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監察區
A. 知府 知州相當於現在的什麼
1、知府為四品官,相當於一個獨立市的市長(不包括縣級市)、市委書記,因為在古代行政、司法不分的;相對應的知縣七品官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縣長、縣委書記了。
2、知州是清朝才固定下來的一個官位,一般相當於現在的市委書記,不過由於其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官職,它的地位也不像知府那樣確定,通常都是由當時實際情況來決定。
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東漢末年,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州最高長官稱「州牧」,以掌一州軍民。隋代,州最高長官稱「刺吏」或太守,唐宋時正式設立與知州平級的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
元朝廢府設路,路一級的地方長官為達魯花赤,只在散府設有「知府」的官職,是達魯花赤的屬官之一。明朝大致恢復宋制,才最後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姦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知府地位相當於現今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同知則為副市長。
知州,中國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權知"意為暫時主管,「軍」指該地廂軍,「州」指民政。但是到了明清兩朝,知州演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官制,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知州屬官有同知、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
(1)明朝監察區擴展閱讀:
古代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魏晉南北朝時期,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繼而又是中書省、門下省。
隋代演變並確立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
後來又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別行使行政權、軍權、財權。明代內閣雖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但實際上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相當於前朝的宰相)。
清代康熙設立南書房,於清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兼任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職
B. 清朝有何官職,他們都做什麼,怎麼統治
清朝的正一品是給元老加的,為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個職位在清朝是正一品,全部都是虛職,真正有權力的官員一般為從一品以下的官員。
協辦大學士管理文館與內三院。
領侍衛內大臣是皇帝貼身警衛的指揮、調度人。
國子監的主要任務為掌大學之法與教學考試,其上為監事大臣,轄下有監丞等輔佐官職。
宗人府主要負責皇族的戶口,維系皇族血脈的純正,管理皇族的事情,服務對象是皇室家族。
大理寺是審國家官員的司法機構,負責審理中央百官及京畿徒刑以上的案件。
刑部除掌司法政令外,還復核審理大理寺流刑以下及州縣徒刑以上的案件。
廣儲司,設總辦郎中、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掌內府庫藏,領銀、皮、瓷、緞、衣、茶六庫。
都虞司設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掌內務府武職官銓選及畋魚之事。
掌禮司設郎中、員外郎、主事、贊禮郎、司俎官、司祝、司香、司碓、 筆帖式、 書吏、掌內廷禮樂及考核太監品級。
會計司,設郎中、員外郎、六主、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掌內務府出納及庄園地畝之事。先用宮女、太監,亦由該司管理。
營造司設員同掌儀司,掌宮廷修繕工程。
慶豐司設員同掌儀司掌牛羊畜牧之事。
慎行司設員同掌體育館事,掌審讞上三旗刑獄案件。
上駟院設兼管大臣、卿、堂主事、筆帖式、下分左右二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委署主事,掌御用馬匹。
武備院設兼管大臣、卿、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掌製造器械。
奉宸院,設總理大臣、卿、郎中、員外郎、主事、良署主事、苑丞、苑副、委署苑副、筆帖式、書吏,掌景山、三海、南苑等處的管理、修繕。天壇齋宮,亦由奉宸院管理。圓明園、暢春園、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熱河行宮、湯泉行宮、盤山行宮、黃新莊行宮,因與皇帝駐驊有關,俱歸內務府委官管理。
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
太醫院是專為上層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醫政及醫療保健組織。隸屬於宣徽院。太醫院的最高長官是太醫院提點(正五品),下設使,副使,判官等,「掌諸醫葯,總判院事。」此外,太醫院中還設管勾主管醫學教育,另還設有各種名稱的太醫和醫官。
C. 漢朝共經歷了幾百年,都有哪幾個皇帝,主要的事跡呢願聞其詳~~
前206年漢高祖劉邦自稱漢王,前202年稱皇帝,建立漢朝。8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呂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話,西漢一共經歷了12個皇帝。
西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寢遍布關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西漢初期的皇帝為避免秦朝的經驗,採取安民的措施,恢復國家的力量。劉邦沿用了許多秦朝的制度,比如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在法律上漢律也基本上是基於秦律上制定的,但對一些地方進行了改革。這些措施使得國家的實力得到很快的恢復,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減輕人民徭役的負擔,減輕刑罰,歷史上被稱作文景之治。同時漢初的皇帝們設法剝奪各個諸侯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這些措施都為漢武帝的強盛時期打下了基礎。
漢武帝時期是西漢最強盛的時期。對內他使用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力量,禁止諸侯國自己製造錢幣,改革了選擇官僚的制度,提倡儒學,將制鹽和制鐵的事業收為國有。對外他攻擊匈奴,解決了匈奴的威脅,打通西域的絲綢之路。但武帝對外的戰爭也是有代價的,武帝時國家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也再次加嚴。武帝後期因此發生了一些暴亂。
漢昭帝和漢宣帝恢復了文帝和景帝的政策,史稱昭宣中興。
西漢晚期國家稅收再次加強,加上一些天災人禍以及皇室內部的混亂,為王莽篡權提供了機會。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同時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盡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系。西漢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深刻,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家都接受西漢文化的影響。
漢初道家的影響比較強,從武帝起獨尊儒家。
司馬遷所著《史記》在中國的歷史學和文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是西漢時成書的,從西漢時期開始中國也有非常詳細的天文記錄,包括公認的人類第一次對太陽黑子的記錄。此外針灸和造紙術可能是在西漢時期被發明的。
公元25年—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他在綠林軍的協助下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朝,奪得帝位。劉秀建都洛陽,年號建武,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同時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經過光武帝、漢明帝(58年—76年在位)、漢章帝(76年—89年在位)三朝的治理,東漢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由於後來由於皇帝年幼,導致了東漢後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東漢宣布滅亡,中國歷史又進入了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東漢歷12帝,共195年.
D. 在明朝,一般採用了什麼軍區監察制度
隨著皇朝專制集權的加強,明中期後逐漸恢復過去宋朝「以文馭武」內的政策,不再任命武將為跨容省的軍區、戰區的總指揮,代之以朝廷臨時委派的文臣,以「總督」、「總理」、「總制」某地軍務的名義擔任總指揮;而各省的軍務也不再由都指揮使來管,另設「巡撫」某省兼「提督」某地軍務名義的朝官來指揮省以下的軍事活動。明中期以後陸續設了15個總督和總理,29個巡撫,轄區遍及全國。這些朝臣大多是掛都察院都御史、僉都御史的官銜,仍然保留監察官的身份。
E. 省長相當於古代什麼官職
知府是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
巡撫(三品)內也是相當於如今的容省長。
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
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
(5)明朝監察區擴展閱讀:
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
清代,地方大員的品級為:總督,正二品: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從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正二品。巡撫,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
總督官銜略高於巡撫,前期督權遠過於撫,如兩江總督按例兼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兩撫即不再聽命於總督。北周與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撫之事,系臨時差遣,「巡撫」亦未成為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