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家監督體系
⑴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監督體系包括哪幾種監督形式
法律監督體系,是指國家機關的法律監督和社會力量法律監督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建立起嚴格的法律實施的監督體系,是從組織制度上給予法律實施以最有力的保證。法律監督體系包括以下幾種組成部分:
(1)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尤其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2)行政機關的監督;
(3)司法機關的監督(包括審判機關的監督和檢察機關的監督);
(4)社會監督(包括社會組織的監督,社會輿論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
(5)黨的監督。
(1)我國國家監督體系擴展閱讀
在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監督的方式主要有:
①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並作出相應的決議;
②審查文件,指對「一府兩院」(政府、法院和檢察院)依法呈送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審查,並作出相應決議;
③質詢;
④組織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
⑤受理申訴、控告和檢舉,並進行處理;
⑥開展執法檢查,這是當前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開展法律監督所經常使用的一種監督方式,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可以及時發現法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實施的對策;
⑦視察,是指由人民代表有組織地對法律、法規、有關決議和決定的貫徹執行情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財政預算的執行情況、以及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或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視察;
⑧督促辦理人民代表和委員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
⑨審議撤銷職務案;⑩專題監督,「即就某一方面的工作,某一熱點問題,某一重大事件,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的工作報告。這樣可以增強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⑵ 我國現在初步形成的科學有效的監督體系包括哪些
一.內部監來督體系
1、上級行自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
2、下級行政機關對上級行政機關的監督。
3、互不相隸屬的行政機關之間的相互監督
4、行政機關內部特別機構的監督
二、外部監督體系
1、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2、政黨的監督
3、司法機關的監督
4、人民政協的監督
5、社會與公民監督
6、群眾自治性組織的監督
7、人民群眾的直接監督
8、社會輿論監督
⑶ 我國監督體系包括哪些
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包括行政系統外部的監督和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行政系統外部的監督有: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中國共產黨的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社會與公眾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有:上級政府的監督,政府內部的監察、審計、法制等部門的監督。
⑷ 我國行政監督體系(填空)(高一政治)
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
行政監督體系按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分類。按照主體分類:可分為權力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政黨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和社會輿論的監督、行政機關自身的監督。按照各監督主體同行政機關的關系,可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目前,我國已依據法律和憲法,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監督體系。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包括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和行政系統外部的監督。
(1)內部監督體系。行政機關作為行政監督的一個特殊主體,它的監督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①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
首先,國務院對全國的一切國家行政機關實行統一領導和監督。國務院是我國最高一級的國家行政機關,它有權監督所有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工作。我國憲法規定,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國務院對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還可通過各種專業會議和工作報告制度的方式進行。
其次,各部、委和國務院直屬機構有權對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對應部門實行監督。我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門受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並且受國務院主管部門的領導或業務指導。」
再次,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以對自己的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以及設在本轄區內不屬於自己管理的國家機關實行監督。
②下級行政機關對上級行政機關的監督。
在我國的各級行政機關里,都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不僅上級行政機關可以監督下級行政機關,下級機關也同樣可以監督上級機關,向上級機關提出批評和建議,上級機關也必須虛心聽取意見,並及時根據這些意見調整自己的行為。
③互不隸屬的行政機關之間的相互監督。
行政機關在國家行政管理過程中,互不隸屬的行政機關也時常會發生業務上的聯系,如發現對方的行政行為中有失誤、不當或者違法現象,就應及時加以監督指正,必要時,也可以向其上級行政機關甚至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反映匯報情況。
為了降低難度,教材的圖示中並沒有列舉第二和第三個方面,教師了解即可。
④行政機關內部特別機構的監督。
國家機關為了某種需要,專門設立特別機構對行政機關的全部行政管理活動或部分行政管理活動實行監督。
首先,行政監察機關的監督,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內部設立的監察部門對其他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實行的監督。國務院監察部、各級地方行政機關中的監察廳、局,是對國家行政實施全面監督的機構。我國行政監察機關的任務主要有:檢查監察對象執行國家政策、法律和政紀的情況;調查處理監察對象違法亂紀的行為;受理監察對象不服行政處分的申訴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由監察機關受理的申訴;按照行政序列分別審議經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任命的人員行政處分事項;等等。
其次,審計監督,是指國家審計機關根據國家的法律、制度、規定,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對政府機關、國家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財務行為、經濟活動進行檢查、審核等監督活動。其目的是督促和幫助將財務行政部門等的財經活動納入國家法制的軌道,維護經濟秩序,嚴肅財經紀律,糾正錯誤,為打擊經濟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事實依據。國務院審計署、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審計局,就是專門監督國家行政機關進行財政經濟管理的機構。審計監督的主要內容為:政府財政收支、預算外收支審計,財經法紀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等。審計監督應遵循政策性、針對性、客觀性、獨立性等原則。
再次,法制部門的監督。各級政府的法制局承擔審查、修改或者組織起草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和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行政復議應訴、行政賠償等政府法制工作,對政府法制工作進行監督、指導、服務。
2007年9月13日,國家預防腐敗局正式成立,直屬國務院。國家預防腐敗局屬於行政系統內部監督體系。其主要職責有三項:一是負責全國預防腐敗工作的組織協調、綜合規劃、政策制定、檢查指導;二是協調指導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介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的防治腐敗工作;三是負責預防腐敗的國際合作和國際援助。
應該說,我國行政機關的內部監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監督。但內部監督也有一定的局限,特別是自上而下的監督,實踐中常常會遇到很大阻力和干擾。這就需要加強外部監督,以彌補內部監督的不足。
(2)外部監督體系。它包括國家權力機關、政黨的監督、司法機關、人民政協、社會與公民的監督。
①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即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國家行政機關實施的監督。權力機關監督的主要方式有:聽取和審查政府的工作報告,審查和批准政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執行情況的報告,以及國家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檢查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各項方針政策的情況;審查政府制定頒布的行政法規、規章,撤銷或改變政府發布的不當法規、規章、命令和決議;對政府機關及其主要領導人提出詢問和質詢;視察、檢查政府工作,辦理群眾來信來訪,接受人民群眾對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的控告,組織對特定問題的調查;選舉、決定、罷免政府機關的組成人員。
②政黨的監督。
政黨的監督,包括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對政府的監督。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對政府的監督體現在通過黨的各級組織對各級政府部門具體實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的過程實行監督,推薦優秀黨員幹部擔任政府重要職務,做宣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通過各級黨組織對政府中的黨員的監督,通過黨的各級紀律檢查機構對政府中的黨員幹部進行經常性的監督等。當前,黨的監督發生了一些變化。從監督的內容看,黨從重視監督行政執行向行政決策延伸。黨的十六大報告將行政決策與行政執行並列為監督內容,強調「建立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健全糾錯改正機制」。從監督對象看,從一般黨員幹部到高中級黨政領導特別是主要負責人延伸。從監督方法看,從比較重視思想政治紀律教育,強調幹部自律向建立和完善各種制度與法律,實行監督機關監督、制裁的他律相結合延伸。
各民主黨派除了直接以本黨派組織的名義對國家行政活動提出意見外,還通過參加各級政治協商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參加人民政府的參事室、對政府工作提出批評建議等形式對國家行政活動進行監督。
③司法機關的監督。
我國司法監督的主體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運用獨立的審判權和檢察權監督行政權力。人民法院設立行政審判庭,通過審理選舉案件、稅收案件、不服行政處罰的申訴案件等行政案件,審查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合法、失職和侵犯公民的權利,也可以通過審判刑事或民事案件以監督國家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例如,我國的公安機關是行政機關的一個職能部門,檢察機關有權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案件進行偵查監督,如發現偵查過程中有違法情況時,通知公安機關糾正,情節嚴重的,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
檢察機關有權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否遵守憲法和法律、其行政活動是否符合憲法和法律實行監督。我國各級檢察院都設立法紀檢察部門,通過檢察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案件而實施行政監督。檢察院還設立經濟檢察部門,通過檢察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貪污案、行賄受賄案、偷稅抗稅案等,對行政活動實行有效的監督。
④人民政協的監督。
民主監督是人民政協的重要職能之一。人民政協的監督主要通過政協會議聽取審議政府工作報告,討論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各項重要工作,對政府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人民政協還通過政協委員列席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或人大常委會的一些會議、視察政府工作等形式,對政府機關的工作和幹部作風提出批評和建議。
⑤社會與公民的監督。
社會團體的監督。社會團體主要指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青聯以及各種協會等,其實施監督的主要方式有:通過召開會議,或以口頭、文字形式向有關行政機關提出要求、建議和批評,對某些行政人員提出申訴、控告和檢舉等。
群眾自治性組織的監督。我國在基層普遍設立的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它們除了協助政府辦理一些公益事業、調解群眾糾紛、維護社會治安之外,還要向人民政府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
人民群眾的直接監督。其基本方式是批評、建議、檢舉、控告和申訴。公民可以通過信訪,即給政府機關寫信或要求面談,表達自己的願望,對政府工作或政府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建議;各級國家機關都有專人負責處理人民來信和接待人民來訪的工作。公民也可以提出申訴,對損害自己權益的行政措施提出復議、復查或重新處理的要求。公民還可以就自己所了解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亂紀行為,向有關部門提出控告或檢舉,要求對其依法進行處理。公民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有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
社會輿論監督。輿論監督影響面廣、震懾力強、迅速及時,一旦與其他監督機構相配合,將產生巨大的效應。輿論監督是憲法賦予人民群眾的一項權利,也是人民群眾表達自己意志的重要形式。社會輿論監督主要渠道是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形式對行政權力的行使情況進行監督。
⑸ 高一政治: 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由哪些方面組成
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包括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中國共產黨的監督、人專民政協的監督、社會屬與公民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這六個體系。
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即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例如,國務院每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就體現了最高權力機關對中央人民政府的監督,它屬於國家機關之間的監督,屬於外部監督。
中國共產黨的監督屬於執政黨對行政機關的監督。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實行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思想領導。中國共產黨對在行政機關中任職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的考核以及處分如開除黨籍等,就屬於中國共產黨的監督,這也是外部監督。
人民政協的監督、社會與公民的監督屬於對行政機關的民主監督,屬於外部監督。
司法機關的監督,既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於對行政機關監督,屬於司法監督,外部監督。
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是指行政系統內部相關部門的監督,屬於內部監督。如審計部門對政府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監察部門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調查,屬於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
⑹ 我國法律實施的監督體系包括
法律監督體系包括以下幾種組成部分:
(1)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尤其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2)行政機關的監督;
(3)司法機關的監督(包括審判機關的監督和檢察機關的監督);
(4)社會監督(包括社會組織的監督,社會輿論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
(5)黨的監督。
(6)我國國家監督體系擴展閱讀:
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涉及各級各類監督主體、監督制度,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部署,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上來,堅持穩中求進、統籌推進,不斷增強監督嚴肅性、協同性、有效性。
(一)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制度。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必須推進黨的建設,壓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強化日常監督,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
各級黨委(黨組)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強化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監督作用,強化對下級黨組織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把管理和監督寓於實施領導全過程。黨委(黨組)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必須把責任記在心裡、扛在肩上,堅定斗爭意志,把握斗爭方向。
明確斗爭任務,掌握斗爭規律,講求斗爭方法,增強斗爭本領,通過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把每條戰線、每個領域、每個環節的監督工作抓具體、抓深入。
要堅持權責統一,抓好問責條例貫徹落實,以精準規范有力問責,督促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牢記初心使命、增強政治擔當,主動開展和自覺接受監督,推動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健康發展。
(二)發揮黨內監督主導作用。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黨內監督有力有效,其他監督才能發揮作用。要突出黨內監督政治屬性,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和常態化。
督促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加強政治建設、做到「兩個維護」,堅守職能定位、踐行職責使命,全面從嚴治黨、正風肅紀反腐,健全制度機制、提高治理能力,確保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要補齊日常監督短板,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貫穿始終,綜合運用平時觀察、談心談話、檢查抽查、列席民主生活會、受理信訪舉報、督促巡視巡察整改、提出紀檢監察建議等形式,把日常監督實實在在做起來,抓早抓小、防微杜漸。
要全面貫徹中央巡視工作方針,深化政治巡視,完善巡視巡察上下聯動格局,建立健全整改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充分彰顯巡視監督嚴肅性和公信力。要完善督察落實情況報告制度,提高發現和處置問題能力。
上級監督必須加強、同級監督不可偏廢、下級監督必須支持,這三點做好了,「關鍵少數」就能盯緊盯牢。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完善對高級幹部、各級主要領導幹部監督制度,完善領導班子內部監督制度。
加強紀委對同級黨委特別是常委會委員履行職責、行使權力情況的監督,推動主要領導幹部決策和用人情況等在適當范圍內公開,確保權力受到嚴格約束。
(三)強化紀委監委專責監督。紀檢監察機關是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專責機關,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處於主幹位置、發揮保障作用,必須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統籌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紀檢監察機構改革。
在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不斷提升履職盡責水平。加強上級紀委監委對下級紀委監委的領導,堅持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監委領導為主、各級紀委書記副書記提名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推進雙重領導體制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
發揮紀委監委合署辦公優勢,健全統一決策、一體運行的工作機制,堅持紀在法前、紀嚴於法,推動執紀執法貫通、有效銜接司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敗能力。完善派駐監督體制機制,加強對派駐機構的直接領導和統一管理,實行派駐機構履職考核以上級紀委為主。
深化垂直管理單位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推動紀檢監察工作向基層延伸,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認真落實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和監察機關監督執法工作規定,強化紀法思維、程序意識,嚴格工作規程,健全內控機制。
對紀檢監察幹部違紀違法行為「零容忍」,把依規依紀依法體現在各方面各環節,推進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
(四)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已由前期的夯基壘台、立柱架梁,中期的全面推進、積厚成勢,進入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階段。
各領域各環節監督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種監督都會對其他監督產生重要影響,也都需要其他監督協同配合,必須上下統籌、聯動推進。要緊緊圍繞構建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著力加強黨對監督體系建設的統一領導,牢牢掌握主導權。
著力消除對公權力行使的監督空白和盲區,把所有黨員幹部及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置於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監督之下;著力健全協作配合機制,形成配置科學、權責協同、運行高效的監督網。要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統籌銜接。
加強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檢查部門、派駐紀檢監察組、巡視巡察機構之間的信息互通、監督互動,匯聚監督合力。要健全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制度,發揮審計監督、統計監督職能作用。
健全信息溝通、線索移送、措施配合、成果共享等工作機制,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形成合力。
⑺ 論述我國國家機構中的法律監督體系
國家行政機關抄的監督襲
這是以國家行政機關為主體的監督,其監督的客體和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監督、對社會組織和公民行為的合法性的監督。
對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監督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行政監督,即基於行政管理許可權和行政隸屬關系由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進行的監督。另一種是專門行政監督,是行政系統內部的專門監督機關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執行法律、政策和命令等情況以及違法違紀行為所進行的監督。具體包括行政監察監督、行政復議監督和審計監督等。
⑻ 簡述我國法律監督體系
法律監督體系是由一個國家各種形式的法律監督構成的有機聯系的系統。我國的法律監督體系由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兩大系統構成。
國家監督:
國家監督是以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為主體,以國家的名義,依法定職權和程序進行的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監督。
(1)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主要指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為主體的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立法監督和對憲法和法律實施的監督。
在現代西方社會,責任制內閣也好、非責任制內閣也好,按照三權分立原則建立的政體也好,按照議會至上原則建立的政體也好,雖然監督權的范圍與規模不盡相同,但監督權都是代議制機關的一項重要權力。它對維護法治,捍衛民主,防止專橫,抑制腐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是國家權力機關依法履行其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重要方面。
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主體與監督客體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是指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為全面保證國家法律的有效實施,通過法定程序,對由它產生的國家機關實施法律的監督。這種監督的主體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其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整個法律監督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
國家權力機關監督的客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那些由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產生並向它們負責的國家機關及其組成人員。第二類,是有關國家權力機關及其組成人員。根據我國憲法,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全國人大的監督客體;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以及其它下級人民代表大會都是其上一級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客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是選舉他們的代表大會的監督客體。第三類,國家武裝力量、各政黨、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和公民個人。因為根據憲法,他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而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分別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和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的重要職責。
在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監督的方式主要有:①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並作出相應的決議;②審查文件,指對「一府兩院」(政府、法院和檢察院)依法呈送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審查,並作出相應決議;③質詢;④組織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⑤受理申訴、控告和檢舉,並進行處理;⑥開展執法檢查,這是當前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開展法律監督所經常使用的一種監督方式,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可以及時發現法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實施的對策;⑦視察,是指由人民代表有組織地對法律、法規、有關決議和決定的貫徹執行情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財政預算的執行情況、以及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或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視察;⑧督促辦理人民代表和委員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⑨審議撤消職務案;⑩專題監督,「即就某一方面的工作,某一熱點問題,某一重大事件,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的工作報告。這樣可以增強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
這是以國家行政機關為主體的監督,其監督的客體和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監督、對社會組織和公民行為的合法性的監督。
對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監督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行政監督,即基於行政管理許可權和行政隸屬關系由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進行的監督。另一種是專門行政監督,是行政系統內部的專門監督機關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執行法律、政策和命令等情況以及違法違紀行為所進行的監督。具體包括行政監察監督、行政復議監督和審計監督等。
(3)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
在我國,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包括檢察機關的監督和審判機關的監督。
①我國《憲法》第12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根據我國的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以及目前的檢察實踐,檢察機關的監督是一種專門監督,即對有關國家機關執法、司法活動的合法性以及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的犯罪和其他犯罪行為所進行的監督。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職能,與訴訟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或者是在訴訟過程中進行,或者最終通過訴訟得以完成。因此,可以將檢察機關的監督分為三類:刑事訴訟監督;民事訴訟監督;行政訴訟監督。刑事訴訟監督是目前我國檢察機關監督的主要工作。民事訴訟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對民事審判活動所進行的監督。人民檢察院發現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或適用法律確有錯誤,或者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以及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提出抗訴。行政訴訟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所進行的法律監督。人民檢察院發現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②審判機關的監督稱為審判監督,一方面審判機關有系統內部的自我監督,另一方面有依訴訟程序對本系統外的其他國家機關行為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督,比如,通過行政訴訟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是通過依法審理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關的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經濟案件等,以判決、裁定的形式處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來實現的。人民法院依法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的司法活動是司法審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53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據此可以認為人民法院對於較低層次的抽象行政行為擁有間接審查的權力,即雖沒有直接作出司法判決的權力,但具有審查、判斷、適用權。
社會監督:
社會監督是以國家機關以外的社會組織或公民為主體進行的監督。這種監督主體范圍十分廣泛,民主性比較突出,雖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社會組織的監督
社會組織的監督在我國包括中國共產黨的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和民主黨派、社會團體的監督等。
①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在國家生活中處於領導地位,在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監督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貫徹,保證政令暢通,監督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防止濫用權力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的監督的重要作用可以從兩方面實現。首先,中國共產黨作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並領導人民共同遵守、執行憲法和法律,保障憲法和法律的實施。黨運用對人民群眾的領導機制,領導與動員人民群眾和各種社會組織去依法對所有監督客體,特別是執政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進行廣泛的監督。中共中央於1987年提出,要建立「一套制度制約和監督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人、特別是職權最高的領導人都能嚴格遵守憲法、遵守黨紀,不至於不受任何限制而自由行動,使我們黨和國家的治理基本上靠制度而不是靠個人。」其次,按照「黨要管黨」的原則,運用黨內民主監督與制約機制,加強對從政的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嚴格監督。一方面,通過擴大黨內民主,保障黨員權利,以充分發揮全體黨員與黨組織在黨的監督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有關黨內監督的規章制度,充分發揮黨內監督機制的功能。中共中央1997年3月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准則(試行)》是有關黨員廉潔從政的一個基本黨規,其中規定了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諸多行為規范及監督處分辦法。此外還有領導幹部報告個人重大事項、收入申報、收受禮品登記制度、領導幹部民主生活會等等黨規。黨的各級紀律檢查機關是實現黨的監督的重要職能機關。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對自己的黨員和黨組織的活動實行全面的監督,有權對違法亂紀者實施黨紀處分。當然,黨紀不能代替國法。對違反法律者,還應由有關國家機關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指出:「人民政協要對國家大政方針、地方重要事務、政策法令的貫徹、群眾生活和統一戰線的重大問題,加強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長期以來,人民政協在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全國政協會議與全國人大會議同時召開,共商國是,已經成為習慣。政協委員以視察、調查研究等方式進行的法律監督,在實踐中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③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人民內部,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社會集團的人們,由於經濟利益、生活方式、文化素養和覺悟程度的不同,政治要求也不盡相同,他們必然要通過一定的政治組織或社會團體反映自己的觀點和願望。我國的各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他們作為參政黨,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積極地開展法律監督的工作,是法律監督的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
④社會團體的法律監督,主要是指由工會、青年團、婦女聯合會以及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消費者保護協會等社會組織所進行的法律監督。工會、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是中國共產黨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中發揮著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的重要作用。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是群眾性自治組織。消費者協會等社團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監督、進行自我保護的利益集團。這類監督作為一種集體監督,可以在某些特定的領域發揮重要的監督作用。
(2)社會輿論的監督
社會輿論的監督主要指藉助傳媒手段進行的新聞輿論的監督,是最能體現社會監督的廣泛性、公開性和民主性的監督,能夠十分有效地影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起到其他監督形式無法替代的作用。
新聞輿論的法律監督,是由新聞媒介進行的法律監督。它既是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言論、出版自由在法律監督領域的具體應用,也是人民群眾的監督在新聞、出版領域中的體現。在現代社會,新聞工作者是以自己對社會事件的報道和評價,參與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新聞工作者以自己的職業敏感,運用報紙、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大眾傳播媒介,對社會生活進行廣泛的、甚至是無孔不入的報道,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些國家甚至稱新聞輿論為「第四政府」。新聞輿論監督因其反應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泛,而具有相當大的道義影響和震撼力。同時,新聞輿論監督,可以在法律監督方面起到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的作用。所有嚴重、惡劣的腐敗事件和腐敗分子,都有一個從小到大、由輕至重的發展過程。如果存在一個有效的輿論監督機制,將尚不嚴重的、見不得人的權錢交易等腐敗丑聞及時公諸於眾,使其成為眾矢之的,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止腐敗的滋長和蔓延。中國古人講:「民之有口,尤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尤其原隰之與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國語·周語上》)這里講的是人民群眾言論的益處,其中也包括輿論監督的作用。
(3)人民群眾的直接監督
人民群眾直接進行的法律監督是當代中國法律監督體系的基礎和力量源泉。公民有權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監督國家機關運用公權力的行為。
人民群眾的監督,是指由人民群眾直接進行的法律監督。這種監督的主體是公民個人;客體是所有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政黨、社會團體、社會組織、大眾傳媒。監督內容包括:國家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和其他職權的行為,國家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的行為,國家行政機關行使國家行政權的行為,各政黨依法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行為,各社會團體、社會組織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行為,以及普通公民的法律活動。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根據我國憲法,人民群眾法律監督的權利是我國人民所擁有的國家權力的必不可少的表現形式和組成部分。人民群眾的監督行為是一種法律行為。它或者直接促使監督客體糾正錯誤、改進工作,或者可以啟動訴訟程序或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任何破壞或阻止人民群眾行使監督權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應當受到法律的追究。
⑼ 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內部監督:上級政府,法制部門,審計部門
外部監督:國家權力的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社會與人民的監督,中國共產黨的監督,國家監察委員會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