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監察執行
向勞動監察大隊投訴得不到解決時,可以通過勞動仲裁來解決。
版勞動權仲裁是指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申請仲裁的勞動爭議居中公斷與裁決。
在我國,勞動仲裁是勞動爭議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必經程序。
按照《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提起勞動仲裁的一方應在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一年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除非當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當理由,否則超過法律規定的申請仲裁時效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因此要注意仲裁時效。
『貳』 勞動監察大隊對用人單位下達處罰決定書之日起三個月才能移交法院申請強制執行,這樣合理嗎有什麼規定
三個月之說,沒有法律規定。這只是法院對一個風險(或者說麻煩)的規避版問題。
正常程序,行政執權法程序,在下達完行政處罰或行政處理決定書之後,行政職能行使完畢。待15內不論被處理主體是否繳納罰款或執行處罰處理決定書,或者不論其是否提起行政訴訟,行政執法機關均可結案並移交法院強制執行,而且,行政訴訟期間,不影響法院對其的強制執行。但是,法院在具體的實務中,為了避免在強制執行後,因行政執法機關敗訴引發的一系列駁回等問題,所以,法院一般是要求各行政執法機關,等三個月以後,也就是被處理或處罰的主體徹底喪失了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權力以後,沒有了任何的後遺症了,才接受強制執行的案卷。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叄』 勞動保障監察處理過的欠薪案件,未執行怎麼辦
督促勞動監察處理,他們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的。
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關於對《關於請解決勞動監察決定強制執行問題的函》的答復
二、關於行政處理決定和行政處罰決定的執行問題。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害勞動者經濟權益的行為,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依照《勞動法》、《勞動監察規定》等規定作出有關用人單位履行清償財產義務內容的行政處理決定。用人單位實施了法律、法規、規章明示規定應給予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按照《勞動法》和《行政處罰法》對用人單位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對用人單位不服行政處理決定和行政處罰決定,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不起訴,又不履行的,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根據《行政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法辦[1998]69號文件有關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肆』 工資或者說勞動監察大隊是否有強制執行的
勞動監察大隊對拖欠工資有處罰權,但沒有強制執行權。
人民法院有強制執行權,但需要有生效的法律文書(仲裁裁決書和判決書)。
『伍』 勞動監察大隊已經做出判決了,單位不執行,還要個人申請仲裁嗎
一般而言,往勞動保障監察投訴的具體材料,每個省市以及地區都可能有少許專差別,你可以去所在地勞動保屬障監察機構查詢《勞動保障監察舉報投訴須知》,咨詢需要哪些具體材料。 下面給你例舉一個地方的,以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1、舉報(投訴人)應如實反映被舉報(投訴)單位的名稱、地址以及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事實。提供相關證據,如:①工作證、出入證、考勤表;②勞動合同;③押金收據;④工資單等。提供本人身份證件復印件。 2、來訪舉報用人單位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的,應按要求填寫《舉報登記表》。來訪投訴的,應當填寫《勞動保障監察投訴書》。書寫投訴文書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投訴,由勞動監察人員進行筆錄,並由投訴人簽字。對因同一事由引起的5人以上集體投訴的,應當推選代表1至5名,除填寫《勞動保障監察投訴書》外,還需填寫《勞動保障監察投訴(兩人以上)人員名單》。
『陸』 勞動保障監察民工資,怎樣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1、只有法院執行庭有強制執行的權力;仲裁裁決書或法院判決書生效後,可版以向法院執行庭申請強制執權行;
2、執行費,對方承擔(個別地區要求申請人先墊付執行費,執行後再返還給你);
3、可以查封對方的銀行賬號、車輛、廠房、應收賬款等資產。所以申請強制執行的時候,申請人需要盡可能多的提供對方的銀行賬號或其他財產的信息,以供法院執行人員去盡快執行;
4、需要申請人寫一份強制執行申請書(法院有樣本,到那抄寫一份即可)、提供身份證復印件、裁決書或判決書的復印件及對方的資產情況。
強制執行階段,執行法官會調查被執行人的財產情況,一般只會調查房產車輛和銀行賬戶,如果查不到財產,法官會通知申請人要求提供財產線索,申請人不提供的,法官會發中止強制執行的裁定書,之後申請人提供財產線索才會恢復強制執行。
申請人在執行階段,應當積極調查被執行人的財產線索,法官調查的范圍很有限,申請人調查發現的財產線索,告知執行法官,執行案件才能盡早結案。
『柒』 勞動監察大隊沒有強制執行的權利,欠薪者拒不支付該怎麼辦
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訴,判決後,如果對方還是拒絕支付工資,那就可以去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捌』 勞動監察部門有執行權力嗎
勞動監察部門不是執法機關,所以沒有執行權,更沒有強制執行權,但一般的企業也不願意與這些部門過不去,但實在沒辦法解決,你就只能走仲裁或法院起訴了。
『玖』 勞動監察案件限時辦結 含強制執行時間嗎
當然不包括!強制執行是法院的職責;
勞動監察大隊只要按規定在限時內申請強制執行的即可。
《勞動保障監察案件限時辦結制度》
一、限時辦結制度是指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以下統稱行政管理相對人)向本支隊咨詢、舉報投訴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等事項,支隊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標准,在承諾的時限內辦結或者予以答復的制度。
二、案件限時立案:對在各專項檢查、巡視檢查、年度審查中發現的違法案件及符合條件的投訴案件,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依法立案查處;對不符合立案條件或投訴事項不屬於本部門職責范圍的,應當在接到投訴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作出不予受理決定,並通知投訴人。
對於投訴的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其辦理時限從行政管理相對人補正材料的次日起計算。
三、案件調查檢查:對受理的違反勞動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的調查,自立案之日起60個工作日內完成(情況復雜的,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人批准,延長30個工作日);對特別緊急的事項,應當急事急辦,隨到隨辦。
四、案件處理: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對案件立案調查完成後,立案調查完成後,應在15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責令改正或者撤銷立案的決定。勞動保障監察責令改正通知書、行政處理(處罰)決定書等勞動保障監察文書應當直接交付當事人簽收,當事人不在場的,勞動保障監察員應當在7日內將文書以書面形式送達當事人。
五、辦理的事項依法需要經過聽證的,所需時間不計算在承諾辦結的時限內。支隊應當將上述程序所需時間告知行政管理相對人。
六、依法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用人單位在法定期限內既不申請行政復議、也未提起行政訴訟又拒不履行勞動保障監察行政處理、處罰決定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在法定的三個月期限內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相應行政處理、處罰決定。
七、結案歸檔:勞動保障監察機構應當在案件結案後3個工作日內將處理結果回復投訴人,並將案卷分類歸檔。
八、有下列情形之一且無正當理由超過承諾時限未能辦結的,屬超時辦結:
(一)對舉報投訴人的舉報投訴不予受理;
(二)不按規定給予舉報投訴人答復;
(三)超過承諾辦結時限才提出延期申請。
九、舉報投訴人因自身責任,不在被告知的時限內辦理相關手續,其投訴的事項應視為按期辦結。
十、 實施限時辦結制度,接受社會監督。行政管理相對人認為超時辦結的,有權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或者市監察機關效能投訴中心投訴。
『拾』 單位扣押金就是不給如何是好勞動監察大隊能強制執行嗎
用人單位無故剋扣其押金的,勞動者可以向當地的勞動監察部門進行投訴舉報,要求用人單位返還其被扣押的押金,勞動監察部門是沒有強制執行的權力的。
《勞動合同法》第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證件。
民法意義上的擔保是指債權人為確保債務得到清償,而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的物和權利上設定的,可以支配他人財產的一種權利的行為。本條所稱的擔保並不是民法意義上的擔保。而是用人單位以此為名義非法向勞動者收取風險抵押金、扣押勞動者身份證件的行為。
在實踐中,有些用人單位為防止勞動者在工作中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不賠償就不辭而別的情況,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在招用勞動者時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向勞動者收取風險抵押金的行為,是一種不合法的行為。勞動監察部門對這種情況進行了大量查處,執法力度較大,使大多數用人單位不敢再明目張膽地向勞動者收取抵押金,轉而採取了一些變相的方法或手段,達到向員工收取抵押金的目的。如收取服裝費、電腦費、住宿費、培訓費、集資款(股金)等,變相獲取風險抵押金。甚至有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勞動者求職心切,收取高額抵押金後逃之夭夭,造成新的社會不安定因素。此外,用人單位還通過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證件,如暫住證、資格證書和其他證明個人身份的證件等,以達到掌控勞動者的目的。因此本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證件。
勞動者有權拒絕用人單位以各種形式和名義向自己收取定金、保證金(物)或抵押金(物)。根據原勞動部1995年《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勞動者收取定金、保證金(物)或抵押金(物)。對違反規定的,由公安部門和勞動行政部門責令用人單位立即退還給勞動者本人。本法第八十三條也規定了向勞動者收取財物或者扣押勞動者證件的法律責任,即: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扣押勞動者身份證等證件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給予處罰。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按每一名勞動者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用人單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依照國務院《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第十七條及原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的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以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賠償經濟損失的數額,應由用人單位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從職工本人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金額一般不要超過本人月標准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如果能夠迅速改正錯誤,表現良好的,賠償金額可以酌情減少。
在勞動者中確實有少數違法亂紀分子利用工作條件的便利,損害用人單位的利益。同時由於他們流動性較大,不易於管理和索賠,導致個別用人單位只能通過收取風險抵押金、抵押物或扣押身份證等方式來避免損失,這樣做是不合法的。如果用人單位想要避免勞動者給單位造成損失,不承擔賠償責任就離職的風險,應當通過加強內部管理來解決,而不能簡單地採用收取抵押金(物)的錯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