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監察史
① 中國紀檢監察雜志社的發展歷史
中國監察雜志社是中國期刊協會會員單位。
2001年11月,《中國監察》被為「雙效期刊」;2003年1月,被內評為第二屆「容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
中國監察雜志社社長、法定代表人 任生德,總編輯馬東偉,副社長 劉利華,副總編輯 邵志強 王社民,社長助理 丁剛。
2014年6月30日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復同意更名為《中國紀檢監察》。
② 歸口部門是什麼意思
歸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黨政群團企事業各種機構組織,行政隸屬或者接受業務領導於上級組織的一種政治行政體制。
包括歸口管理與歸口領導。歸口管理著眼於行政隸屬。歸口管理部門是由於其工作性質,該部門除了接受地方人民政府的領導之外,還要接受系統內上一級部門的行政與人事管理;如鄉鎮水利站接受縣水利局歸口管理。歸口領導著眼於業務上接受指導,如縣民委接受縣委統戰部的歸口領導。
分類
1、黨委口:各黨委、黨組的隸屬關系體系;
2、組織人事口:包括組織工作、黨建工作、幹部工作、人事工作、專家人才工作等;
3、群團口:接受各級黨委領導的工、青、婦、團等。一般由黨委專職副書記分管;
4、人大口;
5、宣傳口:黨委宣傳部領導的新聞、出版、報紙、廣電以及教、科、文、衛、體、旅遊等;
6、統戰口:黨委統戰部領導的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對台工作、港澳工作、僑辦、民主黨派與著名無黨派人士、政協、工商聯工作等等;
7、財經口/財貿口:財政、稅務、金融、國有資產管理、會計行業管理、商業、外貿、供銷社、糧食、工商行政管理等工作;
8、工交口:各級經委負責領導工業、交通、郵電等;
9、計劃口:體改、計劃發展;
10、 農口: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或黨委農村工作委員會領導農業、林業、水利、畜牧獸醫、農墾、水產、鄉鎮企業、農機、農資、農經、氣象、地震等工作;
11、政法口:黨委政法委領導的民政、公安、檢察、法院、司法行政等以及綜治、維穩等工作;
12、外事口:涉外涉邊工作、口岸工作;
13、國防工業口:常規兵器、航空、航天、造船、原子能、電子等;
14、建設口/城建口/基建口:建委、建工、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公用事業、地質、國土、房地產、海洋、測繪等;
15、紀檢口:各級紀檢委與監察局。2014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中央紀委派駐機構建設的意見》,紀委派駐機構將統一名稱為「派駐紀檢組」,採取單獨派駐、歸口派駐兩種形式,歸口派駐,是對業務相近、相關或者系統規模小、監督對象少的部門,歸口設置派駐機構。
(2)紀檢監察史擴展閱讀:
歷史
1949年組建的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下設政治法律、財政經濟、文化教育和人民監察四個委員會,對30個部、署、會、行、院施行分「口」領導。
1953年周恩來主持起草《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中央人民政府系統各部門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及加強中央對於政府工作領導的決定(草案)》,列明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項均需事先請示中央,政府各部門的黨組工作則直接受中央的領導,重新劃分了計劃、財經、政法、外事、交通、農林、勞動、文教等各大「口」,並由專人直接領導。
1954年7月成立中央對台小組。1955年7月成立中央原子能事業領導小組。1955年11月成立中央血吸蟲病防治領導小組。1956年1月和1958年3月分別成立中共中央政法小組、中央外事小組。
1958年6月10日,中國共產黨八屆四中全會後,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成立財經、政法、外事、科學、文教各小組的通知》,決定成立中央財經小組、中央政法小組、中央外事小組、中央科學小組及中央文教小組等5個小組,直屬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
以後相繼成立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防治領導小組(1960年3月)、中央精簡幹部和安排勞動力五人小組(1960年10月)、中央精簡小組(1962年2月)、中央國際研究指導小組(1963年12月)、中央學制問題研究小組(1964年2月)。
中央各工作小組或中共中央各直屬機構分別全面領導一個領域的各項工作,該領域的各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就歸屬於一個「口」,接受業務領導。國務院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業陸續設立一些常設或臨時的跨部委的議事協調機構,還長時間設立國務院一辦、二辦至八辦。
由此形成各行各業歸屬各「口」,一個「口」還可包括若干個小「口」。
1965年2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工業交通工作會議、全國工業交通政治工作會議決定,1965年5月11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在全國工業交通系統建立政治工作機關的決定》:所有工業交通部門,都要學習解放軍,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各級黨委必須把工業交通系統的政治機關建立起來,並逐步地建立起一套工作制度;
中央,中央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以及其他大、中城市的黨委都設置工業交通工作部;工業交通企業、事業單位,根據規模大小和任務繁簡,分別設置政治部、政治處或者政治教導員、政治指導員。
《決定》指出:「這個決定的基本原則,也適用於農業、商業和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各級黨委都建立了「各口」的政治工作部。
③ 中紀檢監察史恕電話號碼
④ 當警察需要有什麼條件
身體來健康,北方地區男生身自高1.70米以上(含1.70米),女生身高1.60米以上(含1.60米);南方部分地區男生168cm,女生158cm以上即可,男生體重不低於50公斤,女生體重不低於45公斤;左右眼單眼裸視力均在4.8以上(含4.8),無色盲、色弱;兩耳無重聽;
無口吃;五官端正,體型勻稱,面部無明顯特徵和缺陷(如唇裂、對眼、斜眼、斜頸、各種疤麻等),嗅覺不遲鈍,無雞胸,無腋臭,無嚴重靜脈曲張,無明顯八字步、羅圈腿,無重度平跖足(平腳板),無紋身、少白頭、駝背,無各種殘疾,直系血親無精神病史。
無傳染病,肝功能化驗指標必須在正常范圍內,無甲肝、乙肝、澳抗陽性。
⑤ 石家莊市公安領導簡歷
劉勝,男,現任省公安廳黨委委員,石家莊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市公安局局長、黨委書記兼督察長。漢族,1963年8月生,河南封丘人,1987年8月入黨,1984年7月參加工作,河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
(5)紀檢監察史擴展閱讀
劉勝的主要工作職責:
1、負責公安、司法、民族宗教、民政、退役軍人、體育等方面的工作;
2、分管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市民政局、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體育局;
3、協助李雪榮常務副市長分管市應急管理局;
4、負責與駐石部隊的工作聯系;
5、負責與市民革、市殘聯的工作聯系;
6、聯系市國家安全局。
⑥ 黨的二大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這是在黨的歷史上最早設立的中央紀律檢查機構。判斷對錯
1926年8月4日,中共中央擴大會議發布了《堅決清理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版,通告要求各地黨組權織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制止黨內腐化現象的發生和蔓延。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反腐敗文件。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國共產黨在武漢召開了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次大會上,選出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並第一次選舉產生了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也是級別最高的黨內監督機構——中央監察委員會。經過公開選舉,10名代表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委員和候補委員。委員7名:王荷波、張佐臣、許伯昊、楊匏安、劉峻山、周振聲、蔡以忱;候補委員3名:楊培森、蕭石月、阮嘯仙。大會選舉王荷波為主席,楊匏安為副主席。同年6月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議決案》,即修改後的黨章,並專門設立了「監察委員會」一章。
⑦ 中紀委和中央組織部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各自職能
中央組織部是中共中央主管組織工作和幹部工作的職能部門。
中央組織部的主要職責是:
(一)研究和指導黨組織特別是黨的基層組織的建設,探索在各類新的經濟組織中黨組織的設置和活動方式的有關問題;研究、協調和指導黨員教育,主管黨員的管理和發展工作;組織開展新時期黨的建設和理論研究。
(二)提出關於省、直轄市,自治區和國務院部、委、辦、行、署、大專院校以及其他列入中央管理的領導班子調整、配備的意見和建議;負責中央管理幹部的考察及其任免、工資、待遇、出國(境)、軍轉安置、退(離)休審批手續的辦理;負責幹部檔案和幹部統計工作的綜合指導;指導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領導班子的思想作風建設;負責省、直轄省、自治區和國務院有關部委行署辦機關部級幹部職務任免的備案審查和宏觀管理工作;承辦部分幹部的調配、交流及安置事宜;制訂或參與制訂組織、幹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政策和制度。
(三)組織落實培養選拔中青年幹部、婦女幹部、少數民族幹部、非黨幹部的有關規劃或方案。
(四)負責組織工作和幹部工作的檢查督促,及時向中共中央和中央政治局反映重要情況,提出建議;負責中央管幹部現實問題調查核實及參與對反映有問題的省、直轄省、自治區和國務院部委行署辦領導班子情況的調查了解,抓好乾部監督制度的落實和歷史遺留問題的審查。
(五)制訂幹部教育規劃,組織中央管理的幹部和一定層次的中、青年幹部以及組織部門負責人的培訓;指導、協調、檢查省、直轄省、自治區和國務院部委行署辦的幹部教育工作。
(六)調查了解知識分子工作情況,參與制訂知識分子政策,檢查貫徹執行知識分子政策的情況,組織、指導部分傑出專家開展有關活動。 (七)承辦中共中央和中央政治局交辦的其他事項。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最高紀律檢查機關。1949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設立。1955年3月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決定設立中央監察委員會,代替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黨的紀律檢查機關被沖垮,九大正式取消紀律檢查機關。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重新設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進行工作。每屆任期五年。主要任務是: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協助黨的委員會加強黨風建設,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況;對黨員進行遵守紀律的教育,作出關於維護黨紀的決定;檢查和處理黨的組織和黨員違反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的比較重要或復雜的案件,決定或取消對這些案件中黨員的處分;受理黨員的控告和申訴等。根據工作需要,它可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黨的紀律檢查組或紀律檢查員。
⑧ 中央紀委監察部的歷史沿革
1927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設立中央監察委員會,並選舉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這是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前身。
1928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將「監察委員會」改為「審查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以劉少奇為書記的中央審查委員會。
1933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成立中央黨務委員會及中央蘇區省縣監察委員會的決定》。1934年1月,黨的六屆五中全會選舉產生了以李維漢為書記的中央黨務委員會。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
主任譚平山
副主任劉景范、潘震亞
委員張秀岩、張慕堯、朱蘊山、韓兆鶚、董魯安、張難先、何燏時、寧武、郭任之、安子文、許立群、劉達潮、丘金、帥孟奇(女)、蕭明
1949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成立了由朱德等11人組成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書記朱德
副書記王從吾、安子文、錢瑛(女)(1953—1955.4)、蕭華(1952—1955.4)
委員劉瀾濤、謝覺哉、李葆華、劉景范、李濤、薛暮橋、梁華、馮乃超、吳溉之(1952—1955.4)、徐立清(1952—1955.4)、劉晏春(1954—1955.4)
1954年9月,根據憲法和國務院組織法,政務院改為國務院,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改為國務院監察部。錢瑛(女)任監察部部長。
錢瑛(女)任監察部部長
1955年3月,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通過《關於成立黨的中央和地方監察委員會的決議》,決定成立黨的中央和地方監察委員會,代替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會議選舉產生了由董必武等21人組成的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
董必武任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
書記董必武
副書記劉瀾濤、譚政、王從吾、錢瑛(女)、劉錫五
常委王維舟
候補常委吳溉之、帥孟奇(女)
委員李士英、徐立清、馬明方、高克林、高揚、張鼎丞
候補委員王維綱、王翰、朱明、李景膺、梁國斌、龔子榮
1956年9月,中共八屆一中全會重新選舉產生了(1956年1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會議批准)由董必武等21人組成的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
書記董必武
副書記劉瀾濤、蕭華、王從吾、錢瑛(女)、劉錫五
常委王維舟、帥孟奇(女)、吳溉之
候補常委王維綱、李士英
委員李楚離、高克林、高揚、馬明方、劉格平、張鼎丞
候補委員王翰、劉其人、李景膺、龔子榮
1959年4月,因國家管理體制調整,撤銷監察部。
1962年9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通過《關於加強黨的監察機關的決定》,擴大了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名額(增至60人),調整了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領導成員。
調整後的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領導成員為:
書記董必武
副書記張雲逸、蕭華、王從吾、錢瑛(女)、劉錫五
常務委員王維舟、李運昌、帥孟奇(女)、馬國瑞、袁任遠、吳溉之
候補委員王維綱、伍雲甫、楊之華(女)
1969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取消了黨的監察機關的條款,撤銷了中央監察委員會。
1977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重新恢復了設置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條款,規定各級紀委由同級黨委選舉產生。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
陳雲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鄧穎超(女)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
胡耀邦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
黃克誠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書記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領導成員為:
第一書記陳雲
第二書記鄧穎超(女)
第三書記胡耀邦
常務書記黃克誠
副書記王鶴壽、王從吾、劉順元、張啟龍、袁任遠、章蘊(女)、郭述申、馬國瑞、李一氓、魏文伯、張策、趙毅敏(1980.2—1982.9)
常務委員馬輝之、王建安、王維綱、王鶴峰、方誌純、孔祥楨、帥孟奇(女)、呂劍人、劉型、劉建章、劉瀾波、李士英、李楚離、張子意、武新宇、周揚、周仲英、唐天際、曹瑛、曹廣化、閻秀峰、韓光、傅秋濤、曾湧泉
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都由同級黨的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黨的中央委員會領導下進行工作。黨的地方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同級黨的委員會和上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雙重領導下進行工作。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了由陳雲等132人組成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1982年9月13日,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陳雲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黃克誠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
王鶴壽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書記
1982年9月13日,經中共中央紀律檢査委員會第一次全會選舉並經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批准,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領導成員為:
第一書記陳雲
第二書記黃克誠
常務書記王鶴壽
書記王從吾、韓光、李昌(土家族)、馬國瑞、韓天石
常務委員李之璉、李正亭、蔡順禮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會增選劉麗英、包玉山為常務委員。
1985年9月22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通過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關於同意一部分老同志不再擔任中紀委委員的請求的報告。代表會議增選了強曉初等31名中紀委委員。9月24日,經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會選舉並經中共十二屆五中全會批准,王德瑛、蕭洪達、陳作霖、傅傑、強曉初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王鶴壽為第二書記,韓光為常務書記,強曉初、陳作霖為書記。增選和調整後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領導成員為:
陳雲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王鶴壽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
韓光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書記
第一書記陳雲
第二書記王鶴壽
常務書記韓光
書記強曉初、韓天石、陳作霖
常務委員李之璉、李正亭、蕭洪達、劉麗英(女)、包玉山、王德瑛、傅傑
1986年12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決定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1987年7月,監察部正式掛牌辦公。
1986年12月3日,《人民日報》刊發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的消息。
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了由喬石等69人組成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1987年11月2日,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喬石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尉健行1987年至1993年任監察部部長
1987年11月2日,經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並經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批准,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領導成員為:
書記喬石
副書記陳作霖、李正亭、蕭洪達
常務委員郭林祥、王德瑛、劉麗英(女)、傅傑
1989年11月,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會增選曹慶澤、謝勇為常務委員。
1990年12月,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會增選王德瑛為副書記,陳達之為常務委員。
監察部領導班子(1987—1993):
部長尉健行
副部長劉鳴九、徐青、何勇、馮梯雲、李至倫
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了由尉健行等108人組成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査委員會。
199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
尉健行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曹慶澤1993年至1998年任監察部部長
1992年10月19日,經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並經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批准,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領導成員為:
書記尉健行
副書記侯宗賓、陳作霖、曹慶澤、王德瑛、徐青
常務委員王光、劉麗英(女)、安啟元、李至倫、何勇、彭鋼(女)、傅傑
1995年1月,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鑒於安啟元同志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決定安啟元同志不再擔任中央紀委常務委員職務,補選祁培文同志為中央紀委常務委員。
監察部領導班子(1993—1998):
部長曹慶澤
副部長何勇、馮梯雲、李至倫、左連璧
1993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與監察部合署辦公,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兩個機關名稱,履行黨的紀律檢查和政府行政監察兩項職能。
1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了由尉健行等115人組成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中共十五大選舉產生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1997年9月19日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
尉健行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何勇1998年至2003年任監察部部長
1997年9月19日,經中共中央紀律檢査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並經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批准,中共中央紀律檢査委員會的領導成員為:
書記尉健行
副書記韓杼濱、曹慶澤、何勇、周子玉、夏贊忠、劉麗英(女)
常務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馬馼(女)、祁培文、李至倫、李登柱、趙洪祝、袁純清、彭鋼(女)、傅傑
2000年1月,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增選劉錫榮同志為中央紀委常務委員會委員、副書記,傅傑同志為中央紀委副書記,吳定富同志為中央紀委常務委員會委員。
2002年1月,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補選李至倫同志為中央紀委副書記,張惠新同志為中央紀委常務委員會委員、副書記。
監察部領導班子(1998—2003):
部長何勇
副部長李至倫、趙洪祝、陳昌智、干以勝、黃樹賢、李玉賦
200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了由吳官正等121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於2002年11月15日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
吳官正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何勇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委副書記
李至倫2003年至2007年任監察部部長
2002年11月15日,經中共中央紀律檢査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並經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批准,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領導成員為:
書記吳官正
副書記何勇、夏贊忠、李至倫、張樹田、劉錫榮、張惠新、劉峰岩
常務委員會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干以勝、馬馼(女)、馬志鵬、王振川、劉峰岩、劉家義、劉錫榮、李至倫、吳官正、吳毓萍(女)、何勇、沈德詠、張樹田、張惠新、趙洪祝、夏贊忠、黃樹賢、解厚銓
2004年1月,中央紀委第三次全會補選馬馼同志為中央紀委副書記,吳玉良同志為中央紀委常務委員會委員。
2007年1月,中央紀委第七次全會補選干以勝同志為中央紀委副書記。
監察部領導班子(2003—2007):
部長李至倫
副部長陳昌智、黃樹賢、李玉賦、屈萬祥
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了由賀國強等127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2007年10月22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
賀國強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何勇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委副書記
馬馼2007年至2013年任監察部部長
2007年10月22日,經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並經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批准,中共中央紀律檢査委員會的領導成員為:
書記賀國強
副書記何勇、張惠新、馬馼(女)、孫忠同、干以勝、張毅、黃樹賢、李玉賦
常務委員會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干以勝、馬馼(女)、王偉、令狐安、孫忠同、杜學芳(女)、李玉賦、吳玉良、吳毓萍(女)、邱學強、何勇、張軍、張毅、張紀南、張惠新、屈萬祥、賀國強、黃樹賢、蔡繼華
2011年1月,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增選吳玉良同志為中央紀委副書記。
2012年11月,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增選張軍同志為中央紀委副書記,陳文清同志為中央紀委常務委員會委員、副書記。
監察部領導班子(2007—2013):
部長馬馼(女)
副部長屈萬祥、王偉、姚增科、郝明金
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130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2012年11月15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
王岐山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趙洪祝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委副書記
黃樹賢2013年起任監察部部長
2012年11月15日,經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並經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批准,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領導成員為:
書記王岐山
副書記趙洪祝、黃樹賢、李玉賦、杜金才、吳玉良、張軍、陳文清、王偉
常務委員會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王偉、王岐山、劉濱、江必新、杜金才、李玉賦、吳玉良、邱學強、張軍、張紀南、陳文清、周福啟、趙洪祝、侯凱、俞貴麟、姚增科、黃樹賢、黃曉薇(女)、崔少鵬
2013年4月,中央批准王偉同志不再擔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常委職務。
2014年1月,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增選楊曉渡同志為中央紀委常務委員會委員、副書記。
監察部領導班子(2013—):
部長黃樹賢
副部長姚增科、郝明金、黃曉薇(女)、於春生
⑨ 為什麼 單位稱 委、局、辦、廳、署,各有什麼區別
單位稱委、局、辦、廳、署的區別如下:
1、區域名不同
區域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多都是國務院組成部門,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等。國務院組成部門中,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例外,區域名是「中國」,除了央行和審計署之外,組成部門的格級名都是「部」、「委」。
2、矢名格級名不同
國務院直屬機構的區域名大多都是「國家」,如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旅遊局、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唯有海關總署的區域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其也是唯一一個區域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直屬機構的格級名一般叫「局」、「總局」、「總署」。
3、規格級別不同
「部」、「總局」、「總署」一般都是正部級(審計署也是正部級),叫「局」只能是副部級。
(9)紀檢監察史擴展閱讀:
委、局、辦、廳、署的特徵為行使國家行政職權,管理國家事務;在組織體繫上實行領導從屬制;在決策體制上一般實行首長負責制;其行使職能通常是主動的、經常的和不間斷的。
行政機關僅指政府機關內部的綜合辦事機構,即辦公廳,是在行政首長直接領導下處理各種事務、輔助進行全面管理工作的機構。
行政機關是依法行使國家權力、執行國家行政職能的機關,其是一級政府機關的總稱,是國家政權組織中執行國家法律,從事機關內部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政府機關及其工作部門。
國務院組成部門眾多,即各部、委員會、人民銀行、審計署,其組成部門依法履行國務院基本的行政管理職能,可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各部門內部按業務分工設立職能機構,通常設置廳、司。廳是協助部門領導工作並綜合協調部內事務的機構。分管各項業務的機構稱司,也有極少數內設機構因業務具有相對獨立的對外職能或歷史原因而稱為局。
需要注意的是,組成部門的內設司(局)的數量多少根據需要確定,司局以下設立處。可以稱為「總局」的,一般為正部級機構,其它為副部級機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