管理的市場化運作機制與方式。三是提高資本回報。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目標考核評價體系,完善激勵約束機制,落實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責任。健全國有資本收益管理,完善國有資本投資制度,建立國有企業常態化的資本注入機制。四是維護資本安全。建立健全監督工作制度,形成全面覆蓋、分工明確、協同配合、制約有力的國有資產監督體系,綜合運用強化企業內控機制建設、加強經濟責任審計、開展資產損失責任追究、披露企業經營信息等各種監督手段,整合監督力量和資源,增強監督的針對性、實效性。
⑨ 如何健全和加強國有企業的內外部監管制度
【摘要】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內控制度,是企業自身的需要,也是企業面對市場風險與挑戰的需要。企業只有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制定滿足管理需要的內部控制制度,並加以嚴格遵循實施,才能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及財政部有關規章制度的要求,各單位(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其它經濟組織)應當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的規定,結合部門和系統內部的有關內部控制規定,建立適合本單位業務特點和管理要求的內部控制制度,並組織實施。
所謂內部控制,是指由企業董事會、管理者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為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效果以及現行法規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內部控制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控制環境、風險評估、監督決策、信息與傳遞以及自我檢測等方面,從總體上透視了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其有效實施無疑會促使企業生產管理邁上一個新台階,促進企業經營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規化。
一、內部控制在實際工作中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外部社會經濟活動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產生良好的效果
(一)確保企業制訂的各項管理方針、目標的貫徹執行
內部控制制度由若干具體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組成,滲透於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只要企業內部存在經營活動和管理環節,就有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控制措施,從而有效地貫徹企業的經營方針,確保經營目標的實現。
(二)確保會計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實可靠,防範經營風險
健全內控制度,可以規范企業各類信息的採集、歸類、記錄和匯總的過程和行為,確保會計信息資料的真實可靠,如實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及時發現和糾正各種錯弊,有效控制企業的經營風險。
(三)確保資產的安全完整,並加以有效利用
健全內控制度,能夠科學有效地監督和制約企業財產、物資的采購、計量、驗收等各個環節,對企業各種資源的利用和現金流動進行控制和管理,從而確保企業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防止資產流失。
(四)確保企業利潤最大化
健全內部控制,使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做到活而有序,減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費用開支,促進企業的有效經營,以求企業實現更大的盈利目標。
二、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從政府部門到企業管理層對企業內部控制的認識不斷提高,大部分國有企業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實際經營中,還存在著許多不盡完善的地方
(一)內部控制環境不夠完善
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及有效運行,有賴於企業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現代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客觀上需要一個規范的法人治理機構、加強內部控制,以保障所有者、經營者、債權人等的合法權益。但從目前情況看,大部分國有企業改制後,雖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但由於產權不明晰、出資人缺位,未形成有效的內部權力制衡機制,再加上內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造成內控力度削弱,經濟業務隨意性加大,監督機制失效。
(二)會計信息失真、造假機率增大
有的企業由於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核算不實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現象較為嚴重。如常規性的印單(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憑證保管使用制度及會計人員分工中的「內部牽制」原則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實;會計憑證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憑證支持;人為捏造會計事實、篡改會計數據、設置賬外賬、亂擠亂攤成本、隱瞞或虛報收入和利潤;資產不清、債務不實等等。造假現象在上市公司中已經屢見不鮮,在其他企業中的現狀就更為堪憂。
(三)費用支出失控,潛在風險加大
有的企業對財產物資的內控管理相當薄弱,制度形同虛設,采購環節職責未按規定嚴格分離,經濟往來中審查制度不嚴密,存貨發出手續不完善,加之未及時與財務部門對賬,造成多年來庫存物資的毀損、報廢、短缺未得到及時處理,致使潛在虧損增加,經營風險加大。有些企業在業務活動經費的管理中往往存在著較大的管理漏洞,為了搞活經濟,允許部門經理支一定比例的業務費用,但對這部分費用的適用范圍無明確規定,更無約束監督機構,導致部門經理大手大腳、揮霍浪費。
(四)內部審計形同虛設
內部審計作為內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應從第三者的立場上客觀公正地對企業的經濟監督進行再監督,它的地位應當是超然獨立的。但是目前企業大部分內部審計部門基本上與其他職能部門平行,這樣就無法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以致於違法違紀現象時常發生。三、加強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當前深化企業改革,強化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完善企業內控環境,嚴格授權批准制度
在法人治理結構方面,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之間應形成權責分配、激勵與約束、權利制衡關系,把各項管理落到實處。在管理部門設置方面,建立完善科學的、符合企業特點的內部組織結構,合理、有效地設置各部門和崗位,建立部門和崗位責任制度,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健全內部牽制制度,實行不相容職務相分離。根據內部控制的要求,單位在確定和完善組織結構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原則。單位的經濟活動通常可以劃分為五個步驟,即:授權、簽發、核准、執行和記錄。一般情況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驟由相對獨立的人員(或部門)實施,就能夠保證不相容職務的分離,便於內部控製作用的發揮。
授權批准控制是指對單位內部部門或職員處理經濟業務的許可權控制。授權批准按其形式可分為一般授權和特殊授權。所謂一般授權是指對辦理常規業務時權力、條件和責任的規定,一般授權時效性較長;而特殊授權是對辦理例外業務時權力、條件和責任的規定,一般其時效性較短。不論採用哪一種授權批准方式,企業必須建立授權批准體系,明確各職能部門授權批准范圍、許可權、程序、責任等,單位內部的各級管理層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行使相應職權,經辦人員也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辦理經濟業務,保證企業權責分明,科學管理。
(二)規范財務會計核算,全面推行預算管理
企業必須依據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法規,制定適合本企業的會計處理程序,實行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建立嚴密的會計控制系統。在實行國家統一的一級會計科目的基礎上,企業應根據經營管理需要,統一設定明細科目,集團性公司更有必要統一下級公司的會計明細科目,以便統一口徑,統一核算。明確會計憑證、會計賬薄和財務會計報告的處理程序與方法,遵循會計制度規定的核算原則,使會計真正實現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提供信息、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為企業外部各有關方面了解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標。
預算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為達到企業既定目標編制的經營、資本、財務等年度收支總體計劃,包括籌資、融資、采購、生產、銷售、投資、管理等經營活動的全過程。要以營業收入、成本費用、現金流量為重點推行全面預算管理,並對預算結果及時進行科學分析,對產生的差異進行有效控制。
(三)健全財產保全制度,防範市場經營風險
嚴格執行財產保全控制,限制未授權人員對財產直接接觸,並採取定期盤點、賬實核對、記錄保護、財產保險、記錄監控等措施,確保各種財產的安全完整。
樹立風險意識,針對各個風險控制點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通過風險的預警、識別、評估、分析、報告等措施,對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進行全面防範和控制。必要時可設置風險評估部門或崗位,專門負責有關風險的識別、規避和控制。
(四)完善用人制度,加強信息管理
人力資源要素的數量和質量狀況,人力資源所具有的忠誠、向心力和創造力,是企業興旺發達的活力和強大推動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調動企業人力資源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人力資源的潛能,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中心任務。人力資源控制應建立嚴格的招聘程序,保證應聘人員符合招聘要求。要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以更好地完成規定的任務;加強對職工業績考核,調動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管理信息系統控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要加強對電子信息系統本身的控制。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利用計算機從事經營管理的方式、手段越來越普遍,除了會計電算化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外,企業的生產經營與購銷儲運都離不開計算機。為此必須加強對電子信息系統的控制。另一方面,要運用電子
(五)建立內部報告制度,完善內部審計體制
為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企業應當建立內部管理報告體系,藉助管理會計手段,如實反映經營狀況,及時披露相關重要信息。
內部審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殊形式,這是一個企業內部經濟活動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規、合理和有效的獨立評價機構,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對其他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內部審計在企業應保持相對獨立性,應獨立於其他經營管理部門,最好受董事會或下屬的審計委員會領導。內審部門負責審查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並將審查結果向企業董事會或最高管理當局報告。內部審計工作越仔細,內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能增強內部控制工作的效率與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