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服務評估
1. 「十五」期間地質調查資料社會化服務的效果評估
此文系作者和羅曉玲、郭炳利合作。原載《世界有色金屬》2006年第12期
地質調查資料社會化服務效果、效益測算是一項復雜而又難以准確表達的工作,其原因在於成果的多樣性、服務范圍的廣闊性和服務時間的長期性等。迄今為止,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效果(益)評估仍是國際上公認的難度較大的課題,還沒有形成一種國際公認的評估方法和評估模式。本文試圖在這方面作一些探索,重點測算一下「十五」期間礦產調查效果、示範找水勘查效果、地質災害預測預警減災效果。希望得到行業同仁的批評指正,以更好地提高我們的研究水平。
受數據來源的影響,本文在分析「十五」期間情況時缺少2005年的個別數據,但我們認為這似乎並不影響最後的分析結果。
1 找礦效果的對比測算
地質找礦效果評價的最大難點是同一量綱,這里採用引申的是成本有效性分析方法。將國土資源大調查提交的挖根生礦種資源量與投入資金的情況進行對比,如表1、圖1所示。
國土資源大調查的找礦分析表明,在所選擇的14個礦種中,除磷礦之外其他礦種的投入產出比均較高。
表1 2001~2004年國土資源大調查中代表性礦種新增資源量及投資狀況
國土資源管理研究
再將國土資源大調查找礦的投入產出與其他礦產勘查的投入產出情況進行比較,如表2、圖2所示。
表2 大調查、礦產勘查的資金投入與資源產出對比表
國土資源管理研究
地質大調查與其他礦產勘查的投入產出比較結論表明,除磷礦之外大調查的投資效果均好於其他礦產勘查方法。
當然,大調查由於基本不直接從事礦產勘查工作,要求提交的資源級別相對較低,一般只有333+341。而礦產勘查的目的是查明可供開發的資源儲量,其工作精度要求較大調查高。但是,相差幾倍的投入產出比差距還是可以反映大調查的投資效果較其他礦產勘查方法效果好。
2 找水效果對比測算
該對比本質上採用的仍是成本效果分析法。「十五」期間,投入地下水調查評價的資金為3.436億元,完成了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北方11個盆地(平原)地下水系統水文地質概念模型、西南岩溶地下水環境評價、嚴重缺水地區找水勘探和蘇錫常地區淺層水調查評價第4項工作,如表3所示。
表3 找水勘探效果比較測算
西部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用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始於1999年。該工程跨越了7個年度(部分年度2006年結束),涉及的省區市達15個之多,包括了嚴重缺水地區、國家級貧困地區、岩溶石地區、能源基地等;安排工作項目214項,投入資金為3.017億元,實施項目的領域涉及技術標准、方法,評價要求,地下水賦存規律,區域預測研究,勘探技術以及開發利用、技術培訓等。通過項目的實施直接解決了300萬人(數據來源:中國地質調查局著,《西部嚴重缺水地區人飲用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中國大地出版社,2006年1月)和205萬頭牲畜(數據來源:地質大調查「十五」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報告)的飲用水問題。為了說明問題,我們選擇近年來國家或地方實施解困工程、脫貧工程等找水項目的實際效果作為對比樣本,以此反應找水勘查的高效性和高投入產出比,如表4所示。
從上表的測算比較結果看,找水示範工程萬元投入解決人員飲用地下水的效果是解困工程的5.5倍,解決牲畜飲水的效果是解困工程的0.69倍。
表4 人畜飲水萬元投入效果比
3 地質災害調查的減災效益測算
我們利用保險賠付法和人均勞動收入兩種方法測算了地質災害調查成功預報減少人員傷亡產生的經濟效益。
3.1 保險賠付法
地質災害一般是意外發生、外來原因造成、具有突發性,符合人身意外傷亡的保險條件。人身意外傷亡保險,是指在保險期內發生意外事故致使被保險人死亡或致殘,保險人按照合同規定給付保險金的一種保險。根據保險業的規則,從事不同工種下的人群可分為6類,不同類型的職業,保費有一定差距。
為了測算的方便,這里假設:
(1)地質災害潛在意外傷害人主要是一類和二類,且各佔一半,即單份(25+31)/2=28元;
(2)處於地質災害易發區人員有保險意識,且潛在意外傷害人平均每人購買5份(考慮了可能的參保人數、其他保險的保費和部分事故發生的受賠償人數等估計),即人均投保費為5×28=140元;
(3)地質災害發生傷殘人數占傷亡人數中,85%為傷殘人數,15%為死亡人數(據統計,1995年至2004年的10年間,全國地質災害共造成11515人死亡和失蹤、65905人受傷,此假設即按該統計數據計算);
(4)因傷殘獲得的醫療賠付平均2萬元,死亡人均賠付額為5萬元。
由此可以測算出因人員傷亡造成的損失為:傷殘人賠付額+死亡人賠付額=傷亡人數×85%×20000+傷亡人數×15%×50000
具體的測算結果,如表5、表6所示。
表5 2001~2005年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減少人員傷亡損失
表6 2001—2005年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減少的財產和人員傷亡損失
從上述測算結果可以看出:
(1)「十五」期間,減少人員傷亡損失約27萬元,減少財產損失約15億元。由此可見,減少人員損失更重要。同時,這也從另外一方面驗證了我國提出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性。如果考慮到未來人的生產能力,這個損失數字會更大。
(2)「十五」期間,因地質災害預報預警而減少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多達425579萬元,相對當期實際投入的52369萬元,兩者的產出與投入比是8.1:1。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投入效益相當明顯。
3.2 勞動收入法
按照大數法則,假設:
(1)城鄉人口比例、從業人數比例、當年人均收入等參數均適於減少受災人口,據此測算因預報預警產生的經濟效益;
(2)傷亡與致殘人員均不再參與社會化生產;
(3)人均勞動年限為20年,與保險賠償年限一致。
測算的相關數據,如表7所示。
按照大數原則,「十五」期間因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減少的人員傷亡也遵從上述比例,得出的測算結果,如表8所示。
「十五」期間,平均每年可能減少的勞動收入為13696萬元;如果考慮平均勞動年限為20年,能產生的勞動收入(即能夠避免的損失)將達到273920萬元。
按照上表的平均數據推算,五年可能減少的勞動收入與財產損失合計為:13696×5+151604=220084萬元,與當期地質災害調查預報投入相比是1:4.2。
從上述兩種方法的比較看,地質災害調查與減災效果的投入產出比在1:4~1:8之間。
表7 「十五」期間全國人口數及人均收入一覽表①
表8 「十五」期間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減少的城市傷亡人數及收入
3.3 其他考慮
目前,我國民政系統正在逐步改善對災害的救濟、扶助程度,但總的來講水平還不太高。我國民政撫恤水平較低,各地差距較大,也未完全到位。比如,2004年10月1日起已正式施行的《軍人撫恤優待條例》規定:烈士撫恤金發放標准由原來的40個月工資提高到80個月;因公犧牲的由20個月工資調整到40個月;因病死亡的由10個月工資調整到20個月。可見一次性撫恤金發放標准即使實現了翻番,撫恤金額仍相對較低。民政部門的撫恤補助與之相比更低。在這種情況下,地質災害調查取得的減災效益就更為明顯了。
2. 社區服務評價表怎麼寫
實踐抄內容:為元宵燈會製作襲燈籠
自我評價:生活是非常多彩的,這讓我們增長的見識、增強了創新及動手操作的能力。為以後進入社會工作打下了基礎。
被實踐單位評價:積極參加社區活動,做事塌實,不急燥。
家長評價:態度認真,做事積極
小組評價:積極參與,不怕辛苦,勤奮
3. 社會服務機構的使命是什麼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績效評估目標、原則、主體、內容、方法和程序。
本標准適用於財政性資金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評估。其他資金購買或委託實施的社會工作服務
項目評估可參照使用。
2 術語和定義
2.1
社會工作服務social work service
社會工作專業人員遵循社會工作專業價值理念,運用專業方法為有需要的服務對象(個人、家庭、
社區、組織等)提供困難救助、矛盾調處、人文關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關系調適和資源協調等方
面的專業性服務,以協助服務對象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提升服務對象適應環境的能力。
2.2
社會工作服務項目social work service program
為滿足特定服務對象的需求,在一定時間內,運用一定的資源,按照預定的服務目標、服務內容和
服務要求所設計、實施的社會工作服務任務。
3 評估目標
3.1 評估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目標的實現程度、專業服務效果及項目資金的使用情況。
3.2 總結社會工作服務經驗,提煉社會工作服務技巧,提升社會工作服務水平。
3.3 作為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結項的依據以及為項目購買方確定項目執行方繼續承擔相關社會工作服務
項目的資質提供依據。
4 評估原則
4.1 客觀性原則
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准確反映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在投入、運作、產出以及成效方面的實際情況。
4.2 專業性原則
注重考察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理論、方法和技巧在服務項目中的運用。
4.3 系統性原則
通過層次化結構對指標體系進行結構化分類,確定各類評估指標的權重,全面、綜合地反映服務項
目的整體情況。
4.4 可操作性原則
評估方法符合項目實際,採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易於操作。
5 評估主體
5.1 評估組織者
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評估組織者一般為購買方,負責確定評估方式和評估執行方,落實評估經費,
統籌評估相關事宜。
5.2 評估執行方
評估組織者直接組建的專業評估團隊或受委託的專業評估機構組建的專業評估團隊。
評估團隊應具備以下條件:
——不少於5 人的單數組成;
——取得中、高級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或受過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且具有3
年以上相關社會工作實務經驗的人員不低於30%;
——不少於1 名熟悉社會組織財務工作、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財會人員。
4. 、如何認識社會服務評估的作用
精神分析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思想中的一個主要流派。它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既是一種精神病症的治療方法,也是在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套心理理論。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代表人物有安妮·弗洛伊德和梅蘭妮·克萊因等。到20世紀20年代,這個流派的理論逐漸擴展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發展成為無所不包的哲學觀,構成了現代西方的一種主要的社會思潮。
開創潛意識心理的研究
在精神分析心理學以前,傳統心理學,除了行為主義外,都以意識為研究對象。雖然歷史上也有學者論述過潛意識問題,但是真正以潛意識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體系只有精神分析心理學。也就是說,弗洛伊德打破了理性主義的傳統,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為潛意識心理學體系的建立開創了新紀元。
開創了人格動力學和變態心理學的新領域
傳統心理學往往從外向內探索,而精神分析心理學則從內向外、從深層向表層研究。在弗洛伊德看來,人本生就是一個能量系統、動力系統,它決定著人的心理結構和人格模式。也就是說,本能、慾望是人的心理或者人格發展變化的推動力和起因。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動力心理學。他開創西方的人格心理學,並稱為一個有影響的學派。人們對異常心理現象的觀察和記載有漫長的歷史,但是系統的探討和科學的解釋卻是自精神分析新心理學而起。他把變態心理學從簡單的描述轉變為精神動力的研究。雖然精神分析理論體系有些不合理之處,但是弗洛伊德為變態心理學的發展開拓了新道路。
促進自我心理學的發展
傳統的精神分析屬於本我心理學的范疇,有些心理學家雖然對自我有獨到的見解但並沒有把自己的理論系統化,唯獨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學的奠基者,哈特曼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自我心理學體系,艾里克森則是當代自我心理學的最大理論權威,把自我心理學發展成為畢生發展心理學。
奠定現代新的醫學模式
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和心理功能。弗洛伊德則從異軍突起,提出精神創傷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主張用精神分析來發掘病人被壓抑到潛意識內的心理矛盾來治病,開辟了一條重視心理治療的當代醫學新途徑。
5. 社會組織等級評估的意義
一、是完善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結構的需要。
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社會團體評估指標》中共有1000分值,分為4個1級指標,16個2級指標,48個3級指標,90個4級指標,這些指標基本全面覆蓋了社會組織的基礎條件、內部治理、工作績效、社會評價等社會組織日常運營的各個方面,為加強和完善社會組織的內部治理結構提供了制度遵循。整個評估和以評促改過程將極大解決社會組織機構不健全、內部治理不完善、組織行為不規范、社會公信力不高等問題,幫助社會組織迅速建立和完善以章程為核心內部管理制度,有效的發揮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的職能作用,從而促進社會組織持續健康有序地發展。
二、是有效樹立社會組織形象地位的窗口。
社會組織形象是指公眾對一個社會組織整體綜合評價,形象對社會組織來說至關重要。獲得社會組織評估相應等級,將直接影響社會組織形象和地位提升。
三、是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前提。
社會組織評估也是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的重要基礎。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3〕96號),《財政部、民政部關於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支持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財綜[2016]54號)精神,社會組織獲得的評估等級,已明確作為制定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的社會組織推薦性目錄的參考依據。《社會組織評估管理辦法》(民政部39號令)規定,獲得3A以上評估等級的社會組織,可以優先接受政府職能轉移,可以優先獲得政府購買服務,可以優先獲得政府獎勵。獲得3A以上評估等級的基金會、慈善組織等公益性社會團體可以按照規定申請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獲得4A以上評估等級的社會組織在年度檢查時,可以簡化年度檢查程序。
四、是貫徹落實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要求。
黨中央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高度重視。2015年10月,建國以來的首次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指出,社會組織面大量廣,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十分重要。社會組織能否確保正確發展方向,能否持續健康有序發展並在創新社會治理中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加強黨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評估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有助於更好的理解掌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助於更加廣泛地凝聚廣大社會組織的力量,有助於進一步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更好推動社會組織更好的參與國家治理,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
6. 如何對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進行績效評估
本標准規定了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績效評估目標、原則、主體、內容、方法和程序。
本標准適用於財政性資金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評估。其他資金購買或委託實施的社會工作服務
項目評估可參照使用。
2 術語和定義
2.1
社會工作服務social work service
社會工作專業人員遵循社會工作專業價值理念,運用專業方法為有需要的服務對象(個人、家庭、
社區、組織等)提供困難救助、矛盾調處、人文關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關系調適和資源協調等方
面的專業性服務,以協助服務對象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提升服務對象適應環境的能力。
2.2
社會工作服務項目social work service program
為滿足特定服務對象的需求,在一定時間內,運用一定的資源,按照預定的服務目標、服務內容和
服務要求所設計、實施的社會工作服務任務。
3 評估目標
3.1 評估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目標的實現程度、專業服務效果及項目資金的使用情況。
3.2 總結社會工作服務經驗,提煉社會工作服務技巧,提升社會工作服務水平。
3.3 作為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結項的依據以及為項目購買方確定項目執行方繼續承擔相關社會工作服務
項目的資質提供依據。
4 評估原則
4.1 客觀性原則
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准確反映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在投入、運作、產出以及成效方面的實際情況。
4.2 專業性原則
注重考察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理論、方法和技巧在服務項目中的運用。
4.3 系統性原則
通過層次化結構對指標體系進行結構化分類,確定各類評估指標的權重,全面、綜合地反映服務項
目的整體情況。
4.4 可操作性原則
評估方法符合項目實際,採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易於操作。
5 評估主體
5.1 評估組織者
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評估組織者一般為購買方,負責確定評估方式和評估執行方,落實評估經費,
統籌評估相關事宜。
5.2 評估執行方
評估組織者直接組建的專業評估團隊或受委託的專業評估機構組建的專業評估團隊。
評估團隊應具備以下條件:
——不少於5 人的單數組成;
——取得中、高級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或受過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且具有3
年以上相關社會工作實務經驗的人員不低於30%;
——不少於1 名熟悉社會組織財務工作、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財會人員。
6 評估內容
6.1 項目方案
項目方案的評估應包括:
——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策劃是否專業、規范;
——服務計劃是否具有邏輯性和可操作性,是否有效回應服務對象需求和項目目標要求;
——服務對象界定是否符合項目基本要求;
——對需求的調查分析是否准確,需求分析報告結構是否完整,是否能根據需求合理界定項目服務
的覆蓋范圍和目標指向;
——預算方案是否體現目標相關性、政策相符性、經濟合理性、公益導向性的原則。
6.2 項目實施
6.2.1專業人員配備與使用
在項目實施中,是否能夠按照項目方案中的計劃配備相應的社會工作及相關專業人員,並在項目實
施中發揮相應作用。在人員使用過程中,是否能夠做到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團隊協作。
6.2.2物資配置
在項目實施中,使用的場地、設備、服務設施及相關物資是否能夠滿足項目運行需求。
6.2.3專業服務價值理念運用
在項目實施中,能否真正體現社會工作者「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價值觀和「平等、尊重、接納、
保密」等專業原則。
6.2.4專業服務理論運用
在項目實施中,是否正確依據社會工作專業相關理論。
6.2.5專業服務方法運用
在項目實施中,是否恰當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和技巧。
6.3 項目管理
6.3.1項目行政管理
是否制定和執行了項目人事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物資管理制度及保密制度。
6.3.2專業規范性管理
是否制定和執行了完善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規范和程序;是否全面、原始、真實保存項目服務檔案;
是否制定了服務對象權益保障制度。
6.3.3項目進度管理
項目團隊是否根據服務方案制定了總體工作計劃和階段性工作安排;是否制定了服務進度管理制
度,並合理安排工作進度。
6.3.4服務質量體系與督導
是否建立了服務質量評估指標體系;是否建立專業督導和培訓機制;是否建立意見反饋與投訴處理
機制;是否提出持續改進機制。
6.3.5風險管理與應急預案
項目執行機構是否對其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進行預估,是否制定了項目應急預案。
6.3.6項目資金管理
項目資金使用是否符合預算執行方案和財務管理制度。
6.4 項目成效
6.4.1目標實現程度
評估內容包括:
——合同規定的服務目標達成情況;
——合同規定的服務數量完成情況;
——合同規定的服務對象改善情況;
——合同規定的服務組織及其專業團隊從項目實施中得到成長發展的情況。
6.4.2滿意度
評估服務對象、購買方、項目執行方對社會工作服務過程與成效的滿意度。
6.4.3社會效益
對項目的影響力、可持續性、可推廣性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
——社會反響:獎懲情況、宣傳報道、研究成果;
——決策影響:對項目可持續發展的思考與建議被相關部門採納;
——資源整合:組織參與、社會捐贈、志願者參與。
7 評估方法
7.1 資料分析法
資料分析法應包括以下內容:
——組織資料分析,包括但不限於組織的基本信息(如組織章程)、與項目有關的組織制度文本(如
項目財務管理制度)和組織日常工作記錄(如董事會或理事會會議記錄);
——項目資料分析,包括但不限於項目計劃(如項目標書、項目服務方案)、項目服務檔案(如服
務記錄)、項目人員檔案(如項目人員、志願者檔案)、項目財務信息(如項目預算、決算表)及與
項目相關的各類管理制度檔案(如項目行政管理、專業規范性管理、項目進度管理、服務質量控制、
風險管理);
——其他資料分析,包括但不限於項目測評工具(如服務滿意度問卷)、項目各類統計文本(如服
務滿意度調查結果統計)和項目各類工作報告(如項目中期報告、總結報告)。
7.2 觀察法
觀察法應包括下列內容:
——為了解項目的具體服務過程,評估人員應對每個項目的日常服務或活動過程進行現場觀察。觀
察內容包括:服務環境、服務內容、服務方法以及服務的社會工作專業性體現和規范,服務人員與
服務對象的互動等;
——對於已經結束的服務項目,評估人員可通過觀察該組織與評估項目同類的日常服務和活動,從
側面了解項目的服務過程。
7.3 問卷法
問卷法應包括下列內容:
——在項目評估過程中,評估人員可利用問卷調查收集項目服務對象滿意率和項目服務成效等信
息;
——依據項目總體目標和服務對象的實際情況,科學設計調查問卷及抽樣樣本;
——在問卷調查結束後,評估人員應對問卷回收情況、問卷填寫完整性和內容真實性進行質量復核。
7.4 訪談法
7.4.1與項目的服務對象及開展項目服務的相關人員,就服務滿意率、服務成效以及對項目服務的具
體意見進行訪談。
7.4.2與項目執行方的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就以下內容進行訪談:
——向執行方的負責人了解在項目運作過程中,有關項目監管、資源整合方面所採取的措施,運作
該項目給組織帶來的影響以及項目運作中遇到的困難;
——向執行方項目負責人和工作人員了解項目的實際運作情況,包括項目體現社會工作專業價值
觀、理論和方法的情況,項目完成情況,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項目管理制度及落實情況。
7.4.3與項目購買方代表就項目運作情況的滿意度進行訪談。
8 評估程序
8.1 制定評估方案
8.1.1起草方案
評估執行方應根據評估組織方的要求,起草詳細的評估方案。
8.1.2方案內容
評估方案內容應包括:
——目標任務;
——基本方法;
——進度安排;
——人員安排;
——經費預算;
——風險控制。
8.1.3方案確認
評估執行方應將評估方案交評估組織方確認,雙方確認同意後簽訂委託評估協議書(見附錄A)。
8.2 組織人員
評估執行方應根據評估方案,組建評估團隊,針對項目開展評估培訓。
8.3 發送通知
評估執行方應至少提前30 個工作日,書面告知被評估方評估的具體要求、評估標准、操作細則及
安排。
8.4 實施評估
被評估方應根椐評估要求提交自評報告。評估執行方在收到自評報告和相關材料後及時組織評估。
評估實施過程中,被評估方應根據評估需要,及時向評估執行方提供項目相關的各類資料。
8.5 出具報告
8.5.1報告內容
評估報告內容應至少包括:
——評估開展情況;
——項目及執行基本情況;
——評估結論及建議。
8.5.2評估結果反饋
評估執行方撰寫完成評估報告後,應以評估報告(初稿)的形式,就初步評估結果與被評估方進行
溝通,征詢被評估方意見。
評估執行方出具正式評估報告並送達評估委託方。
9 評估報告運用
9.1 項目購買方
9.1.1評估報告應作為項目購買方是否繼續委託或中斷委託項目的決策依據;
9.1.2評估報告應作為項目購買方與項目執行方協商對未來項目方案、項目實施、項目管理等方面改
善的參考依據;
9.1.3評估報告宜作為優秀項目評比、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參考依據。
9.2 項目執行方
9.2.1評估報告應作為項目執行方向項目購買方申請新項目或申請項目延續的參考依據;
9.2.2評估報告應作為項目執行方對項目經驗的總結和對項目進一步改進的參考依據。
7. 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體系
此文系作者和林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作。原載《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7年第20卷第9期(總第237期)
摘要 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是一項緊迫而且難度較大的研究工作。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的指標體系包括:立項階段的評估指標、實施階段各類項目的評估指標和年度專項成果、集成/計劃項目成果的社會化服務評估指標。
關鍵詞 國土資源;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體系
國土資源大調查是國家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的公益性投資活動,為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國家宏觀發展戰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需要。對國土資源大調查的社會化服務評估,其目的是全面地科學評估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取得的成績,引導大調查工作部署,為更好的開展國土資源大調查提供借鑒。國土資源大調查社會化服務評估體系包括社會化服務的制度體系、組織體系和指標體系,本文僅就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立項階段、項目實施階段和成果社會化服務的評估指標體系作一探討。
1 項目立項階段評估
國土資源大調查立項工作包括年度項目指南、計劃項目部署、工作項目安排;從項目性質上看,既有新開項目,還有續作項目。如何評估各類項目立項或續作的必要性;對不同類型的項目又如何進行分類排隊以及相關的經費支持力度等,均需要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評估。
這里只列出了地質調查類新上項目的立項評估指標,其他續作項目、土地調查類、科研類項目的評估待進一步研究確定。本文設計出包括立項意義、可行性、關鍵路線、特色與創新、預期目標5個分類指標以及意義重大等17個一級指標,並給出了5個分類指標權重,見表1。
表1 立項評估指標體系
續表
2 項目實施過程評估
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按照大類可以劃分為地質調查類項目、土地資源調查類項目、國土資源科研類項目和成果集成類項目。本文僅列出了包括項目進度、管理保障、成果收效、計劃安排等4個分類指標和進展情況等12個一級指標的地質調查類項目實施過程的評估指標,見表2,其他類項目的評估指標體系留待後續研究。
表2 項目實施過程評估指標體系
3 項目成果評估
項目成果一般分為三大類,即工作項目成果、集成/計劃項目成果和年度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成果,評估指標體系設計也應分這三類分別列出。鑒於篇幅和研究范圍,本文只就年度專項成果和集成/計劃項目成果的評估指標體系作一介紹。
(1)年度專項成果的評估指標體系(表3)。分地質調查成果、土地調查成果、科研成果和集成成果各自所佔權重以及各類成果的完善程度、過程保障、成果效益分類指標,分列出。
(2)針對集成/計劃項目成果的評估指標體系(表4)。集成/計劃項目有所區別,但又密切相關,在社會化服務方面的功能具有許多相似之處,評估指標和標准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將兩類成果的服務效果放在一起。另外,就項目本身來講,集成項目可能是幾個計劃項目實施效果的總結,也可能是相關工作項目的有機合成,而納入集成范圍的工作項目也許屬於不同的計劃項目,這加大了評估的難度。本部分所列出的指標體系是不同類型計劃或集成項目,盡量覆蓋到所有涉及的項目,集成成果類型包括在地質調查和土地調查兩類成果之中,未單獨列出。本表未將所有計劃或集成項目列出。可否按照基本指標和個性化指標的方法進行分類,也值得探討,本文僅概略性提出評價指標。
4 結語
本文初步提出了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的指標體系,粗略列出了立項階段的評估指標、實施階段各類項目的評估指標和年度專項成果、集成/計劃項目成果的社會化服務評估指標。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是一項緊迫而且難度較大的研究工作。一方面緣於評估本身沒有可以借鑒的評估模式及方法,指標體系研究更是缺乏;二是資料的積累和評估數據的取得,無論是項目的組織單位,還是項目的承擔單位,跨專業、跨行業的服務使得客觀估計社會化服務效果存在主觀臆斷。上述難點為客觀准確評估社會化服務的效果造成一定困難。
表3年度專項成果評估指標體系
表4 集成/計劃項目成果評估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項目組,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2006年度研究報告)[R].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7.
[2]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國土資源大調查「十五」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報告[R].北京:國土資源部,2006.
8. 社會服務機構的使命評估包括哪些方面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績效評估目標、原則、主體、內容、方法和程序。
本標准適用於財政性資金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評估。其他資金購買或委託實施的社會工作服務
項目評估可參照使用。
2 術語和定義
2.1
社會工作服務social work service
社會工作專業人員遵循社會工作專業價值理念,運用專業方法為有需要的服務對象(個人、家庭、
社區、組織等)提供困難救助、矛盾調處、人文關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關系調適和資源協調等方
面的專業性服務,以協助服務對象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提升服務對象適應環境的能力。
2.2
社會工作服務項目social work service program
為滿足特定服務對象的需求,在一定時間內,運用一定的資源,按照預定的服務目標、服務內容和
服務要求所設計、實施的社會工作服務任務。
3 評估目標
3.1 評估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目標的實現程度、專業服務效果及項目資金的使用情況。
3.2 總結社會工作服務經驗,提煉社會工作服務技巧,提升社會工作服務水平。
3.3 作為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結項的依據以及為項目購買方確定項目執行方繼續承擔相關社會工作服務
項目的資質提供依據。
4 評估原則
4.1 客觀性原則
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准確反映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在投入、運作、產出以及成效方面的實際情況。
4.2 專業性原則
注重考察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理論、方法和技巧在服務項目中的運用。
4.3 系統性原則
通過層次化結構對指標體系進行結構化分類,確定各類評估指標的權重,全面、綜合地反映服務項
目的整體情況。
4.4 可操作性原則
評估方法符合項目實際,採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易於操作。
5 評估主體
5.1 評估組織者
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評估組織者一般為購買方,負責確定評估方式和評估執行方,落實評估經費,
統籌評估相關事宜。
5.2 評估執行方
評估組織者直接組建的專業評估團隊或受委託的專業評估機構組建的專業評估團隊。
評估團隊應具備以下條件:
——不少於5 人的單數組成;
——取得中、高級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或受過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且具有3
年以上相關社會工作實務經驗的人員不低於30%;
——不少於1 名熟悉社會組織財務工作、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財會人員。
6 評估內容
6.1 項目方案
項目方案的評估應包括:
——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策劃是否專業、規范;
——服務計劃是否具有邏輯性和可操作性,是否有效回應服務對象需求和項目目標要求;
——服務對象界定是否符合項目基本要求;
——對需求的調查分析是否准確,需求分析報告結構是否完整,是否能根據需求合理界定項目服務
的覆蓋范圍和目標指向;
——預算方案是否體現目標相關性、政策相符性、經濟合理性、公益導向性的原則。
6.2 項目實施
6.2.1專業人員配備與使用
在項目實施中,是否能夠按照項目方案中的計劃配備相應的社會工作及相關專業人員,並在項目實
施中發揮相應作用。在人員使用過程中,是否能夠做到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團隊協作。
6.2.2物資配置
在項目實施中,使用的場地、設備、服務設施及相關物資是否能夠滿足項目運行需求。
6.2.3專業服務價值理念運用
在項目實施中,能否真正體現社會工作者「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價值觀和「平等、尊重、接納、
保密」等專業原則。
6.2.4專業服務理論運用
在項目實施中,是否正確依據社會工作專業相關理論。
6.2.5專業服務方法運用
在項目實施中,是否恰當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和技巧。
6.3 項目管理
6.3.1項目行政管理
是否制定和執行了項目人事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物資管理制度及保密制度。
6.3.2專業規范性管理
是否制定和執行了完善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規范和程序;是否全面、原始、真實保存項目服務檔案;
是否制定了服務對象權益保障制度。
6.3.3項目進度管理
項目團隊是否根據服務方案制定了總體工作計劃和階段性工作安排;是否制定了服務進度管理制
度,並合理安排工作進度。
6.3.4服務質量體系與督導
是否建立了服務質量評估指標體系;是否建立專業督導和培訓機制;是否建立意見反饋與投訴處理
機制;是否提出持續改進機制。
6.3.5風險管理與應急預案
項目執行機構是否對其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進行預估,是否制定了項目應急預案。
6.3.6項目資金管理
項目資金使用是否符合預算執行方案和財務管理制度。
6.4 項目成效
6.4.1目標實現程度
評估內容包括:
——合同規定的服務目標達成情況;
——合同規定的服務數量完成情況;
——合同規定的服務對象改善情況;
——合同規定的服務組織及其專業團隊從項目實施中得到成長發展的情況。
6.4.2滿意度
評估服務對象、購買方、項目執行方對社會工作服務過程與成效的滿意度。
6.4.3社會效益
對項目的影響力、可持續性、可推廣性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
——社會反響:獎懲情況、宣傳報道、研究成果;
——決策影響:對項目可持續發展的思考與建議被相關部門採納;
——資源整合:組織參與、社會捐贈、志願者參與。
7 評估方法
7.1 資料分析法
資料分析法應包括以下內容:
——組織資料分析,包括但不限於組織的基本信息(如組織章程)、與項目有關的組織制度文本(如
項目財務管理制度)和組織日常工作記錄(如董事會或理事會會議記錄);
——項目資料分析,包括但不限於項目計劃(如項目標書、項目服務方案)、項目服務檔案(如服
務記錄)、項目人員檔案(如項目人員、志願者檔案)、項目財務信息(如項目預算、決算表)及與
項目相關的各類管理制度檔案(如項目行政管理、專業規范性管理、項目進度管理、服務質量控制、
風險管理);
——其他資料分析,包括但不限於項目測評工具(如服務滿意度問卷)、項目各類統計文本(如服
務滿意度調查結果統計)和項目各類工作報告(如項目中期報告、總結報告)。
7.2 觀察法
觀察法應包括下列內容:
——為了解項目的具體服務過程,評估人員應對每個項目的日常服務或活動過程進行現場觀察。觀
察內容包括:服務環境、服務內容、服務方法以及服務的社會工作專業性體現和規范,服務人員與
服務對象的互動等;
——對於已經結束的服務項目,評估人員可通過觀察該組織與評估項目同類的日常服務和活動,從
側面了解項目的服務過程。
7.3 問卷法
問卷法應包括下列內容:
——在項目評估過程中,評估人員可利用問卷調查收集項目服務對象滿意率和項目服務成效等信
息;
——依據項目總體目標和服務對象的實際情況,科學設計調查問卷及抽樣樣本;
——在問卷調查結束後,評估人員應對問卷回收情況、問卷填寫完整性和內容真實性進行質量復核。
7.4 訪談法
7.4.1與項目的服務對象及開展項目服務的相關人員,就服務滿意率、服務成效以及對項目服務的具
體意見進行訪談。
7.4.2與項目執行方的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就以下內容進行訪談:
——向執行方的負責人了解在項目運作過程中,有關項目監管、資源整合方面所採取的措施,運作
該項目給組織帶來的影響以及項目運作中遇到的困難;
——向執行方項目負責人和工作人員了解項目的實際運作情況,包括項目體現社會工作專業價值
觀、理論和方法的情況,項目完成情況,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項目管理制度及落實情況。
7.4.3與項目購買方代表就項目運作情況的滿意度進行訪談。
8 評估程序
8.1 制定評估方案
8.1.1起草方案
評估執行方應根據評估組織方的要求,起草詳細的評估方案。
8.1.2方案內容
評估方案內容應包括:
——目標任務;
——基本方法;
——進度安排;
——人員安排;
——經費預算;
——風險控制。
8.1.3方案確認
評估執行方應將評估方案交評估組織方確認,雙方確認同意後簽訂委託評估協議書(見附錄A)。
8.2 組織人員
評估執行方應根據評估方案,組建評估團隊,針對項目開展評估培訓。
8.3 發送通知
評估執行方應至少提前30 個工作日,書面告知被評估方評估的具體要求、評估標准、操作細則及
安排。
8.4 實施評估
被評估方應根椐評估要求提交自評報告。評估執行方在收到自評報告和相關材料後及時組織評估。
評估實施過程中,被評估方應根據評估需要,及時向評估執行方提供項目相關的各類資料。
8.5 出具報告
8.5.1報告內容
評估報告內容應至少包括:
——評估開展情況;
——項目及執行基本情況;
——評估結論及建議。
8.5.2評估結果反饋
評估執行方撰寫完成評估報告後,應以評估報告(初稿)的形式,就初步評估結果與被評估方進行
溝通,征詢被評估方意見。
評估執行方出具正式評估報告並送達評估委託方。
9 評估報告運用
9.1 項目購買方
9.1.1評估報告應作為項目購買方是否繼續委託或中斷委託項目的決策依據;
9.1.2評估報告應作為項目購買方與項目執行方協商對未來項目方案、項目實施、項目管理等方面改
善的參考依據;
9.1.3評估報告宜作為優秀項目評比、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參考依據。
9.2 項目執行方
9.2.1評估報告應作為項目執行方向項目購買方申請新項目或申請項目延續的參考依據;
9.2.2評估報告應作為項目執行方對項目經驗的總結和對項目進一步改進的參考依據。
9. 上海國信社會服務評估院怎麼樣
簡介來:上海國信社會服務評估源院是以社會組織服務、政府公共服務、企業社會服務等為主要評估領域的獨立第三方評估機。專注於接受各類企業委託,為企業量身定製第三方評估服務,是非企業、非盈利、公益性、專業化、有重大影響力的第三方評估認證服務機構。
注冊資本:30萬人民幣
10. 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
此文系作者和朱京占(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吳元元(內蒙古地質礦產實驗研究所))合作。原載《西部資源》2006年第2期
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始於1998年,包括基礎調查計劃、土地利用監測調查工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程、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數字國土工程、資源調查與利用技術發展工程(簡稱「一項計劃五項工程」),是國家財政專項支持的項目,時間跨度12年(1999年~2010年)。幾年來,國土資源部根據新形勢、新體制,採取新機制、新思路,運用新理論、新技術,認真組織實施,取得了一大批豐碩的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如何評價這些成果為社會提供的服務情況是亟待破解的問題,《2006年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計劃編制與審核要求》提出「制定大調查成果數據的評價指標,建立系統的評價標准和指標體系,進一步開展大調查成果推廣應用工作,提高大調查成果應用和轉化效果」。本文在客觀分析開展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必要性、介紹國內外公益性國土資源調查社會化服務現狀基礎上,提出我國加快國土資源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評估應開展的研究方向。
1 開展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的必要性
公益性是國土資源大調查的特徵之一。開展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目的,主要是為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為政府履行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國土資源管理職能服務,為社會公眾提供公益性國土資源信息。但這些服務對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多大作用,是否有利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中是否發揮了作用,又如何評估這些作用;滿足公眾尤其是利益相關者的程度如何、效果如何等。在公益性國土資源大調查社會化服務優先的國際趨勢下,如何建立以用戶為核心的成果表達、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等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1.1 適應大調查工作新起點的需要
之所以提新起點有三個理由。其一,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進程過半,需要總結成績,克服不足,調整方向,爭取更大成就;其二,組織實施單位職能的重新定位,需要轉變項目管理思路和方法,加大成果匯總和整合集成工作,提升成果社會化服務的功能;其三,2005年~2006年是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之末年,啟「十一五規劃」之初年,接續第「十二五年規劃」,論證並准備開展第二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基礎。
事實上,加強國土資源調查評價成果的社會化服務,切實體現國土資源大調查的公益性,已成為國土資源部、有關組織實施單位和項目承擔單位的共識。《國土資源大調查「十一五」規劃》將加強成果社會化服務作為規劃編制和任務部署的主要原則之一,強調提出「提高大調查成果資料社會化服務與共享水平,加快推廣轉化應用,提高成果的顯示度和社會經濟效益,切實體現大調查工作的公益性」。在任務部署上,《國土資源大調查「十一五」規劃》將進一步理順成果資料的管理體系,建立大調查成果統一匯交管理和數據共享平台,盡快解決制度機制問題,提高大調查數據共享與成果資料社會化服務水平,改變服務方式、加快推廣轉化應用,提高成果的顯示度和社會經濟效益,充分體現大調查工作的公益性。
長期來看,國土資源大調查是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為國土資源參與國家宏觀管理和社會公眾提供基礎地質資料的公益性活動,是一項國家公共財政必須支持、而且會不斷加強的滾動項目。但如何高效利用納稅人的錢,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公共財政支出透明度逐漸擴大的形勢下,必須對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每年10億,累計120億資金的使用及其效果給出一個合理的、可說服國家預算審查委員會的答案,這是申請下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重要基礎。因此,科學評估國土資源大調查的實施情況、社會化服務效果,組織實施好《國土資源大調查「十一五」規劃》,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時不我待的課題,是寫出合格「答案」的必要前提。
1.2 國家預算管理體制改革要求對財政資金投入效果進行評估
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是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的項目,需要按照國家財政改革要求進行評估,回答為社會做了什麼,效果如何,以取得納稅人的認可。《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改革預算編制制度,完善預算編制、執行的制衡機制,加強審計監督。建立預算績效評估體系。」可見,完善預算管理制度是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完善預算決策和管理制度,加強對財政收支的監督,強化稅收征管」;2005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2006~2010年)明確要「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改革。」
2004年12月23日財政部發布的《中央政府投資項目預算績效評估工作指導意見》(財建〔2004〕729號)明確提出,預算績效評估工作是預算管理的重要環節。為發揮績效評估工作的跟蹤問效作用和決策信息反饋作用,各部門、各單位要積極創造條件,根據管理需要、項目特點、介入時點,從自身實際出發,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點項目,構建動態的、可擴充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通過試點工作積累相關經驗,待條件成熟後,對本部門的政府投資項目全面開展預算績效評估工作。
1.3 深化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管理的需要
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管理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以地質調查的「一項計劃五項工程」為例,1999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堅持了以項目聯系、業務指導為核心的管理定位,建立了系統的項目管理制度,使地質調查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項目管理做到科學、有序;形成了地調局—項目實施單位—項目承擔單位的項目組織、運行管理體系;建立了地調局、大區地調中心、項目承擔單位的分級質量、資金監管體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新發現物化探異常15018處,檢查物化探異常4378處,驗證物化探異常1674處,見礦物化探異常1383處。新發現礦產地394處,重要礦產新增資源量13億噸以上。但是,國土資源大調查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部分項目成果推廣轉化應用不夠,成果的顯示度不夠,服務方式單一,服務范圍需要進一步擴大,國家公益性成果還不能實現完全共享。受保密政策的限制,大部分國土資源大調查信息化成果沒有通過網路對外提供服務,目前只有幾個空間資料庫的元數據和全國地質資料目錄數據在互聯網上對外提供服務。信息工程數字化信息積累程度仍然難以滿足信息化的要求,尤其是大比例尺的基礎數據,目前的數據更新機制難以適應政務管理對現勢性信息的需求;信息系統建設的業務尚未覆蓋全面,系統集成度不高,各信息系統之間不能實現有效銜接和信息互聯互通。信息資源的共享程度較低,數據共享和對外服務意識不夠,沒有形成對外服務的機制和制度,共享技術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2 國內外國土資源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現狀
公益性國土資源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屬於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的事中評估和社會化服務本身的事後評估。按照現行的做法,通常將事中評估與績效評估同等看待。因此,在考察國內外國土資源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時,將參考績效評估的內容,並以次延深研究。
2.1 國外研究現狀
分別介紹一下國外政府績效評估和公益性國土資源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
(1)國外政府績效評估工作。從世界范圍來看,美國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的建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著手構建政府績效評估體系,並有專門的雜志刊載相關學術文章;到了60年代,美國會計總署就率先把對政府工作的審計重心從經濟性審計轉向了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並重的審計,俗稱「三e審計」,後擴展到「五e審計」。70年代,美國、英國、加拿大、瑞典等國的政府績效審計得以飛速發展,成為評估政府業績的核心指標。但由於政府行為包羅萬象,不單純是效率和經濟性的問題,要面面俱到對每一項結果進行評估是不可能做到的。為了避免「三e審計」的片面性,美國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由硬性指標和軟性指標共同構成,硬性指標是由美國會計總署承擔的對政府的績效審計,軟性指標是由社會大眾對政府進行評估,定期發布政府支持率,以增強政府執政地位的合法性和政策的權威性。
美國會計總署1994在修訂的《政府的機構、計劃項目、活動和職責的審計准則》中對績效審計作出了如下定義:績效審計就是客觀地、系統地檢查證據,以實現對政府組織、項目、活動和功能進行獨立地評估的目標,以便為改善公共責任性,為實施監督採取糾正措施的有關各方進行決策提供信息。經濟性和效率性審計包括:確定機構是否經濟地和高效率地取得、保護和使用它的資源(如人員、財產和空間);低效率和不經濟情況產生的原因;機構是否遵循了與經濟性和效率性有關的法律和規章。
項目審計包括確定:達到立法部門和其他權威機構所確定的預期成果或收益的程度;組織、項目、活動和功能的有效性;機構是否遵循了與項目有關的法律與規章。
(2)國土資源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總體來講,發達國家均十分注重公益性國土資源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工作,通過各種方式,採取多種途徑為社會服務。就地質調查項目來講,從英國和印度等國編制的滾動計劃立項管理程序中可以看出,每個地質調查計劃的產生,從計劃編制到項目的篩選、評議和審批,都要經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幾個來回。不僅組建專門的工作班子負責整個立項過程,而且要廣泛徵求地質調查機構之外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英國、加拿大和印度等國為更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還專門成立了由各界代表組成的咨詢(指導)委員會,負責審查和確定本機構的調查計劃和重點課題。英國地調局每年專門從其總經費中拿出2%左右用於立項的可行性研究,發現並支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重要項目。
在重點項目的安排上,首先是由地調機構認真徵求社會需要,並圍繞社會需要確定當年的工作重心。如美國地調局2002年的工作重點是能源安全和環境;2003年的重點為自然資源和國家公共土地;2004年的工作重點則轉移到侵入物種、野生物健康和增加科學數據介面。在經費使用和人員安排上,發達國家也十分重視社會化服務工作,如法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用於繪圖和數字化信息系統方面的支出達1940萬歐元,占當年財政年度各種工作(法國地質調查局)類別支出的1/4;英國則從1997年開始基本不再進行礦產勘查投入,將工作重點轉向環境保護和社會化服務,2000年~2005年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出資440萬英鎊資助數字地學空間模型(DGSM)的開發建設。與此同時,英國地調局從科學預算中拿出1100萬英鎊、配備180人從事地質圖的數字化工作,而且完全以大眾服務為基本出發點,向社會提供形式多樣、通俗易懂的產品。
國外對地質調查項目的評估始於立項階段,中間主要是各種審計,提交的成果要經過報告會接受各界審查。如美國地調局的立項除徵求社會大眾的意見之外,所立項目在經內政部和管理與預算辦公室審查批准後,地調局則以批準的預算公正書詳細地向眾議院和參議院的撥款委員會解釋說明其所申請經費的用途以及通過這些資金可以給公眾帶來哪些利益。項目執行過程中評估審計更是嚴格,美國地調局的管理手冊涉及到組織機構、代理、行政管理和計劃管理共4個系列,僅目錄就長達20頁;英國地調局對項目經費管理十分重視,局每月在10~17日,要對300多個科學性項目和200個商業項目的財務賬戶進行封閉檢查,做出經費使用報告。項目完成後,舉行項目成果報告會,邀請政府有關部門、大學和科研單位、企業界參加,普通公民也可以隨意參加,由社會檢驗項目的最終成果並做出評估。美國大致每5年進行一次外部評審(聽證會),有些聽證會邀請美國研究協會和美國公共管理研究院的專家出席。
2.2 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對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目前國內有相當多的學者將研究的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學者們就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的價值取向、評估的模式、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機制展開了深入研究,但對國土資源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尚待破題,相關研究有所開展,但很顯薄弱。
2005年第一次開展了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績效考評工作,社會化服務評估研究尚未開展。事實上,在地質調查工作主流程中,立項論證、設計編寫、數據採集、數據處理、成果綜合、社會化服務等模塊,目標均指向為國家經濟建設、政府管理和公眾服務。如在設計論證階段的項目研究意義部分和效益分析,其目的也是要說明開展項目研究的社會意義。
在相關項目研究方面,由2000~200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牽頭,聯合中國地質大學、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儲量評審中心等單位開展了《地質調查項目技術經濟評價、社會評價方法研究》;2003年以來開展了《地質調查信息化成果集成轉化與社會化服務》等相關研究。
3 國土資源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研究重點
國土資源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目標有二個:一是全面地科學評估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取得的各項成績,為開展第二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做好准備;二是研究醞釀形成國土資源部向國務院、人大常委會呈交的《國家公益性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年度報告》(白皮書)。
為達到上述研究目標,具體研究內容包括:
(1)客觀評估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狀況,研究提出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管理制度。結合《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規劃綱要》所設定的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任務與目標,從宏觀上科學評估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取得的成績、效果;找出差距及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管理制度。從項目組織實施單位、項目承擔單位責權利,項目立項、實施環節的監督檢查,實施項目與工作項目銜接,成果匯交、整合與集成,成果數據共享、服務平台建設,成果推廣與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研究制定有關管理制度,保證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的有序推進。
(2)研究符合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特點的理論與方法。系統研究公共財政的基本理論,項目社會評價方法;結合公益性國土資源大調查涉及的基礎地質調查計劃、土地利用監測工程、戰略礦產勘查工程、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數字國土工程和地質調查技術發展工程各自的內容、生產特點、成果特點以及社會化服務公共產品的特點;吸收氣象部門、測繪部門產品社會化服務的經驗和評估方法;借鑒美國、加拿大、英國、印度等國外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的立項階段、研究(生產)階段、驗收階段的社會化評估的內容和方法,為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奠定理論和方法基礎。
(3)構建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指標體系、考核標准。採取調查問卷、專家預測(或者德爾斐法)廣泛徵求社會各界對國土資源大調查各項工作成果在社會經濟各領域的作用以及進一步滿足需求的建議;在對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科學分類基礎上,調查並研究提出每一類成果社會化服務可能產生的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效果;從項目立項的科學、合理性,組織實施過程的規范性,成果的完成、匯交、集成,直到向社會提供服務等各個階段,圍繞社會化服務這一根本目標分別提出評價指標、方法、考核標准;為檢測各類方法、指標的合理性、科學性,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進行實測,同時調整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為下一步測評工作打基礎。
(4)研究並構建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評估信息系統。通過各類成果社會化服務評價指標、考核指標的研究,採用S/B/S技術或Java技術,建立不同工作階段、不同類型成果、不同社會化服務范圍的定量化評價模型、定性評價內容及要求;建立適合不同評價內容及要求的支持資料庫,如評價模型庫、專家資料庫、指標體系庫、評價標准庫等;構建動態的可擴充的評價信息系統。達到既可以評價每個項目的實施效果、整個國土資源調查工作的效果,也可以對所有實施項目進行選優排隊、對實施承擔單位以及項目負責人進行必要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