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市場監督
㈠ 淺析中國保險監管模式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出現了經濟體制改革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勢,金融領域也開始建立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金融組織體系,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保險業也隨之恢復並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自1980年以來,短短二十幾年間,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保險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億多元人民幣增長到1999年的1384.2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35.8%,大大高於世界年均增長水平;保險公司的數量從一家發展到30家,並且形成了既有內資、又有外資,既有國有獨資、又有股份制、中外合資在內的多種形式並存的公司組織結構。在我國,保險業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保險市場已初具規模。
2004年,中國保險業在深化保險企業改革,探索保險經營方式上"跑步前進"。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革成果得到鞏固,國有保險公司的重組改制全面完成。同時,積極探索保險經營方式改革,著力解決束縛保險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性障礙。全國保費收入4318.1億元,同比增長11.3%。保險深度3.4%,保險密度332元。截至2004年底,保險公司總資產11853.6億元,比年初增加2730.7億元。
2005年,隨著我國保險業進一步對外開放、保險混業經營格局的逐步確立以及金融混業經營步伐的加快,我國保險經營主體進一步增多,保險中介機構快速增加,市場競爭水平不斷提高,呈現出多元化、多層面、多角度的競爭。2005年前9個月,全國保費收入2968億元,截至9月底,保險業銀行存款達3832億元,同比增長42.8%;各類投資合計3547億元,同比增長53.6%,保險的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提高。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到201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十大保險市場之一。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市場一直處於高速發展狀態,但是,無論是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保險業發展的水平相比,還是與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內在需要相比,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仍顯滯後,總體上仍處於高速發展過程中的起步階段,保險市場仍具備高速增長的社會經濟條件。
本報告從保險行業國際背景入手,先介紹了國際保險業的概況和中國的保險業,然後對我國保險市場進行了深入分析,隨後對我國保險業的主要區域市場進行了闡述。接著對人壽保險、財產保險、社會保險、再保險等進行了細致透徹的分析,並且還對我國主要保險公司及保險業的競爭格局進行了闡述,最後對保險業的發展前景做出了科學地預測,是你全盤把握保險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報告目錄
第一章保險定義及行業特性
1.1保險定義及相關要素
1.1.1保險定義
1.1.2保險的分類
1.1.3保險的職能
1.1.4保險的作用
1.2保險行業的投資特性
1.2.1成長性
1.2.2贏利性
1.2.3競爭性
1.2.4風險性
第二章國際保險業發展概述
2.1國際保險業及保險市場發展現狀
2.1.1全球保險業發展特徵及趨勢
2.1.2全球保險業加速結構性調整
2.1.3國際保險市場發展格局分析
2.1.4國際保險市場並構及發展模式淺析
2.1.5全球保險投資監管模式生變
2.2美國
2.2.1美國保險業在競爭中迅猛發展
2.2.2美國保險行業初現融資潮
2.2.3美國保險業資金運用情況分析
2.2.4淺析美國保險業產業政策特點
2.2.5美國保險行業監管制度及其借鑒
2.3日本
2.3.1日本保險業發展沿革
2.3.2日本保險業重組及未來展望
2.3.3日本保險行業加快進軍中國市場
2.3.4日本保險業漏賠拒賠現象嚴重
2.3.5日本保險行業發展新趨勢
2.4法國
2.4.1法國保險業發展概況
2.4.2法國出口信用保險體系及借鑒
2.4.3法國加強金融保險市場的保護
2.4.4法國大力改革醫療保險制度
2.4.5法國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做法及經驗
2.5其他國家
2.5.1俄羅斯保險市場發展綜述
2.5.2哈薩克保險市場發展歷程及規劃
2.5.3越南保險業發展迅猛
第三章中國保險業分析
3.1中國保險業發展現狀
3.1.1淺析中國保險發展特色
3.1.22005年6月末境內保險業資產情況
3.1.3我國保險行業上演人才戰
3.1.4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涉水保險行業
3.1.5我國保險行業償付能力及監管手段
3.2保險業影響因素分析
3.2.12004年加息帶給保險業的影響
3.2.2六大因素推動保險行業快速發展
3.2.3外資保險對我國保險行業影響分析
3.2.4解析我國財稅政策對保險業的影響
3.3保險業信息化分析
3.3.1保險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及趨勢
3.3.2信息技術創新支撐保險業穩步發展
3.3.3保險業信息化面臨的挑戰
3.4主要地區保險業發展現狀
3.4.1安徽保險行業異軍突起
3.4.2湖北保險業面臨新的發展契機
3.4.32004年前三季度山東保險業發展概況
3.4.4上海保險業競爭格局及發展趨勢
3.5保險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3.5.1中國保險行業的機遇與抉擇
3.5.2加入WTO保險行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3.5.3我國保險業面臨發展良機
3.5.4從保險開放看保險行業面臨的挑戰
3.6保險業發展建議及策略
3.6.1繁榮保險理論研究為保險業發展服務
3.6.2保險業需加強保險行業協會建設
3.6.3保險業需盡快建立客戶服務管理系統
3.6.4現階段我國保險業發展創新思路
第四章中國保險市場分析
4.1中國保險市場發展現狀
4.1.12004年我國保險市場發展回顧
4.1.22005年上半年保險市場發展分析
4.1.3我國保險市場主體發展及構成分析
4.1.4淺析保險市場運行的非正式制度環境
4.1.5我國農村保險市場承待開拓
4.2保險中介市場現狀分析
4.2.12004年我國保險中介市場發展回顧
4.2.22005年第三季度保險中介市場概況
4.2.3保險專業中介市場發展狀況及措施
4.2.4外資闖入我國保險中介市場
4.2.5我國保險中介市場發展前瞻
4.3保險市場承待解決的問題
4.3.1我國保險市場違規現象有待處理
4.3.2淺析我國保險行業市場弊端
4.3.3我國保險市場監管的難點及措施
4.3.4保險市場挖牆腳現象嚴重
4.4保險市場供需現狀分析
4.4.1我國保險市場需求狀況分析
4.4.2我國保險市場供給狀況分析
4.4.3完善保險市場供需不均衡問題的對策
4.5保險市場發展建議與對策
4.5.1加強保險市場建設的思考建議
4.5.2保險業要提高市場開放的深度和廣度
4.5.3保險產品與證券市場對接策略分析
第五章主要地區保險市場分析
5.1北京
5.1.12004年北京保險市場呈現五大特徵
5.1.22005年北京保險市場發展概況
5.1.3北京保險市場業務結構逐漸優化
5.1.4北京農村保險市場承須完善
5.2上海
5.2.1上海保險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5.2.2上海合資保險市場份額悄然增長
5.2.3上海保險市場結構發展均衡
5.2.42005年上海保險市場發展概況
5.3深圳
5.3.12005年前三季度深圳保險市場運行狀況
5.3.22005年深圳市保費收入突破百億
5.3.3深圳保險市場體系逐漸完善
5.3.4深圳保險中介市場發展潛力大
5.4江蘇
5.4.12004年江蘇省全面開放保險市場
5.4.22005年上半年江蘇保險市場呈六大特點
5.4.3江蘇省養老保險實施重大舉措
5.4.4江蘇保險市場競爭日益加劇
5.5山東
5.5.1山東保險市場發展布局日漸合理
5.5.2山東省保險市場新軍攢動
5.5.3山東保險中介波動凸顯市場隱患
5.5.4山東省全面整頓車站保險市場
5.5.5「十一五」山東重點圈定六大保險業務
第六章人壽保險
6.1人壽保險定義及相關要素
6.1.1人壽保險的定義與分類
6.1.2人壽保險的特徵
6.1.3人壽保險的用途
6.1.4人壽保險的起源及意義
6.2人壽保險業及壽險市場現狀分析
6.2.1人壽保險業發展現況及前瞻
6.2.2我國人壽保險市場發展現狀及建議
6.2.3中國人壽保險市場利好因素分析
6.2.4開拓農村壽險市場面臨的困境
6.2.5我國壽險市場營銷環境解析
6.3主要地區壽險市場發展現狀
6.3.1遼寧壽險市場競爭環境及發展措施
6.3.22005年上半年上海壽險市場強勁反彈
6.3.32005年上半年深圳壽險市場運行情況
第七章財產保險
7.1財產保險相關特性
7.1.1財產保險的概念與業務體系
7.1.2財產保險的特徵
7.1.3財產保險的賠償責任和賠償原則
7.1.4財產保險的可保利益
7.2我國財產保險業發展現狀
7.2.1我國財產保險業發展概述
7.2.2我國財產保險業發展特點
7.2.3「十五」期間財產保險業發展成就綜述
7.2.4財產保險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7.3家庭財產保險現狀分析
7.3.1家庭財產保險發展簡史
7.3.2家庭財產保險的種類
7.3.3家庭財產保險發展現況及措施
7.3.4家庭財產保險投保狀況及對策
7.3.5新型家庭財產保險凸顯五大亮點
7.4財產保險業營銷發展思路
7.4.1淺析財產保險市場營銷機制的創新
7.4.2解析財產保險整合營銷發展思路
7.4.3財產保險個人營銷推進策略分析
7.5財產保險業發展策略分析
7.5.1開放進程中財險價格競爭策略分析
7.5.2新生財產保險企業發展戰略探析
7.5.3淺析我國財產保險服務對象的拓展
第八章社會保險
8.1社會保險概念及相關要素
8.1.1社會保險的概念及特點
8.1.2社會保險分類
8.1.3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區別
8.1.4社會保險的基本功能
8.2社會保險發展現狀分析
8.2.1國內外農村社會保險發展比較分析
8.2.2社會保險模式選擇分析
8.2.3我國現階段社會保險發展特點
8.2.4淺析社會保險改革中的三大財政問題
8.2.5解析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兩條線管理
8.3社會保險制度及法制建設狀況
8.3.1淺析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
8.3.2我國社會保險立法的初步探究
8.3.3社會保險的法制建設問題剖析
第九章醫療保險
9.1透視國際醫療保險發展模式
9.1.1國家(政府)醫療保險型的英國模式
9.1.2社會醫療保險型的德國、日本模式
9.1.3私營性(商業型)醫療保險的美國模式
9.1.4儲蓄醫療保險型的新加坡模式
9.2我國醫療保險發展現狀
9.2.1醫療保險及商業醫療保險發展概況
9.2.2新醫療保險制度仍存隱憂
9.2.3我國開展農民醫療保險勢在必行
9.2.4我國醫保制度改革的難點及策略
9.3醫療保險發展趨勢及建議
9.3.1我國醫療保險發展趨勢分析
9.3.22006年終身醫療險成市場新熱點
9.3.3發展我國醫保監管模式的建議
第十章再保險
10.1再保險定義及發展歷程
10.1.1再保險的定義
10.1.2再保險的種類
10.1.3再保險發展歷程
10.2再保險業現狀分析及發展建議
10.2.1再保險業進入全面競爭時代
10.2.2我國再保險業面臨發展良機
10.2.3中國再保險業的發展建議
10.2.4完善我國再保險業監管體系的措施
10.3再保險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10.3.1國際再保險市場發展概述
10.3.2中國再保險市場發展概況
10.3.3我國再保險市場目標模式分析
10.3.4再保險市場出台新規控制風險
10.3.5中國入世後再保險市場供需分析
10.3.6淺析再保險市場發展與風險管理
第十一章農業保險
11.1農業保險相關特性
11.1.1農業保險的定義
11.1.2農業保險的作用
11.1.3淺析農業保險業務的商業屬性
11.2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11.2.12005年我國農業保險扭轉虧損局面
11.2.2我國農業保險承待解決的問題
11.2.3中國農業保險改革分析
11.3農業保險制度現狀分析
11.3.1我國承待建立適應國情的農保制度
11.3.2淺析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模式的建立
11.3.3我國農險制度建設的目標取向
11.4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
11.4.1我國農業保險面臨的矛盾及對策
11.4.2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及糾正策略
11.4.3我國農業保險創新須以農為本
11.4.4建立和健全我國農業保險的措施
第十二章保險業銷售分析
12.1我國保險消費現狀
12.1.1我國城市居民保險消費狀況
12.1.2我國農村消費情況分析
12.1.3我國保險消費進入套餐時代
12.2保險消費者分析
12.2.1保險消費特點剖析
12.2.2消費者保險需求分析
12.2.3消費者消費心理分析
12.2.4保險消費心理的影響因素分析
12.3保險銷售渠道分析
12.3.1國際保險銷售渠道一體化及其借鑒
12.3.2我國保險銷售渠道日益拓寬
12.3.3直銷為保險銷售開辟新渠道
12.3.4銀行和郵政代理渠道分析
12.3.5保險超市仍需跨越四道坎
12.4保險銷售策略分析
12.4.1保險銷售需增大宣傳力度
12.4.2保險公司需增加自身美譽度
12.4.3保險業需採取多渠道營銷
第十三章保險業資金運營分析
13.1保險業資金運用現況
13.1.1國際保險資金運作模式分析
13.1.2全球保險資金運用比較分析
13.1.32004年保險資金運用簡況
13.1.42005年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狀況
13.1.5保險資金運用國際化戰略起航
13.2保險資金入市分析
13.2.1我國保險資金入市現況分析
13.2.2保險資金入市需求剖析
13.2.3淺析保險資金直接入市的規模與途徑
13.2.4探析保險資金直接入市的市場影響
13.3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分析
13.3.1保險資金投資渠道日益拓寬
13.3.2保險外匯資金境外運用渠道擴寬
13.3.3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拓寬及風險管理
13.4保險資金有效管理的建議
13.4.1保險公司應對資金運用風險策略
13.4.2保險資金運用定位精細管理分析
13.4.3合理構建保險資金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13.4.4淺析保險資金高效運作機制的建立
13.4.5保險業需強化保險資金管理
第十四章中國保險業營銷分析
14.1我國保險營銷概述
14.1.1我國保險營銷觀念分析
14.1.2保險商品營銷的內涵
14.1.3保險商品營銷的特點
14.2保險業營銷模式分析
14.2.1我國保險業營銷模式面臨變革
14.2.2保險代理人營銷模式期待變革
14.2.3非壽險營銷模式的內涵及構建分析
14.2.4我國保險營銷模式多元化勢在必行
14.2.5探析壽險公司營銷模式的變革
14.3我國保險業營銷現狀
14.3.1我國保險業營銷管理承需規范化
14.3.2我國保險營銷渠道之戰方興未艾
14.3.3我國保險經代營銷存在盲點
14.3.4淺析我國保險營銷的理念誤區
14.3.5中國承待完善保險營銷制度
14.4保險業網路營銷
14.4.1保險網路銷售時代來臨
14.4.2傳統營銷和網路營銷的比較及整合分析
14.4.3保險網路營銷突破需注意的問題
14.4.4網路保險營銷策略剖析
14.5保險業營銷策略分析
14.5.1淺析歐美銀行保險營銷策略
14.5.2保險市場轉型過程中營銷策略探究
14.5.3財產保險個人營銷推進策略分析
第十五章主要保險公司分析
15.1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15.1.1公司簡介
15.1.22005年上半年中國人壽收益狀況
15.1.3中國人壽收購大眾保險進軍財險領域
15.2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15.2.1公司簡介
15.2.22004年平安保險盈利狀況
15.2.32005年上半年平安保險經營狀況
15.2.4平安保險全力打造年金業務
15.2.5平安保險實施洋人才戰略
15.3中國太平洋保險股份公司
15.3.1公司概況
15.3.2太保集團啟動新財務系統
15.3.3太平洋保險欲意發行次級債
15.3.42006年太平洋保險欲整體上市
15.4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15.4.1公司概況
15.4.2太平人壽獨吞跨國公司年金業務
15.4.3太平人壽創擴大醫療保險范圍
15.4.4太平人壽承保我國個人壽險第一大單
第十六章中國保險業競爭分析
16.1保險市場競爭格局特點及演變趨勢
16.1.1保險市場總體競爭格局分析
16.1.2保險市場產品競爭格局分析
16.1.3中外資保險公司競爭格局分析
16.1.4保險市場地域競爭分析
16.1.5保險業競爭格局的發展趨勢
16.2保險業競爭形勢分析
16.2.1保險業人才競爭走向高端化
16.2.2保險市場即將出現價格競爭
16.2.3團險業務競爭趨向白熱化
16.2.4保險行業進入理賠競爭時代
16.3提升保險業競爭力的建議及策略
16.3.1淺析保險公司市場競爭優勢的構建
16.3.2品牌戰略提升保險業競爭優勢
16.3.3保險企業市場競爭方略探析
16.3.4提高保險行業競爭力的途徑
第十七章保險業產業政策環境分析
17.1保險業政策支持體系分析
17.1.1保險業政策支持體系理論分析
17.1.2保險業政策支持體系發展分析
17.1.3保險業政策支持體系需進一步完善
17.2保險業法律環境分析
17.2.1保險市場法律失范狀況分析
17.2.2我國社會保險立法現狀及發展趨勢
17.2.3淺析加強保險業監管的法律對策
17.3保險業政策措施及政策取向
17.3.1加入世貿後保險行業競爭的政策措施
17.3.2淺析建立保險市場退出機制的必要性
17.3.3保險稅收政策制度創新探究
17.3.4我國保險行業發展的政策取向
第十八章保險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8.1國際保險業發展趨勢分析
18.1.1保險服務貿易擴張趨勢及動因剖析
18.1.2全球保險資產管理呈現六大趨勢
18.1.3全球保險創新趨勢分析
18.1.4全球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趨勢
18.2我國保險業發展趨勢分析
18.2.1淺析保險綜合經營的發展趨勢
18.2.2透視保險產品未來發展方向
18.2.3未來幾年我國保險市場發展趨勢分析
18.2.4我國保險市場險種細分趨勢漸顯
18.32006年保險行業發展預測
18.3.12006年補充醫療保險呈現新變化
18.3.22006年保險資金運作情況預測
18.3.32006年北京保險業發展五步走
18.4保險市場發展前景展望及預測
18.4.1健康保險市場前景廣闊
18.4.2網上保險市場前景看好
18.4.3我國保險市場發展規模預測
18.4.42010年我國將成世界十大保險基地之一
㈡ 淺談如何實現工商監管與服務統一
監管與服務是工商部門行使職能的兩個方面。加強監管的核心內容是依法行政,工商部門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的服務;嚴格監管,
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樣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監管與服務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相互依存,辯證統一,既不能背離監管談服務,也不能脫離服務談監管。因此,要消除「兩大誤區」:一是「重監管、輕服務」誤區。「輕服務」將使工商部門背離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背離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背離本職工作的要求,這樣會造成工商部門與當地政府、當地群眾的對立;二是「強服務、輕監管」誤區。「輕監管」是一種失職,使市場准入陷入混淆的境地,最終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兩大誤區都源於思想認識的片面性、絕對性,都是主觀地把監管與服務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是危險有害的,是不負責任的一種行為,只有把監管與服務結合起來、統一起來,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才能推動當地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二、實現監管與服務相統一,要在加強監管中強化服務
監管和服務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嚴監管的過程也是服務的過程。因此,要嚴把市場准入關,通過加強監管來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和消費環境,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加強監管要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創新。新形勢下,工商部門如何去完成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的任務,需要我們在工作實踐中積極探索,用發展的眼光去做好這方面的工作。當前要積極探索推行行政指導制度、工商職能進社區進農村進商場制度、市場巡查制度、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制度、市場主體信用管理制度等,逐步建立完善長效管理機制。二是堅持原則。整體工作要創新,要有新的突破,新的工作思路,但具體工作要堅持原則,堅持依法辦事,切實防止隨意突破法律法規的規定,放鬆或削弱監管,損害法律的嚴肅性。從當前的社會環境和執法實踐來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等現象時有發生,安微阜陽奶粉事件就是一個典型事件,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尤為重要。三是堅持嚴格執法。在工商部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強工商幹部「法律意識」增強「執法為民、依法行政」意識,提高執法水平。要完善執法制度,強化執法監督,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嚴格執法。並廣泛宣傳「工商法律法規,使廣大人民群眾提高法律意識,要大力查處無照經營、制假售假、虛假廣告、商標侵權、合同欺詐、商業賄賂、限制競爭、傳銷和變相傳銷等經濟違法行為,特別是無照經營行為,嚴重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損害公平競爭,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甚至危害人身安全與健康,嚴重影響社會安定,有的已成為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黑窩點或重大安全事故的隱患,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是我們執法的重點。特別要加大高危行業的監管,實現監管與服務相統一,要在強化服務中加強監管
三、實現監管與服務相統一,用優質服務促監管
今年,工商部門奏響了」你發展,我服務,有事找工商」的號角。為此,當前重點要抓好「四項服務」:一是服務企業。開辟「綠色服務」通道,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進一步降低企業准入門檻;注冊部門和工商所要為企業提供「五辦四通」開展預約服務、即時服務、延時服務、現場服務、法律服務和政策指導,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暢通「聯系企業」幫扶渠道,對重點服務企業實行聯絡員制度,聯絡員要主動走訪了解企業需求、加強聯系、傾聽呼聲、提供服務,及時掌握企業經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適時提出建議或行政指導意見,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和服務,服務企業發展。二是服務商標品牌。重點扶持、指導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的產品與服務,實現「注冊一個商標,帶動一個產業,搞活一方經濟」的目標。鼓勵、引導涉農企業、農民群眾及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注冊和使用農產品商標、地理標志和集體商標,引導農民運用商標整合特色優勢農產品資源,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三是服務「三農」。
把紅盾護農、經紀活農、合同幫農、商標富農、權益保農、政策惠農和市場助農等工作做細做實,搭好經紀橋、鋪好訂單路、打好商標牌、織好維權網,全力服務新農村建設。積極鼓勵、引導和扶持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殘疾人創辦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擴大就業和再就業。
㈢ 淺談新形勢下如何提升市場日常監管能力
(一)狠抓制度建設,強化內控管理。
(二)實施精準管理,提高監管實效。
(三)狠抓證件管理,強化零售戶自律意識。
(四)加大市場「假、私、非」卷煙的打擊力度。
(五)以分類監管為重點,提高市場監管效果。
(六)健全和完善專賣量化考核體系。
㈣ 淺談精細化市場監管工作如何開展求解答
當前精細化市場監管工作情況
搭建科學的卷煙市場監管體系框架。實現市場監管精細化是一項系統、科學、龐大的工程。在建立精細化的市場監管體系中,應確立如工作流程、職責、制度等為主要框架的主體結構,確定體系的分支結構,然後再進行細分。建立市場監管體系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對市場的有效監管,因此在體系建立過程中,應以此為檢驗的標准,不斷校正和完善體系框架,使所建立的市場監管體系的框架科學合理,具有操作性、指導性和規范性,實現以依法行政、規范執法為中心,以組織體系、監管體系、考評體系等為主線,以工作流程、職責和制度等為板塊,對市場進行有效監管。
創建新型的卷煙市場監管系統。市場監管系統是卷煙市場監督管理體系的核心,也是整個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的重點。目前,很多單位已建立起了以工作流程、工作職責、工作考評等為主要內容,以專賣監管、自律監管、社會監管、聯合監管為重點的卷煙市場監管體系,並制定細化了轄區市場監管模式,使市場監管效能得到了充分發揮。所以,監管系統的建立,需要調動各方力量,積極構建聯合監管格局。同時,突出專賣稽查人員日常市場監管主體作用,動態管理零售客戶。此外,通過創建專賣服務大廳,搭建宣傳、服務、政務、監督和信息五大工作平台,在提升專賣服務水平的過程中發揮專賣服務監管作用,擴大市場監管范圍。
建立公正的督察考評體系。在考評工作中,科學合理地設置任務指標、職責履行、素質表現等考核項目,分設案件查處、市場監管、專賣服務、學習紀律、廉潔自律等子項目,明確檢查依據和考評標准,逐月實施動態考評。考評結果不僅要與績效掛鉤,還要作為評選月度工作明星、員工動態管理、資格晉升的依據。積極理順企業與卷煙零售客戶、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渠道,規范執法服務行為,落實專賣人員市場監管責任。
實現精細化市場監管模式的重要途徑
認真研究市場監管新動向、新問題,切實加強重點區域、重點對象、重點環節的有效監管,夯實卷煙市場管理基礎,創新發展以市場監管評價體系、動態監管體系、管理服務機制和專賣考核機制為主要內容的卷煙市場監管新模式。
突出信息分類應用,把握市場關鍵要素。通過信息化體系建設,實現目標與過程的雙重控制,將信息收集與應用作為市場監管過程跟蹤的關鍵措施,提高市場監管效能。
分類收集信息。做好專賣管理信息反饋與使用,以系統信息、內部信息、外部信息等標准對信息進行分類。一是在日常市場監督過程中,摸清管理對象的基本情況,對社區化管理信息、零售客戶基礎信息、社會信息、「12313」電話舉報信息、相關單位反饋信息進行全面收集,對日常工作信息、案件查處信息、上級部門移交信息、有關單位移送信息進行整理匯總。同時,分區域、分對象進行涉煙情報信息、線索收集,全面掌握市場監管及市場管理疑難問題,准確把握市場反映和市場動態。二是以信息系統建設為載體,突出對品牌信息、銷售信息、庫存信息等的收集整理,及時查詢零售客戶購銷存情況,定期篩選出銷售異常且波動較大零售客戶進行重點監管,進一步健全專賣管理信息網路,加大卷煙市場信息管理,有效整合市場信息資源。
量化信息指標。通過建立以零售終端信息系統為載體,以社區組織和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為主體的信息監督網路,進一步規范信息收集數量與質量,做好信息的量化和有效銜接,實現對社區煙草市場的有效監控。一是做好信息收集傳遞,及時掌握片區卷煙市場最新動態,將出現的異常信息進行分類匯總後及時向上級部門匯報。二是社區煙草專賣管理人員和監督人員加強與相關單位的溝通協作,解決市場監管中的實際問題。三是定期組織專項行動,深入車站、貨運站、托運部等重點區域和重點市場,在收集信息的同時,公示舉報電話,明確獎勵標准,建立群防群治的信息收集機制。四是結合自身實際,完善線索共享制度,有針對性地培養一定數量的信息聯絡員,加強案件線索通報。
合理運用信息。運用甄別出的有效信息,加強協調配合、注重信息共享,為打假破網和市場監管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實現市場監管動態化、打假打私縱深化、市場稽查社區化、綜合評價標准化的「數字化」專賣管理模式。一是建立通報制度,針對分類匯總完成的信息,制定工作計劃,明確解決措施、解決時限,對「三員」在工作中發現的信息及時通報、及時溝通、及時處理、及時反饋。二是建立與系統內其他單位間案件信息的交流反饋機制,做到涉煙違法活動的信息共享,及時交流案件線索,提高對轄區市場的控制率。三是將市場中收集到的異常信息以及案件查處、日常工作等信息錄入到零售終端信息系統中,在對收集信息進行綜合歸納、整理分析相關市場信息的基礎上,及時向上級負責人提報卷煙市場集中檢查需求,第一時間掌握卷煙市場涉煙信息。
完善監管機制運行,強化市場綜合分析。從市場監管過程、信息、效率、頻次和頻率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場監管比對體系,建立市場監管信息平台、健全信息情報拓展機制、健全靈活多變的市場監管機制。利用零售終端信息系統、內部綜合監管系統、新商盟網上訂貨系統,橫向以客戶商圈、類型、訂單等為基準,縱向以上期數據、同期數據為比對,綜合分析,科學篩選監管重點,突出信息數據的分析和應用。同時,健全聯合監管機制、健全內部專銷協同監管機制和打擊各種違法活動應對機制,確保各項監管工作規范、高效運轉。此外,全面統一市場監管資料收集標准,突出痕跡化管理。以專賣管理人員工作資料為收集整理裝訂單元,做到從市場管理需求到計劃、從計劃到執行、從執行到總結,實現標准化操作、全程化管理。
健全市場監管體系,加強市場清理整頓。一是健全市場評估體系,加強對市場規范情況調查評估,准確掌握市場凈化的真實狀況,查找和解決存在的主要問題。二是鞏固專賣服務管理體系,與零售客戶構建「正面引導、雙向管理、雙方共贏」的管理模式,推動專賣工作從傳統管理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三是突出日常監管重點、優化市場檢查方式、強化市場後續監管。全面推行差異化監管,將日常管理、專項整頓、重點督察三者有機結合,建立健全違法持證戶的教育懲處機制,以經濟手段加強懲罰教育力度。四是進一步完善社區化管理,提高轄區市場凈化率和零售客戶守法經營能力,做到從源頭上防範違法經營,規范轄區卷煙市場秩序,形成煙草市場的綜合治理。
強化專賣考核力度,提升隊伍綜合素質。完善專賣管理四層考核評價體系,結合崗位職責及工作特點,以專管員自評、互評,主管部門測評、上級部門考評為抓手,確定考核內容、設置考核指標,改進考核方法,充分調動專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改變以往僅從監管效果出發進行考核的靜態監管機制,推動以卷煙市場監管本身為主體,以卷煙市場監管過程為軸心的全方位動態監管方式,全面推進卷煙市場動態監管體系建設,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主動推進專賣管理模式的優化升級。
(甘肅定西市局)
㈤ 論文寫作材料淺談政府如何加強工程建設安全監督管理
一、概述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工程建設規模逐年擴大,工程項目的內外環境和技術復雜程度也遠遠超過了以往。盡管出現了一大批代表了當今國內外技術發展的領先水平工程,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安全問題。2010年上半年,全國共發生房屋建築及市政工程生產安全事故(以下簡稱「建築生產安全事故」)214起、死亡276人。而從2011年初到11月底,廣東省發生了20起建築施工安全事故,累計造成37人死亡(統計日期截至11月22日)。從以上數據可看出,盡管歷年安全事故有所減少,但是施工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在這種情況下,針對政府應如何有效地實施安全監督管理以減少事故發生的問題,是值得每一位在安全監管一線人員正視和思考的。
二、原因分析
要想遏制建築安全事故的發生,我們從建設參與各方的行為去查找根源。筆者通過自身的工作實踐和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建設單位罔顧國家法律法規,嚴重違反基本建設程序
部分建設單位在建設過程中,為趕工期以贏取經濟效益,在未領取施工許可證前擅自開工,擅自組織不具備相關資質的施工隊伍進場施工,有的甚至出現「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等「三邊」工程;給政府對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的監管工作增加了難度。少數建設單位工作人員對工程安全生產不夠重視,認為安全生產是施工企業的事,故未能及時督促其它參建單位及時消除安全隱患;部分建設單位為降低工程造價,不按規定支付安全生產措施經費,造成施工單位在安全防護投入方面經費保障上的困難,對安全生產影響很大。
(二)建築市場原因
由於建築市場供求關系嚴重失衡,生產能力明顯過剩,過度的競爭必然導致不良競爭甚至惡性競爭,部分施工、監理單位相互壓級壓價,工程項目存在不合理低價中標,圍標串標、資質掛靠、違法分包或轉包等現象仍然比較普遍。導致在施工過程中,安全生產責任制無法落實到人,給政府監管造成一定的困難。
(三)施工企業和建設項目安全生產意識薄弱
建築施工生產安全狀態特點:流動性大,露天作業多,勞動強度大,施工環境復雜和動態變化。如果安全生產管理不到位、技術措施不力,隨時將發生事故。企業及項目管理人員對安全生產責任及安全生產事故的危險性沒有深刻認識,項目沒發生事故前總抱僥幸心理,無切膚之痛。多數工程專項施工方案可操作性不強,未能有效指導施工,超過一定規模的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不實施嚴格的專項施工方案論證或執行過程中流於形式,未組織應急預案的演練,一旦出現險情無法按預案展開排險。多數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工作不扎實,特別是一些跨區域施工企業,對外埠工程項目部管理鬆弛,普遍存在以包代管現象。部分企業不按規定設置安全生產機構和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據不完全統計:建築行業從業人員80%以上為農民工,而企業安全教育和施工技能培訓不能滿足需要,造成作業人員安全意識較差。絕大多數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往往會千方百計降低安全生產成本,減少安全生產防護方面的投入,甚至冒著傷亡事故和職業危害的風險強行生產。就2011年上半年廣東省建設安全事故原因調查分析結果顯示: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中最多的是高處墜落,其次是坍塌和物體打擊,而這些事故究其根源主要不是客觀意外或者技術問題,而在於各方參與主體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差。
(四)工程監理形同虛設
部分監理人員素質差,不熟悉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及規范標准,查不出施工現場存在生產安全隱患;對建設、施工單位的違法行為制止不力,對現場發現的生產安全隱患不能及時有效地督促施工單位消除,督促整改不到位,對專項施工方案的實施監督不嚴格,是造成監理不規范的最主要原因,使得工程監理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虛設。此外在監理過程中,除卻監理單位不認真履行監理職責、安全意識淡薄的原因外,利益鏈條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五)政府監管未全面落實
工程建設安全監督站受當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委託對建設工程進行安全監督,是權力部門授權具體負責工程安全監督的,隨著社會經濟高速增長,大規模建設的出現,政府體制下專業技術管理人員不足,加之執法人員中部分來自部門崗位調動,可能導致執法人無相應的專業背景,導致專業素質不夠,存在非專業人員負責監督現象,且由於安全監督站屬於事業單位或參公單位,屬於事實「鐵飯碗」制度,執法人員缺乏努力提高業務水平的動力,業務水平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執法時水平不高,從而嚴重影響監督執法效果。甚至有個別監督人員受利益驅動嚴重,把受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委託執法職權作為謀利手段,借權斂錢,而政府監督檢查缺乏有效的全過程的再監管也是造成監管不力的一個原因。
綜合上述原因分析:參與建設各責任主體單位不認真履行安全生產職責,是導致建築施工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以廣東省2011年上半年建築施工生產安全責任事故統計表明:共計發生安全事故15起,其中責任事故12起,占事故的80%,而這還是在與去年同期相比責任事故數下降了29.4%的基礎上,統計結果表明,安全責任事故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
三、遏制施工安全事故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並切實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
要用安全生產責任制的形式明確各部門和各類人員對安全生產工作應負的責任,強化企業主要負責人的安全生產職責。完善考核機制,認真落實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及班組長、每一個員工安全生產崗位責任,定期檢查責任制的執行情況,保證安全責任目標實現。
(二)加強對施工企業和監理單位市場行為監管
建築施工中許多生產安全事故與市場行為不規范有關。政府安全主管部門應堅決制止和打擊出賣出借資質、資格,轉包和違法分包行為。要控制承包商中標後項目經理的變更行為,不允許一經中標就馬上變更項目經理,不能允許所謂的項目負責人或執行項目經理主持項目的施工,項目部各崗位人員必須執相應資格證上崗。對監理企業不允許不符合法定條件和資格的人員實施工程監理,要加強對施工技術負責人資格的管理和技術行為的監管。在監管過程中堅決制止沒有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案未履行審批程序就實施的做法。我們要堅決按《建築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件》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查處違法建設行為,對違規的企業和人員,應嚴肅處理,通過做好建築市場的清除工作,凈化建築市場環境。不斷完善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強化「市場」與「現場」聯動,將工程質量安全現場監管與招投標、施工許可、資質資格管理結合起來,將市場行為不規范和不符合質量安全生產基本條件的企業清出市場。同時,進一步完善質量安全誠信評價體系,強化不良行為記錄管理,健全誠信獎懲機制,通過公告、公示進行信用懲戒和社會監督,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對工程安全行為的約束作用。
(三)充分利用監理的監督力量
充分利用監理企業的見證和旁站力量,在監督力量有限的情況下,監督站重點抓好各監理公司專業配套、技術力量的投入、對施工專項方案審查意見以及有效性和合法性,對危險源以及關鍵部位有無旁站監理方案和旁站記錄等的監督檢查。嚴格按行業和地區有關文件的精神,要求監理公司落實質量、安全監理情況每月一報、安全專項監理情況每周一報、突發事件隨機報告、重要事項及時上報制度,並按要求將監理單位工作上報的檢查情況上報主管部門。
(四)實施差異化監管
所謂差異化安全監管,就是根據工程監管主體的差異以及工程安全監管任務的不同,按照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監管力度對工程項目進行分類監管。差異化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先進理念之一。這種「面向對象」的管理模式是現代化科學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在多元思維基礎上的精緻管理,是對各項管理工作「劃一」的無差別化做法的「反動」。政府監管部門在加強日常巡查和督查的基礎上,根據建築施工安全生產特點和施工、監理企業以往的安全生產情況,確定需要重點抓好監管的企業、工程和各類重大危險源,對這些企業加強安全生產責任主體的監管,實行不定期對企業主要負責人及項目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責任的履職情況進行檢查,對這些工程加大檢查力度,實行安全監督檢查次數做到至少每月一次,並對檢查出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處罰的管理,以點帶面,促使企業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確保建築施工平穩、有序。同時讓那些能嚴格執行安全管理規章制度的施工單位以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約束能力的工程建設單位,在其良好業績和信譽的約束下自我促進、自我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從而實現工程監管資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為工程建設服務。
(五)工程建設動態管理
建設工程動態管理是各地區為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加強對建築工程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促進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而制訂的實施細則。以《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建築工程安全生產動態管理辦法》為例,工程建設的動態管理的核心內容是對企業和個人實行量化扣分,動態督促工程建設各方主體落實安全責任、落實安全生產投入、落實安全生產監管制度,並建立一個全省性的信息化平台,建立起全省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施工安全監督機構、施工企業和監理企業資料庫,建立起項目經理、安全員、總監理工程師、專業監理工程師等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確中心資料庫,達到全省建築工程的安全生產管理的實時、量化、聯動、閉合、信息化管理、有效地減少、杜絕建築施工安全事故的發生,實現了安全管理由過去「被動型」向「主動型」的轉變。實踐證明,採用動態管理是加強建築工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行之有效、治本治策的好辦法。筆者認為,在實施動態管理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我們的執行和考核標准,並且做到定期檢查,定期復核,信息及時更新,以期達到最佳管理效果。
(六)職能部門能力、業務水平和執法的再監督
由於職能執法部門存在人員配備不足、專業不對口、行政執法人員素質低和能力不足等問題。可採取對現有崗位人員定期上崗考試,篩選所需要的人才,不足的可以到社會招聘一些有實踐經驗的人才,保障執法的業務素質;同時需要對執法人員執法過程的再監督,可以採取各科室定期或不定期互相換崗位相互監督,主管部門不定期核查等手段,以減少監督的隨意性。
㈥ 以淺談建議 法規對建築市場的規范作用的論文 急求
建築法規對建築市場的規范作用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建築和法律的關系、我國建築業的一些混亂現象以及通過
出台《建築法》對於這些現象的約束作用體現建築法規對建築市場的規范作用,並
於結尾處提出想法:發揮建築法規的作用重在執行。
關鍵詞:建築法規法律手段制度
在現代社會里,法律在建築市場中起著不可估量的監督
和規范作用,協調整個建築市場的有效運轉,促進建築行業的
健康發展。法律法規是一個國家市場准入的門檻,也是政府進
行行業管理的重要手段。
但一直以來,由於市場的不規范和缺乏明確的法律制
度,建築領域里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嚴重危機,我國建築
市場混亂現象嚴重:
(一)轉包及承包不合法。在中國,很多時候都講究「社
會關系」,加上建築市場呈現「僧多粥少」的現狀,建設方往往
在招投標過程中亂用發標權,利用對施工單位壓級壓價,提出
墊資施工等不合理要求;其次,建設方在承發包過程中往往會收
取「介紹費」、「中介費」,違法分包「管理費」,大量工程款被
揣到個人腰包里,不僅使得整個建築市場變得混亂而無序,而
且使得工程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造成重大的事故隱患。
(二)工程款拖欠現象十分嚴重。施工企業在建成一座座高
樓大廈的同時,往往因為建設單位拖欠工程款而困擾,從而給本
來已經經濟十分緊張的施工企業雪上加霜。層層經濟壓力最後
轉移到了民工身上,這是造成民工工錢被拖欠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由於我國的監理制度起步比較晚,工程監理單位更
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首先建設單位的無理性膨脹導致監理
公司的質量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監理公司因承攬不到
業務而又必須要承攬業務便產生了不正常的競爭,過低的報
價使監理的質量得不到保證。同時建設單位對監理單位缺乏
信任,缺乏配合,使監理工作難上加難。
面對以上眾多問題,如何建立嚴格的法律責任體系和制
裁體系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加強對建築活動的監督管理,維護
建築市場秩序,保證建築工程的質量和安全,促進建築業健康
發展,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1997年n月1
日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第一次把建築市
場的規范運作納入法制軌道。
一、工程承包、發包須依法行事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工程的發包方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才有資格進行發包。這些條件至少應包括:有法人資格或者系
依法成立的其他組織;有與建設工程相適應的資金或資金來源;
有與建設工程管理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或者委託
有相應資質等級的建設工程承包、發包代理機構代理發包;法
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這是對發包方一個基本的要求。
其次,就承包方來說也應具備一定條件。承包單位從
事建設承包活動,並在資質許可的業務范圍內承包建築工
程。另外省市的承包單位還應當向當地的建管辦辦理申請登
記手續,獲得從事勘查、設計業務的批准文件或者施工許可
證後,方可在本市從事建設工程承包活動。境外企業也需向
市建管辦辦理申請登記,並經批准後方可從事承包活動。
建設工程的承包、發包是非常嚴肅的商業活動,其規
范必須嚴格。在建設工程的承包、發包過程中,任何單位
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介紹建設工程,有關管理部門及其
工作人員不得利用職權指定承包單位。
二、要用法律手段解決清收工程款問題
首先要嚴把建設工程合同簽訂關,盡量完善合同條款。
建設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專門擬定了一套新的《建設工
程施工合同》示範文本用於簽訂合同,但在套用合同範本的同
時,要根據企業和業務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做到具體問
題具體分析,讓合同在開始的時候就能貼合企業和業務的需
求,對於財務方面的問題要做好全面的設想和明確的規定,以
免發生糾紛時無據可依。
另外,可以要求建設單位提供按期付款的履約擔保。為
了使建設單位即發包方一開始就能夠及時支付工程款,雙方可
以在合同中約定由發包方對應付的工程價款提供相應財產作為
擔保,也可以由第三方來提供擔保,擔保的方式可以是連帶責
任保證。這樣將來萬一發包方無力支付拖欠工程款時,承包方
即可用發包方用以擔保的財產來清償債務,或者要求第三方承
擔保證責任,從而使承包人的風險盡可能地降到最低。
誠信缺失是造成工程款拖欠的重要原因。我們不僅僅要用
法律來防範和治理失信行為、更要依靠良心和信念來支撐誠信
制度,維護良好秩序的屏障。因此建議在建築業逐步建立和完善
企業信用體系系統,將企業身份、工程質量安全和服務情況等信
息記錄在案,打造「誠信建築』,,通過市場主體之間的相互制約
關系來完成市場主體行為的互相約束和自我約束,這將大大緩
解由於供大於求造成的嚴重不公平交易、拖欠工程款、惡意壓價
等行為。最後,通過立法來確保工程保險和擔保的事實。
三、用法律手段規范監理市場
1
.
明確監理人工作水平的衡量標准
國家實行建設工程監理制度,要求同時達到三個條件:一
是應在建設崗位上工作;二是經過全國統一考試合格得到資格,
三是應經過注冊取得「監理工程師崗位制度」,缺一不可。
同時,根據人員素質,資金數量,專業技能,管理水平和
建立業績等,建設監理單位資質分為甲、乙、丙三等,且
三級均由取得監理工程師資格證書的在職高級工程師、高級建
築師或者高級經濟師做單位負責人,或者由取得監理工程師資
格證書的在職高級工程師、高級建築師作技術負責人。另外
建設工程監理制度還規定,監理單位必須在核定的監理范圍內
從事建立活動,不得擅自越級承接建設監理業務。
2.明確監理人的地位和作用
在建設工程監理制度中,對建立在各階段的工作依據和
內容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包括立項階段、設計階段、施工
招標階段、材料物資采購階段、施工階段以及合同管理階
段,建設工程師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要求建設單
位在工程中必須聘請監理工程師,這是對監理工程師重要性
的肯定,同時也是對監理工程師的信任。
但是由於我國的監理行業是個新興的領域,使得建設
公司要在心理上真正重視它,承認它的權威性確實需要一
定的時間。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應該對建設單位進行
開導和教育,明確監理工作的重要性、專業性和公正
性,要與時俱進,轉變觀念。現在的工程監理不只是技
術工作,更是結合了管理、法律、經濟、技術的綜合
性工作,是工程質量的有效保證力量。另一方面,應該
加強監理工程師的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因此監理公司要
嚴格執行有關法律,認真履行合同,保證工程質量,建
立監理工程師的權威,在執行監理業務時嚴格把關,保
證優秀的工程質量,這就是一種良性循環。
結語
無疑,建築法規對建築市場有很強的規范作用,但是
在執法和守法的過程中,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個國家
的法律制度再如何完善,最終還是要看執法的過程。所以,我
想我們更加應該做的是改變思想,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口號變成現實,讓法律走進每個人的身邊,走進每個人的心
里。另外,為了盡快與WTO的協議、協定及國際慣例接軌,促
進我國建築企業適應國內外市場的競爭的要求,我們應加強
建築法律法規建設,建立並完善建築法規體系,改變傳統的
做法,加快立法的速度。
㈦ 淺析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市場監督管理
一、市場監管面臨新形勢新要求
加強卷煙市場監管,維護煙草市場規范經營秩序,增強專賣市場控制力,提高市場凈化水平,提升社會滿意度,切實維護國家利益、消費者利益,是專賣管理工作的焦點、難點和重點,也是專賣管理工作永恆不變的主題,更是煙草專賣執法的宗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煙草行業改革的不斷推進,執法環境的持續改善,和諧社會建設的大步邁進,如何在新形勢下處理好卷煙市場監管與和諧社會建設、煙草專賣執法、消費者不斷變化的要求之間的關系,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當前卷煙市場監管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
一是行業改革繼續深入推進,當前行業的改革正在從重點突破、理順關系向完善機制、實現制度創新轉變,結構調整從重組整合、規模擴張向做強做大企業、培育品牌轉變,新形勢對我們市場監管理念、市場監管方式、市場監管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卷煙生產銷售方式的調整,對專銷結合,專賣管理的考評機制提出了新的課題。
三是市場管理形勢發生變化。一方面行業內嚴格規范經營,加強內部監管,構建長效機制,提升監管水平,促進規范經營,但少數不規范經營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隨著卷煙打假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交通運輸與物流托運已成為違規違法經營卷煙的重要流通渠道,販假售假等違法經營的行為更加隱蔽,手段更加多樣,技術更加先進,呈現出「經營網路化,運輸高效化,配送多樣化,資金融資化,銷售隱蔽化,行蹤詭秘化」等特點,對卷煙市場監管形成了新的挑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專賣執法環境的不斷變化。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煙草專賣許可證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執法理念和提高行政執法效能對傳統的執法方式和許可行為產生著巨大影響,國家推進依法行政的力度在加大,社會各界對依法行政的要求在提高,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在加強,對我們如何在堅持依法行政,文明執法的前提下,加強卷煙市場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當前市場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煙草專賣法制建設的不斷健全,專賣日常市場監管模式也不斷得已完善,從近幾年卷煙零售市場發展變化的情況來看,現有的市場日常監管模式越來越不適應卷煙零售市場的發展趨勢,當前,市場日常監管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監管體系的創新,具體表現為:
一是監管的重點不突出,缺乏對監管對象的分類動態管理,仍主要採取傳統的上街巡查和拉網式檢查,不僅效率低,效果差,而且容易造成擾民和零售戶不理解。
二是監管的形式沒有很強的針對性,側重於實地市場檢查模式,沒有具體針對哪一戶零售戶採取什麼檢查形式、具體應對措施和長遠的監管措施。
三是市場監管時間不靈活,日常市場監管基本上是按八小時上班時間安排,沒有與卷煙經營活動時間相對應,易造成監管上的空檔;四是對於查獲案件反映的信息,缺乏有效的串聯、篩選和分析,沒有及時挖掘發現案件線索;五是缺乏對監管成效的有效評價標准,工作中只重視痕跡化的檢查審核,輕視或缺失對事前、事中、事後的全過程監管和跟蹤監管。
三、提升日常市場監管能力的途徑
卷煙市場日常監管是一項綜合性、基礎性、系統性工作,應該建立在大量市場分析基礎上,以完善制度為支撐,以實施精準管理、創新監管模式為重點,以許可管理為手段,以分類管理為基礎,努力構建「打擊嚴厲、管理到位、疏導及時、服務周到」的日常監管體系,全面提升市場日常監管能力。
(一)狠抓制度建設,強化內控管理。制度建設是最基礎的工作,是干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對市場日常監管工作更是如此。一方面,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內控制度,促進監管工作標准化、程序化、規范化,提升專賣人員素質,著力解決監管工作不嚴、監管不力、程序不對等問題,通過建立健全市場監管、許可證辦理、案件查處等方面工作流程,健全完善人員培訓、學習教育、內部監管、責任追究等方面制度,從市場監管的第一環節開始控制,強化工作過程管理,通過對工作環節和過程上的控制,使復雜的市場監管標准化、程序化和簡單化,達到規范行為、提高實效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強對外宣傳教育,解決監管對象和社會群眾政策不懂、守法意識不高,自律意識不強的問題。通過不斷宣傳教育,促進監管對象依法經營、規范自律,為市場監管創造良好的外部工作氛圍,提高監管的實效。
(二)實施精準管理,提高監管實效。實施精準管理,要突出抓好四個方面:一是管理重點,要突出監管重點對象,重點部位和重點區域,將非法經營大戶、無證戶和名煙名酒店作為重點對象,將物流托運部等作為重點部位,將市(縣)城區以及輻射能力較大的鄉、鎮所在地作為重點區域,給予重點監控;對異常訂單、異常客戶和異常品牌進行重點分析,查找不規范經營和違法經營線索,有針對性地帶著問題上市場開展市場日常檢查,主動發現案件線索,改變網路案件主要依靠舉報的被動局面。二是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創新監管模式,對不同形式的違法行為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改變現有按部就班走訪的檢查方式,實行錯時錯位工作制,強化對市場的監管能力和控制能力。三是提升監管效率,認真做好GIS系統在專賣日常市場監管中的運用,加強零售市場信息監測工作,提升監管精準化水平。四是建立監管成效評價標准。將轄區零售市場的良好秩序作為專賣精準管理成效的主要標准,積極探索實用有效的監管方法和評價辦法。
(三)狠抓證件管理,強化零售戶自律意識。當前證件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重辦理輕管理」,注重辦理證件的審核,缺乏對零售戶經營過程中許可證的跟蹤管理,出現了「違規零售戶屢次違規,專賣人員重復查處」的局面,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監管效果。因此,規范證件管理,嚴格資格准入制度,把證件管理和市場監管有機結合,促使零售戶自我規范意識的增強,變零售戶「被動管理」為「主動守法」。一是要進一步完善證件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增強專賣人員、零售戶對許可證重要性的認識;二是認真執行《煙草專賣許可證管理辦法》,嚴格落實2次違規零售戶經營資格的取締;三是建立違規零售戶信息互通制度,使違規行為與卷煙經營資格緊密地聯系起來,建立檔案管理;四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未嚴格執行《煙草專賣許可證管理辦法》的,要追究直接人員和部門領導的責任。
(四)加大市場「假、私、非」卷煙的打擊力度。在市場日常監管工作中,一是要始終堅持保持卷煙市場打假高壓態勢,以打假破網為重點,注重經營案件、本地案件和打擊效果;二是狠抓重點環節治理,加強源頭部位監管,重點查處販銷「假、私、非」卷煙,結合本地市場實際,加大對市場非法收(套)購卷煙的活動的打擊力度,進一步規范卷煙市場的經營秩序;三是深化與公安等部門聯合執法工作機制,提升網路案件的質量和辦案水平;四是創新監管手段,積極探索提高市場監管實效的有效辦法,及時發現線索,提高監管的准確性,增強打擊效果。
(五)以分類監管為重點,提高市場監管效果。在市場日常監管工作中,將零售戶進行分類,細化零售戶的分類管理,建立動態檔案管理,將重點戶列入監管重點,進一步提高市場監管效率。一是細化持證零售戶管理。堅持強化服務、因勢利導、分類管理,對守法戶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服務上給予傾斜,貨源上給予優先;對輕微違規戶,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其轉變為守法經營戶;對嚴重違規戶,創新管理模式,採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實行綜合管理,促使其規范守法經營,從而達到治理一戶、教育一片、帶動一方的效果。二是強化無證戶管理。對無證戶要定期或不定期摸排調查,建立檔案,實行跟蹤管理,落實管理目標責任,對符合辦證條件的要及時給予辦證;不符合辦證條件的,要加大宣傳教育,妥善做好引導與勸退工作;對不服從管理繼續無證經營的,加強工商等部門協調,開展綜合治理,依法給予取締。
(六)健全和完善專賣量化考核體系。在市場日常監管工作中,要做到人人工作目標明確,落實目標責任考核,根據實際,科學合理設立考核指標、實行量化對標考核,改變以往考核方式,關注主要指標結果和重要節點,盡可能以客觀、可量化的指標進行考核,把考核結果與專賣人員薪酬等掛鉤,真正形成讓專賣人員工作有目標、工作中抓得住重點、工作上主動開拓創新,形成你追我趕、互相競爭的工作氛圍,進一步調動每一個專賣人員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專賣管理多項工作上水平。
㈧ 求「淺析市場經濟下的會計監督」論文一篇
市場經濟與會計准則 一、會計准則是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濟發展為一國發展之根本。古人謂之乃濟世之大學,其理甚明。在人類漫長的 長河中,會計之演進源遠流長,而今蔚然已成經濟學一重要分支。以歷史的眼光看,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並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一般地說,文明水平越高,會計方法就越精湛,隨著對會計信息需求的增強,會計信息促進或妨礙經濟發展的能力也相應增強。 經濟發展對會計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會計規則的制定上。會計規則在這里是一般性的說法,用現在的術語,稱會計准則也許更為恰當。但世界范圍內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會計准則之歷史並不長,為避免岐義,此處使用會計規則這一術語。不難發現,整部會計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說明經濟發展對會計規則影響的歷史,下面是其中兩個典型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 革命。工業革命之前,沒有形成復雜的、社會化的工業生產體系,經濟發展水平較為低下。因此,早期的會計規則是很粗糙的,缺乏內容穩定、自成體系的理論支持。工場手工業發展一定程序以後,為過渡到機器化大生產積累了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為了追求更有效率的商品生產,大眾化的需求迅速膨脹,從而引發了對人類歷史具有深遠影響的工業革命。從此,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從簡單的商品買賣或手工加工,轉向復雜的、以機器化大生產為主的工業品的生產、制度活動,工業企業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 工業革命對會計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工業革命以後,企業規模明顯擴大,生產過程日益復雜,批量生產開始出現,導致固定資產費用在生產中所佔比例增加,由此發展了折舊會計。隨著 當局對生產成本和存貨計價信息需求的增長,系統得以誕生。由於資本需求的擴大,所有權和經營權逐漸分離,進一步促進了股份公司的發展。企業會計除了向管理當局提供有關信息以外,還要向不直接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的所有者報告企業財務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原先主要為企業管理當局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也日益成為股東、債權人和政府部門之需要。同時,業主投入資本的收回與其收益開始有了明確的區分。所有這一切,對會計上的資產計價、收益計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權責發生制觀念成為大型製造企業實務處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是會計學從傳統的復式薄記演變為一門科學所邁出的關鍵一步。 第二個例子是衍生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一般是指一種金融合約,其價值取決於現貨上一種或多種資產或資產指數的價值。運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進行衍生金融交易,這是一種很復雜的金融交易和投資手段,需要對利率、匯率等因素的變運趨勢作出預測,其主要目的不是用於資金借貸,而是用於轉移資產價值波動所引起的價格風險,即用於保值或投機。由於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搏大"的特點,高利潤和高風險並存,因而受到世界金融市場的普遍關注。近年來,衍生金融工具發展很快,品種越來越多,交易量越來越大。但是,由於未能對衍生金融交易加以有效地監管,致使發生了一系列巨額虧損案,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英國老牌--巴林銀行的倒閉。 巴林銀行的倒閉,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鍾。客觀地說,會計因未能及時披露衍生金融交易後潛在的巨大風險,負有一定的責任。然而,按照傳統的會計理論,資產和負債這兩個要素都是立足於過去發生的交易事項,而且在未來期間又必定有經濟利益或資源的流入和流出。在原來的會計規則下,像衍生金融工具這一類合約顯然是不符合定義的,無法在會計上進行確認,更談不上計量。近年發生了一系列衍生金融交易巨額虧損案以後,各國會計界(包括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紛紛開始重視並著後研究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繼發布第32號國際會計准則《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後,又將發布有關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方面的准則。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也在其第105號、107號、115號和119號等《財務會計准則公告》中對金融工具問題作了規定。雖然至今止衍生金融工具帶來的會計問題仍未完全解決,但也充分體現了市場經濟發展對會計規則的影響。 由此可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規則將日趨復雜。現在,會計規則基本已經以會計准則的形式穩定下來。會計從單式薄記到復式簿記,進而發展為今天的一門獨立學科,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當前我國正處於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時期,國內資本市場擴張很快,交流目益增多。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會計准則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血緣關系,時刻把握經濟發展的脈搏,敏銳觀察新出現的經濟現象,及時提出會計對策,不斷完善會計准則,充分發揮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的作用。 二、關於會計准則的性質和目標 正確認識會計准則的的性質和目標,對制定會計准則是非常有益的。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對會計准則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為我們認識會計准則的性質和目標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首先,會計准則是一種技術性規范,其規范對象主要是會計實務。美國兩位著名會計學家利特爾頓在1940年曾提出,會計准則是 實務的標准和改良未來實務的指南,它是有序、系統、內在一致的,應能與可觀察的客觀事物相吻合。這一觀點在今天看來仍有其合理性。承認會計准則的技術性,就意味著應努力追求在技術上達到完善的准則,為此應建立一個會計准則的理論框架(也稱概念結構),用以和評價會計准則的制定。以美國為代表的許多西方國家和以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為代表的一些國際組織,也相繼制定出各自的概念結構。這一現象已經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國1993年發布的《企業會計制度》,實際上已部分地充當了概念結構的角色。 其次,會計准則旨在使企業提供相關可靠、清晰可比的會計信息。會計准則是整個會計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會計准則的主要目標是和會計目標一致的,並應服從於會計目標近二十年來,世界各國的會計准則制定機構、會計學術界一直致力於會計目標的研究,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的典型當屬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其所發布的六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系統全面地論述了會計的基本理論框架,包括對會計目標的論述。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認為,財務會計的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這一觀點,目前已為許多國家所接受,也對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會計准則的最終目的確良顯了促進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現分配。正是在這里,會計學和經濟學的目標融為一致。如上所述,會計准則是對會計確認、會計計量及會計報告等方面所作出的一種規范,以促進經濟主體提供相關可靠、真實公允的會計信息。信息使用者根據會計信息,可以作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在現實生活中,會計信息使用者不僅包括各類經濟主體,還包括千千萬萬的人個投資者和潛在的個人投資者。從理論上說,如果每一個人和每一經濟主體都作出了對社會而言是最合理的經濟決策,就意味著全社會作出了最合理的經濟決策,就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最為合理的分配。具體地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表明企業的經營狀況和其他情況良好,就相對容易吸引外界的資金投入企業,實現擴大再生產。反之,若企業經營不善,在籌資時就可能遇到一些困難。換言之,從社會的眼光看,會計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經濟資源流向社會效益好的企業。可見,會計信息的作用是很大的,相應地會計責任也很重,因為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建立一套良好的會計准則是基本前提。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會計准則時,不但要在專業上進行細致地研究,更要站在社會 一、會計准則是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濟發展為一國發展之根本。古人謂之乃濟世之大學,其理甚明。在人類漫長的 長河中,會計之演進源遠流長,而今蔚然已成經濟學一重要分支。以歷史的眼光看,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並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一般地說,文明水平越高,會計方法就越精湛,隨著對會計信息需求的增強,會計信息促進或妨礙經濟發展的能力也相應增強。 經濟發展對會計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會計規則的制定上。會計規則在這里是一般性的說法,用現在的術語,稱會計准則也許更為恰當。但世界范圍內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會計准則之歷史並不長,為避免岐義,此處使用會計規則這一術語。不難發現,整部會計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說明經濟發展對會計規則影響的歷史,下面是其中兩個典型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 革命。工業革命之前,沒有形成復雜的、社會化的工業生產體系,經濟發展水平較為低下。因此,早期的會計規則是很粗糙的,缺乏內容穩定、自成體系的理論支持。工場手工業發展一定程序以後,為過渡到機器化大生產積累了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為了追求更有效率的商品生產,大眾化的需求迅速膨脹,從而引發了對人類歷史具有深遠影響的工業革命。從此,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從簡單的商品買賣或手工加工,轉向復雜的、以機器化大生產為主的工業品的生產、制度活動,工業企業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 工業革命對會計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工業革命以後,企業規模明顯擴大,生產過程日益復雜,批量生產開始出現,導致固定資產費用在生產中所佔比例增加,由此發展了折舊會計。隨著 當局對生產成本和存貨計價信息需求的增長,系統得以誕生。由於資本需求的擴大,所有權和經營權逐漸分離,進一步促進了股份公司的發展。企業會計除了向管理當局提供有關信息以外,還要向不直接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的所有者報告企業財務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原先主要為企業管理當局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也日益成為股東、債權人和政府部門之需要。同時,業主投入資本的收回與其收益開始有了明確的區分。所有這一切,對會計上的資產計價、收益計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權責發生制觀念成為大型製造企業實務處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是會計學從傳統的復式薄記演變為一門科學所邁出的關鍵一步。 第二個例子是衍生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一般是指一種金融合約,其價值取決於現貨上一種或多種資產或資產指數的價值。運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進行衍生金融交易,這是一種很復雜的金融交易和投資手段,需要對利率、匯率等因素的變運趨勢作出預測,其主要目的不是用於資金借貸,而是用於轉移資產價值波動所引起的價格風險,即用於保值或投機。由於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搏大"的特點,高利潤和高風險並存,因而受到世界金融市場的普遍關注。近年來,衍生金融工具發展很快,品種越來越多,交易量越來越大。但是,由於未能對衍生金融交易加以有效地監管,致使發生了一系列巨額虧損案,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英國老牌--巴林銀行的倒閉。 巴林銀行的倒閉,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鍾。客觀地說,會計因未能及時披露衍生金融交易後潛在的巨大風險,負有一定的責任。然而,按照傳統的會計理論,資產和負債這兩個要素都是立足於過去發生的交易事項,而且在未來期間又必定有經濟利益或資源的流入和流出。在原來的會計規則下,像衍生金融工具這一類合約顯然是不符合定義的,無法在會計上進行確認,更談不上計量。近年發生了一系列衍生金融交易巨額虧損案以後,各國會計界(包括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紛紛開始重視並著後研究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繼發布第32號國際會計准則《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後,又將發布有關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方面的准則。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也在其第105號、107號、115號和119號等《財務會計准則公告》中對金融工具問題作了規定。雖然至今止衍生金融工具帶來的會計問題仍未完全解決,但也充分體現了市場經濟發展對會計規則的影響。
㈨ 如何加強煙草市場監督管理的方法淺析
加強市場監督管理是一門綜合學問,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協調各個方面的利益訴求。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筆者認為,積極主動地接受廣大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監督管理方法。這一點對於煙草市場管理來說也不例外,作為市場終端的消費者在市場監管過程發揮著最直接、最有力、最全面的作用。為此,作為煙草經營者和市場管理者的煙草專賣局應該充分調動、引導和利用廣大人民的監督力量,盡力做到用最小的成本投入,獲取最大的、最有效的市場管理效果。
首先是要暢通煙草市場舉報投訴渠道。現在各地通常的做法是通過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媒體進行宣傳,或者採取發放宣傳單和張貼標語等形式直接與消費者交流,但是筆者認為,這些方式都是短暫的、容易被遺忘的,不能引起持續的關注,不能讓廣大群眾牢記於心並在第一時間反饋相關情況,從而浪費了舉報投訴的良好時機。筆者認為最有效的做法是,由各地市局統一製作舉報投訴信息牌,發放給每一個卷煙銷售商戶,上面寫明受理舉報投訴的單位的詳細信息、聯系方式等,寫清個體戶的編號和舉報投訴電話,要求每個卷煙銷售戶必須擺放在店面最為顯眼的地方。將這一標識牌作為當地煙草商業的一個品牌和標志來做好做實,既節約成本,又體現了煙草市場管理的統一規范,既能讓廣大群眾在第一時間知曉舉報投訴的途徑和方式,為他們提供了最為便捷、快速的投訴渠道,又提升了煙草企業的形象。
其次是要制定舉報投訴獎勵機制,積極營造敢於和樂於舉報投訴和全民監督的良好氛圍。為此,各地市煙草專賣局應該制定嚴密的舉報投訴獎勵機制,通過媒體和零售客戶等渠道廣泛宣傳,或者在人流較大的地方製作固定宣傳牌公布舉報投訴電話及獎勵措施等,一經查實及時兌現獎勵標准,做到不失信於民,努力提高廣大群眾監督的積極性,營造全民監督的良好氛圍。
第三是要適當調整專賣管理力量,做到精簡優化,快速高效。為適應全民監督的新形勢,專賣管理部門應該建立專門的群眾舉報投訴受理機構,並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及時處理群眾舉報投訴和獎勵舉報投訴人員,做到不迨誤時機,不失信於民;基層專賣管理所應該精簡力量,優化結構,合理分工合作,在親自查市場的同時鼓勵和引導廣大群眾開展監督活動,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形成我監督,我受益,我快樂的認識,營造全民監督的氛圍和環境。